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作业二(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5分)A寥(liáo)落长歌当(dànɡ)哭菲(fēi)薄屠戮(lù)B洗涤(dí)桀骜(ào)赁(lìn)屋浸渍(zé)C黯(àn)然噩(è)耗不惮(dān)殒(yǔn)身不恤D喋(dié)血立仆(pū)转辗(zhǎn)卑劣(liè)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5分)A徘徊深味微漠广有羽翼接济B旧观引退虚忘沉勇憧憬C谈资尸骸和蔼苟活`赏赉D渺茫血痕诬蔑惩创慰藉3.空缺处应填入的最恰切的关联词语是()(5分)我目睹中国女子办事,是始于去年的,是少数,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助,陨身不恤的事实,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A.即使然而虽却尽管也B.虽然但是即使就虽而C.虽然但虽则虽而D.即使但虽却即使也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5分)A.20世纪70年代以后,海上汽油资源的开发一马当先,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B.对于我们这些平凡普通的芸芸众生来说,生命的光辉也许并不辉煌,但同样可以闪光。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的确是不易之沦。D.故宫博物院的珍宝冤馆内,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目不暇接。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5分)A.一对夫妇,一起在结婚纪念日这天来到捐助中心,一人捐献了1000元钱。B.世界进入了21世纪,窗外的世界天天一个样,有着强烈求知欲的中学生们该如何呢?C.好的牛肉必须是专门饲养用作肉用的,牛肉也呈现出大理石花纹。D.调低保送生比例后,一些有体育、艺术特长的学生正为不能按原计划进入相关大学而奔走。6.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5分)A.对“青鸟公司目前仍持有搜狐股票672万股”的说法,青鸟多位高层人士均闪烁其辞,不予正面答复。B.如果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那么我们每天都会进步,生活也会因此而变得美好。C.我们办事是要讲情义,但前提是不能违反原则,如果因为是老战友,就爱屋及乌,包庇袒护,那会危害党的事业。4
D.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把大师的佳作推向公众,几十年来,集腋成裘,遂成一厚重之“普林顿科学文库”7.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5分)A.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廉洁奉公,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B.经过他长期的研究试验,终于很好的掌握了果树嫁接技术。C.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D.优秀共产党员著名爱国将领吉鸿昌的女儿吉瑞芝给我们做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报告。8.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语意连贯的一组是()(5分)我想,作者为了生计或者为了赢得读者或为了占领图书市场而去写那些畅销书,这本无可厚非,只一味地低级趣味去迎合一些读者的口味,那些不足为训了,早晚会受到舆论的谴责。A.畅销书中也不免有档次品位较高者。但倘若作者置起码的道义和良知于不顾B.畅销书中也不乏有档次品位高者。但倘若作者置起码的道义和良知于不顾C.畅销书中也不免有档次品位不高者。但倘若作者置读者的欣赏情趣于不顾D.畅销书中也不乏有档次品位较高者。但倘若作者置读者的欣赏情趣于不顾9.“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的木材,却只是一小块,但情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对这一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5分)A.作者运用通俗形象的比喻,说明人类社会的进步要付出更大的代价。B.作者指出了惨案的深刻教训,提醒人们认清反动统治的吃人本质,与敌斗争应采取有效的斗争方式。C.作者是从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来评价“3.18”事件的。D.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需要付出血的代,“3.18”惨案就是一个实例。8.按照下列语句的句式,另选一个角度或者选一个对象,再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10分)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只要你永不放弃。答:9.扩展下面的语句,阐述“博”与“专”的辨证关系。(5分)青年人读书,既要博又要专。答:二.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9-12题。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4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10.指出下列句中的“此”指代的内容。(6分)(1)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此”指代(2)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此”指代(3)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此”指代11.解释下列句中所提到的各种人。(6分)(1)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中国人:(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苟活者:(3)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真的猛士:12.第一段开头强调指出“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的分析。(5分)13.这几段文字很好地总结了全文,试讲出三点理由来。(6分)三、“死地”从一般人,尤其是久受异族及其奴仆鹰犬的蹂躏的中国人看来,杀人者常是胜利者,被杀者常是劣败者。而眼前的事实也确是这样。三月十八日段政府惨杀徒手请愿的市民和学生的事,本已言语道断,只使我们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但北京的所谓言论界,总算还有评论,虽然纸笔喉舌,不能使洒满府前的青年的热血逆流入体,仍复苏生转来。无非空口的呼号,和被杀的事实一同逐渐冷落。但各种评论中,我觉得有一些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者在。这就是几个论客,以为学生们本不应该自蹈死地。那就中国人真将死于葬身之所,除非是心悦诚服地充当奴子,“没齿而无怨言”。不过我还不知道中国人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究竟如何。假使也这样,则岂但执政府前,便是全中国,也无一处不是死地了。(a)人们的苦痛是不容易相通的。因为不易相通,杀人者便以杀人为惟一要道,甚至于还当作快乐。然而也因为不容易相通,所以杀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仍然不能够儆戒后来,使人民永远变作牛马。历史上所记的关于改革的事,总是先仆后继者,大部分自然是由于公义,但人们的未经“死之恐怖”,即不容易为“死之恐怖”所慑,我以为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4
但我却恳切地希望:“请愿”的事,从此可以停止了。倘用了这许多血,竟换得一个这样的觉悟和决心,而且永远纪念着,则似乎还不算是很大的折本。世界的进步,当然大抵是从流血得来。但这和血的数量,是没有关系的,因为世上也尽有流血很多,而民族反而渐就灭亡的先例。即如这一回,以这许多生命的损失,仅博得“自蹈死地”的批判,便已将一部分人心的机微示给我们,知道在中国的死地是极其广博。(b)现在恰有罗曼罗兰的LeJeudeL’AmouretdeLaMort在我面前,其中说:加尔是主张人类为进步计,即不妨有少许污点,万不得已,也不妨有一点罪恶的;但他们却不原意杀库尔跋齐,因为共和国不喜欢在臂膊上抱着他的死尸,因为这过于沉重。会觉得死尸的沉重,不愿抱持的民族里,先烈的“死”是后人的“生”的惟一的灵药,但倘在不再觉得沉重的民族里,却不过是压得一同沦灭的东西。中国的有志于改革的青年,是知道死尸的沉重的,所以总是“请愿”。殊不知别有不觉得死尸的沉重的人们在,而且一并屠杀了“知道死尸的沉重”的心。死地确乎已在前面。(c)为中国计,觉悟的青年应该不肯轻死了罢。三月二十五日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对的一个是()(5分)A.没(méi)齿B.儆(jǐng)戒C.折(shé)本D.沦(lún)灭2、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个是()(5分)A.渐就:渐渐接近B.言语道断:非言语所能表达C.机微:卑鄙D.心悦诚服:诚心诚意地服从或佩服3、第3段中“比刀枪更可以惊心动魄”的评论指:这个意思,作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也多次提到,试写出一句:。4、第5段中“这样的觉悟和决心”是指:5、文中多处提到中国“死地”之广博(见[a][b][c]各处),作者的意思是:。6、第8、9两段中,“会觉得死尸的沉重,不愿抱持的民族”指:“不再觉得沉重的民族”指:“不觉得死尸的沉重的人们”指:7、杀人者所显示的“死之恐怖”,为什么不能使人民永远变作牛马?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