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念”:思念怀念悼念“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悼念“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是一面旗帜,一盏明灯。他以笔代戈,战斗一生,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为民众的精神麻木而痛苦,他为民族的命运而担忧,他为青年一代的成长而费心。当他辞世时,宋庆龄亲自绣了“民族魂”三个字盖在他的身上。这是对鲁迅一生的高度评价,也是苦难的中国人民对这位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斗士最高的褒奖。永远的斗士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执政府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时代背景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花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后收在《华盖集续编》。
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
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刘和珍烈士的遗体
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南昌人。刘和珍出生于贫民,自小养成吃苦耐劳,好学上进的品德。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时值“五四”运动前夕,她受到革命思潮影响。1923年秋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1924年11月爆发了驱逐反动校长杨荫榆的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1926年3月18日,她不顾感冒呕吐,手擎校旗,带领女师大的学生参加游行示威,在执政府前被军警开枪射击并棒击致死,年仅22岁。
三·一八惨案英魂不必含冤,试听举国悲歌,荣哀奚似祸首休要得意,且看他时算帐,胜负何如我相信人间永无乐日,学生时期,亦多纷扰自风闻民贼整顿学风,我们此去,难享安宁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落头全国学联挽联林语堂从刘和珍遇难前的英文作业本上译出的对联,可以看作是烈士的自挽联。周作人挽刘和珍、杨德群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任务:1.掌握重要字词2.明确课文七个部分的内容,理清思路3.初识刘和珍,了解其性格、品质等
徘徊长歌当哭菲薄踌躇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注音制作词语卡片páihuáidàngfěibóchóuchújié’àoànèdàndiécuánlùzìfēiǎiyǔnxù
正字正音给下面红色字注音并解释词义寥落菲薄桀骜(liáo稀少)(fěi微薄)(ào性格倔强)不惮(dàn不怕)喋血(dié流血满地)尸骸(hái尸骨、尸体)(pū立刻倒下)立仆
殒身不恤攒射惩创浸渍绯红屠戮干练长歌当哭(chuàng惩罚、惩治)(zì浸润、渗透)(cuán集中射击)(fēi鲜红,本文应指淡红)(lù屠杀,大批残杀)(gàn既有才能,又有经验)(dàng用写文章代替哭泣)(yǔn牺牲生命也不顾惜)抹杀(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Mò抹墙mā抹桌子
速读全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一、整体感知,把握线索1、给课文每部分拟小标题写作缘起、纪念死者唤醒庸人、牢记血债刘和珍概况刘和珍遇害刘和珍遇害经过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惨案的意义
把握全文的整体思路交代了写作的缘由(1、2节)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3、4、5节)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6、7节)以“记念”为中心表达技巧: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情线索可以概括为什么?悲哀愤怒理智的思考
阅读文章第六、七节,总结概括这次惨案的教训和意义是什么?
默读第一二部分思考1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2作者对每一类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①反动势力:段琪瑞执政府(“当局者”)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愤怒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②爱国青年: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四十余被害的青年,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告诫爱国青年改变斗争的方式;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
鲁迅的笔触涉及哪几个方面?表达作者什么感情?③庸人:处在中间状态的“无恶意的闲人”。对世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他们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以此文唤醒麻木的庸人。
找出文中描写刘和珍的句子,分析刘和珍是怎样一位青年。1、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2、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3、学生自治会职员4、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5、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6、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职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7、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思想进步渴求真理有组织能力有威信本性善良为人祥和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嫉恶如仇勇于反抗不畏强权勇赴国难
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于述评“三·一八”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君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意图是爱国青年反动势力庸人悼念唤醒控诉
第二课时
研讨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
1、结合课后第一题,找出文中类似的句子,并理解他们的意义。(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第一节)“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表现出作者对刘和珍这样的爱国进步青年的爱护、尊敬、悼念。“实在无话可说”是因为“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以及“?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无话可说”不是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的凶残、文人走狗的污蔑、大众的麻木,令人说不出话来。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二节)“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因为在“庸人”的世界里,时间会冲淡烈士的血迹,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撰文纪念烈士,以抗拒遗忘,警醒庸人保持记性,牢记血债。这两句是同意的重复,都表达了作者内心强烈的痛苦感和责任感。(3)“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四节)课文第四节是描绘了刘和珍的遇害,而且事实证明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但政府说他们是“暴徒”,还有流言说他们是受人利用。面对段政府的凶残和惨案过后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民众的麻木冷漠,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巨大的愤懑。
(4)“但是,我还有话要说”(第五节)此处进阶上一节中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作者最终还是要忍不住发言,要揭露事实的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现实、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5)“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第七节)纵观全文,作者对刘和珍这类青年爱国学生有热爱和尊敬,对段政府、无耻的走狗文人、流言家有痛恨,对麻木的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在一起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所以作者在表达是又说不出话来,因为太多痛苦,太多愤怒而不知从何说起,但最终还是要说出来。所以“不说”是假,“说”是真。
2、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浓黑”是形象化、可视化的词,用“浓黑”修饰“悲凉将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悲凉”可感、可触、可视,形象地表现了社会的黑暗,更加突出了“悲凉”之沉重。
“哀痛者”,是以……为哀痛的人,这些真的猛士为中华民族处在黑暗的统治下、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是以……为幸福的人,勇敢的革命者一勇往直前、以推翻黑暗的反动统治而英勇斗争为最大的幸福。“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惨淡的人生”指黑暗社会,“淋漓的鲜血”指残酷的流血斗争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已”是时间副词,已经。“尤”是程度副词,更加。“惨象”是指反动派的熊很残忍,“流言”是比刀枪更加阴险的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正是这些有形的刀枪和无形的刀枪构成了中国式的白色恐怖,也正是反动统治者极其凶残的武力屠杀和统治者利用御用文人的舆论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至于“默无声息”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在……就在……”表示选择关系,这是一个选择复句,有反动派的警告,警告凶残的杀人者不要高兴太早,总有一日血债还要血来偿还;也有对“后死者”的呼唤、鼓励,激励他们奋起反击,推翻残暴的专制统治。
5、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然而前行。“苟活者”,指有是非观,不会忘记烈士的死难但又不敢斗争的民众。“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楚。这句话恰当的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苟活者”,但这些“苟活者”也将从烈士的死难中看到一丝希望,拿牌只是“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会越来越多,先驱者的壮烈精神将激励他们更加勇猛坚定的去斗争。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总体思路局部思路思路顺序悼念刘和珍君控诉反动政府痛斥走狗文人唤醒麻木庸人(1~2)记念的缘由爱恨逻辑顺序追述生平事迹概括遇难经过详写遇难经过(3~5)追忆刘生平生前遇害时间顺序劝戒徒手请愿激励奋然前行(6~7)教训和意义否定肯定逻辑顺序
1.记叙、议论、抒情的完美结合三者的结合,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作者对文章开头参加追悼会的情景、刘和珍的生平以及遇难情况,都作了简要记叙,展现了刘和珍的和蔼善良、刚毅从容;抒情部分体现了对烈士的尊敬与哀悼,而对反动派及其反动文人的凶残与下劣则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对斗争方式和死难的意义又有深刻的分析和议论。简练的记叙、强烈的抒情和深刻的议论,在各个部分虽各有侧重,但是基本上交错运用,甚至融为一体。
2.反语、对比、排比、反衬、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如第五部分中“伟绩”“武功”等词,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第五部分记叙刘和珍她们前仆后继、殒身不恤的场景时,通过反衬,将一个杀害徒手请愿的学生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还反复写了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一是表明对年轻美丽的生命消殒的无比痛惜,二是揭露执政府的残暴和流言家的无耻。
3.比喻说理的运用如“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作者用煤的形成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前进之艰难可见,作者的沉痛之情也由此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