《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陈都龙 设计理念《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之前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课文完整记录了荆轲刺秦王的始末,以沉雄的笔触、惊心动魄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悲怆壮烈的场面,显示了《战国策》记事写人的风采。教学此篇,可以从“积累、鉴赏、评价”的角度切入,积累文言现象,鉴赏场面描写,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的文言现象。2、 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3、 学会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的文言现象。体会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学会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过程积累(一)导入对于武侠小说,相信同学们并不陌生,有些同学可能还是个“武侠迷”。其实,不仅我们当代人喜欢武侠,很多古代人,包括古代文化名人,也具有浓厚的武侠情结。大诗人李白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不仅是一个天才诗人,还是一名游侠、刺客。他在《侠客行》中赞美侠客:“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可以说,武侠小说、武侠诗文已形成了武侠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先秦,在《左传》、《战国策》等史传散文和《韩非子》等诸子散文中,都出现过记载侠客事迹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国策》中记载侠客事迹的一篇文章——《荆轲刺秦王》,相信会引发我们深入的思考(二)学生互相交流补充文学文化常识(三)疏通文意1、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标出疑问点。2、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3、 教师补充重点的实词、虚词用法及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特殊文言句式。(多媒体出示)鉴赏(四)读课文,理出故事梗概,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荆轲的性格的。
教师明确:可分若干情节概述。如:大军压境、计议行刺、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叱太子、易水诀别、慷慨悲歌、计见秦王、顾笑武阳、秦廷搏击、倚柱笑骂、遇难身亡。荆轲的性格:深沉(准备信物时深谋远虑)、刚毅(迟发见疑,他怒叱太子)、机智勇敢(秦廷搏击)(五)赏析场面描写1、易水诀别(多媒体播放曹灿配乐朗读)思考: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教师明确:“易水诀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了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徽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徽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种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许多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返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祭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2、秦廷行刺(多媒体播放曹灿配乐朗读)思考:标出表现人物动作的句子,体会其对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师明确:这一部分描写可谓是波澜起伏,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刺秦王时,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秦王是“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是“取——奉——发——把——持”,表现了斗争的激烈以及荆轲的勇敢。同时,这一部分描写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最后,荆轲“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唏嘘?评价(六)分析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荆轲解释:“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多媒体出示后人评价:《史记.刺客列传》记载,鲁句践闻荆轲刺秦王事,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史记》集解引《盐铁论》:“荆轲怀数年之谋而事不就者,尺八匕首不足侍也。”陶渊明《咏荆轲》:“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成诰《咏史》:“荆轲无剑术,不是报仇人。”思考:1、如果荆轲生劫秦王成功,燕国会保存下来吗? 2、如果荆轲把秦王刺死,荆轲会生还吗?燕国会统一天下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荆轲生劫秦王成功,逼迫秦国与燕国订立盟约,荆轲也会被秦王杀掉,即使荆轲侥幸拿着契约回到燕国,秦国也会灭掉燕国。因为虎狼之秦是从不讲也不必讲什么信用的。从这一角度看,“一卷舆图计已粗”(《荆轲故里》),借献图生劫秦王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如果荆轲刺秦王成功,荆轲也必将被秦国的卫士杀死,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国力,燕国也很难赢得天下。
从历史的角度看,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荆轲刺秦王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从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进程来讲,有很大的局限性。(七)如何评价荆轲及其刺秦王这件事情?学生讨论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荆轲虽然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八)布置作业以《荆轲论》为题写一篇历史人物短评 通联:山东省郯城第一中学 陈都龙 邮编:27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