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讲备课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鲁迅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2、提高理解重难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能力,学会在语境中解读疑难句;3、体会作者作为革命家的悲愤,激发国家的爱国之情。教学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2、深入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数: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结构,理清全文的思路。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两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的当天晚上,鲁迅先生就写下了揭露、控诉杀人罪行的檄文——《无花的蔷薇之二》,严正指出:“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惨案发生后不久,反动军阀说: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走狗文人说: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为了悼念先烈、揭露杀人者和走狗文人的暴虐与卑劣,“三一八”惨案后两个星期,鲁迅先生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二.作者简介并解题1、指名学生简介本文的作者?老师适当补充。明确: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熟悉的作品有《故乡》、《孔已己》、《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社戏》等。2.解题:2014年4月23日第9页共9页
试讲备课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关于题目中的“记”相当于“纪”,并非另有其意,不能把“记念”一词理解为“记叙、怀念”,。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鲁迅当时用“记念”实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君:对人的尊称。三、整体感知,1、通读全文,分组讨论,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节的内容(采用讨论方式,让学生自己归纳)明确:介绍写作缘由(祭奠死者安慰生者);说明写作目的(警醒庸人不要忘记);回忆认识刘和珍的过程;揭露暴虐罪行,驳斥无耻流言;叙述烈士遇难经过;反思请愿的教训和意义;热情赞颂女性壮举。2、理清思路,为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明确:一、二/三、四、五/六、七(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总结惨案的教训及于将来的意义)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在以上思路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1)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关于写作缘由的思路。【设计问题讨论展开,如: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一、二节为什么老围绕这点展开?】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不过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因此,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从写作缘起入笔,是常见的思路。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进行了概括。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惨案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而“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照样“维持着”。同时,作者也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2)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部分)。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探究三、四、五节间的联系,关于记述烈士事迹,思路怎样展开?】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的事。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恶。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3)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部分)。作者思想的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对于“请愿”2014年4月23日第9页共9页
试讲备课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作者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需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四、课后作业:试着回答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重难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能力,学会在语境中解读疑难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记念刘和珍君》的结构和行文思路进行了整体感知,接下来我们就每节的重难句子进行解读。解读第一部分,掌握要点,理解重难点句子请同学们齐读一、二节,要求概括出作者的写作缘由或写作目的是什么?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明确:①祭奠死者安慰生者;(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②警醒庸人不要忘却(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2、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这一句话。明确:从思路上看,这里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淋漓的鲜血”就是“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从“艰于呼吸视听”到“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作者思想感情上的一次飞跃。上文,已经写了这种感情的发展变化。追悼会时独在礼堂外徘徊,心头是超乎寻常的悲愤。欲写不能,还是“艰于呼吸视听”几乎被悲愤压倒。而“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愤懑达于极点。“出离愤怒”,便是一个飞跃。“出离愤怒”之后怎样呢?做真的猛士!“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猛士”性格正是鲁迅对自己提出的要求,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也确实以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敢于正视”。“真的猛士”,又是立在庸人面前的一面镜子。鲁迅是要人们不做庸人,而做真的猛士。真的猛士站起来,“将更奋然而前行”,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这意思是说,让它们去快意于我的苦痛吧,让魔鬼们去狞笑吧,我不但不感到难堪,反而感到幸福。二、解读第二部分,掌握要点,理解重难点句子1、从全文看,文章叙述了刘和珍哪几件事?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多次强调刘和珍的“微笑”与“和蔼”?明确:在《记念刘和珍2014年4月23日第9页共9页
试讲备课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君》中,作者主要写了她的三件事。一是她虽然生活比较困难,但是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崇敬鲁迅,喜欢读鲁迅的文章,所以她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这正说明了刘和珍自觉、坚定地支持鲁迅,她是鲁迅的学生,也是战友和同志。二是写刘和珍是个有群众威信的学生干部,她曾因带领同学们同反动校长进行斗争而被开除,然而她依然“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不但具有乐观主义精神,而且既勇猛顽强又温和善良。“待到学校恢复旧观”时,她一反常态,“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说她关心母校的命运,关心国家的前途,是个有正义,有责任感的优秀青年,表现了她思想的深远,感情的深沉,胸怀的博大。三是写刘和珍“欣然前往”参加段政府门前的请愿运动,说明她是个勇敢坚强,有着一腔爱国热情的热血青年。强调刘和珍的“微笑”与“和蔼”是为了表现她的乐观和善良,并以此揭露反动政府的凶残。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明确:“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中“已”与“尤”(更)二字很有表现力,杀害已够残忍了,流言更是下作。暴虐威慑,流言钳口,武力镇压与流言诬陷共同作用,使民族默无声息,衰亡了。对此,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不过,整个民族默无声息最终的结果有两种:一是与黑暗斗争的革命者被杀后,剩下的人都悲观失望,沉默着走向死亡;二是革命者和人民说什么话都没用,沉默到了极点,就是爆发的开始。所以,“不在……就在……”不是简单地叙述两种情况,供人选择,而是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激励。该如何理解“当三个女子从容的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先听同学们的看法,再总结阐释)明确:“伟大”是指“枪弹的攒射”,是反语。“伟大”之“惊心动魄”是说执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兽行令人发指,惨绝人寰,因而“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以前的“中外杀人者”虽也血腥残忍,但其辉煌的杀人成绩,又被执政府刷新了,亦即“抹杀”了。做出这种解读主要是依据上下文的思路,简述如下:1.看这个小语境,亦即文前所引的两句话,“这几缕血痕”显然是指“三·一八惨案”。惨案中死四十余人,伤二百人,其惨烈程度虽不是前无古人,但现在已是民国时期,“文明”时代,“这样的辣手,只要略有人气者,是万万预想不到的”(鲁迅语)。故血痕虽只“几缕”,也足以“抹杀”前辈屠伯们的杀人记录。2.把语境放大一点,看与下文“但是”一句的衔接。上句说执政府的暴行比之以前杀人者有过之而无不及,下句说“中外杀人者却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语境一转一进,杀了人,满脸血污,居然心无愧疚,无负罪悔之意,还“昂起头来”,可见其脸厚心黑之至。这里的“中外杀人者”之“外”,虽然无法落实,但也无大关碍,现在外国自然也有杀人者,杀人者自然也脸厚心黑,鲁迅惯于一箭双雕,也曾奚落过所谓的西方文明,这时正好重施故技。所以这个“外”,并非一定要指“1900年的八国联军”,也不需要他们过26年“昂起头来”。3.进一步放大语境,看这一节的主旨是什么。我认为这一节的主旨也非教参所说是赞美与揭露并有,这一节的重点是揭露与痛斥。理由有三:一是开头,上一节结尾说执政府的血腥和卑鄙让我无语,这一节开头却说:“但是,我还是有要说的话。”有什么话让作者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从文脉和情感发展来看,是压抑不住的怒火。二是第二段,作者写三个女子遇害经过,重点在昭示杀人者的血腥与残忍,不厌其细,铁笔直断:这不是“虐杀”而何?其揭露之意明显。三是结尾,是直接对杀人者义愤的指斥。2014年4月23日第9页共9页
试讲备课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可见,本节主旨即在揭露杀人者的暴行,而非讴歌死难者的精神,而讨论句自然也应服从这一语境,作如上理解。回到题目。谁“伟大”?结论是杀人者“伟大”,其杀人技俩“伟大”到超迈前人,独步中外,“伟大”到令我无语。【总结】要想正确理解字义句意解读第三部分,掌握要点,理解重难点句子1、阅读第六节,请问作者同意徒手情愿吗?为什么?明确:不同意。原因有二:一是意义不大(至多,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更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二是效果甚微(煤的形成的比喻)作者引用陶潜诗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亲族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诵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鲁迅引用,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会永远记念他们。接着就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表达了愿烈士与青山同在的感情,活着的人们如能永远地记住这些烈士,记住“三一八”惨案的教训,那么,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白流了。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明确:这一段有两层意思,一般的民众,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真正的革命者,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这是从烈士死难对于将来影响的角度给予的高度评价。第三课时教学要点: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一、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第一段说明写作的原因和目的。感情是沉痛悲愤的,并由低沉逐渐向昂扬转化。文章一开头用了略似传统祭文的写法,给人以肃穆之感。“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避开会场激愤的情绪,是为了抑制住感情的潮流,对这次惨案的经验、教训和效果作认真的思索。程君的询问、正告引出作者对刘和珍的回忆和对敌人的愤慨,打开了感情的闸门。在这段文章中,悲痛与愤怒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悲痛又压倒了愤怒。作者想尽量压抑感情,终于压抑不住,不得不“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第二段的感情又由昂扬转到低沉。第一句话“真的猛士……”表现出突然高昂的感情,如火山爆发,喷洒出炽热的岩浆。这句话看似突兀,与前段不相关联,其实是继前段而来的,是前段独自徘徊、反复思索后爆发的思想火花。正因为反复思索,才不仅指出了革命者应有的精神,更想到了现实中存在的大量“庸人”。革命者尽管牺牲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驶”,留下的也不过是“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这就不能不使作者的感情一下子转《纪念刘和珍君》的感情拐伏故索和裹现方法入低沉了。“庸人”实际上对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起着“维持”的作用,这是使作者很感痛苦的。“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些话尽管充满诅咒和愤激,感情也还是低沉的。第三段与第二段末句紧相衔接,回忆刘和珍生前的斗争事迹。叙述中充满了对烈士的崇敬、怀念和惋惜之情。因为是叙述往事,故心情略显平静,2014年4月23日第9页共9页
试讲备课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前两段抒发的悲愤感情在这时逐惭放松了一些。第四段是写刘和珍等的遇害,所以情绪一下子就高昂起来了。这一段是全文感情最强烈的段落。上一段的追叙为这一段的抒情作了辅垫。正因为刘和珍“始终微笑”而又敢于斗争,她的惨遭杀害就更令人愤怒。这种切齿愤怒的感情又是以曲折迥荡的方式表达的,意思愈转深刻,感情愈转激昂。第五段在内容上和感情上都是第四段的补充。第四段抒发的是乍一听到凶信时由怀疑到确信到愤激的心情。当时急于揭露、控诉反动派的罪行,无暇顾及其它。第五段补叙刘和珍等遇害经过,感情也由较单一的愤怒转为多样化。有对刘和珍等在敌人枪林弹雨下互相救助、从容辗转伟大气魄的热情赞扬;有对反动军队攒射、棍击无辜青年暴行的愤怒控诉。有对反动派用文叽人发明的枪弹屠戮妇婴“伟绩”的辛辣讽刺。第六段总结“三·一八惨案”的经验教训。感情由激昂转为深沉,由慷慨的激情转为冷静的思索。在理性的分析中仍然流露出悲痛与愤慨。而当论述到“三·一八惨案”的经验教训。感情由激昂转为深沉,由慷慨的激情转为冷静的思索。在理性的分析中仍然流露出悲痛与愤慨。而当论述到“三·一八惨案”烈士们的血“会浸溃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排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时,作者又流露出一些欣慰的情绪。第七段与第六段相似,对“三·一八惨案”的意义作了理性的分析。作者看到了“中国女子的勇毅”,感情由对反动派的愤慨转为对烈士的高度赞扬。结尾时作者坚定地、饱含感情地指出“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最后,再一次表示哀痛和对刘和珍的尊敬与悼念。以上分析说明,《记念刘和珍君》的感情先是抑制,然后爆发,接着转向深沉;是由愤激的感情的抒发向冷静的理性分析深化。这就是全文感情起伏变化的基本线索。二、文章中类似“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样的句子一共出现了7次,表明作者感情起伏的主线十分清晰。第一次,在第一部分第二自然段中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一是照应程君的要求,二是说明写文章纪念死者、寄托哀思、揭露段政府的暴虐是发自内心而且由来已久的想法。第二次,在第一部分第三自然段开头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则是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却又没有写的解释。为什么没有写?因为“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一个“可是”写出了作者对烈士殉难的极度悲痛和对反动军阀暴虐杀人的强烈愤慨。第三次,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4“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与第一次出现的字面完全一样,再三强调要写东西,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深入一层,表明作者要与庸人的“健忘”作斗争、拿起笔战斗的决心。第四次,仍是在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中,紧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个“正”字,则强调不能再迟疑了,要立刻行动、马上战斗。第五次,在第四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用反问句式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这是作者对“目不忍视”的“惨象”、“耳不忍闻”的“流言”的极度愤慨的抒发,是作者在沉默中渴望“爆发”的呐喊。第六次,在第五部分一开头紧承上文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用“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进行转折,又一次表明自己的态度:绝不能“默无声息”地“在沉默中灭亡”,要“在沉默中爆发”,把想说的都说出来,想写的都写出来。第七次,在文章的最后,作者用“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结束了全文,点明了题旨。这里的“说不出话”2014年4月23日第9页共9页
试讲备课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其意思是:语言和文字对揭露反动当局的凶残,对抨击流言家的卑劣,对讴歌死难烈士的伟大,对表达对死难烈士的敬仰和悼念,是远远不够的,那就只好用这篇文章来纪念烈士、寄托思。这种表面上的无可奈何,实则抒发了对反动派更加强烈的愤慨和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更加深切的哀悼。由上所述,像“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反复出现,作者悲痛、愤怒、起伏变化的感情线索清晰可见,也使文章的中心思想非常突出。三、写作特色1.悲痛与愤怒的双线结构。综观全文,悲痛与愤怒是文章的基调,也是文章的线索。在叙述写作缘由时,作者为了悼念烈士,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然而虐杀和流言又使作者愤怒得无话可说;回忆女师大风潮中刘和珍二三事时,作者一再写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然而就是这样的青年却惨遭杀害。作者震惊:“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揭露刽子手罪行时,作者又非常细致地描述虐杀的经过,对烈士遇害极为心痛,对杀人者义愤填膺;在理性思考惨案教训时,对烈士高度评价,对当局和流言家予以无情鞭挞。2.记叙、议论与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文章七个部分中,记叙刘和珍的事迹主要在一、三、五部分,写了三件事:预定全年《莽原》,参加女师大学潮斗争,前往请愿而遇害。事情写得很简略,但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二、四、六、七四个部分采用议论、抒情的方式,分别阐述写作缘由、揭示罪恶实质、剖析请愿的意义和作用。文中有些部分和段落,既有记叙,又有议论和抒情。记叙、议论、抒情的交错使用,使文章浑然一体。3.用事实说话。针对反动当局和流言家所说的谎言,作者以事实说话,让谎言不攻自破。作者介绍了自己见到的刘和珍,说她“常常微笑着”,“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并详细说明烈士遇害的过程,突出三个女子是被虐杀的。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女青年是暴徒吗?第五部分的开头说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有力地驳斥了“受人利用”之说。板书设计:写作缘由一、介绍写作缘由(祭奠死者安慰生者)二、说明写作目的(警醒庸人不要忘记)三、回忆认识刘和珍的过程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四、揭露暴虐罪行,驳斥无耻流言五、叙述烈士遇难经过惨案的教训和意义六、反思请愿的教训和意义七、热情赞颂女性壮举四、课后作业2014年4月23日第9页共9页
试讲备课鲁迅《纪念刘和珍君》1、背诵自己喜欢的两段段落。2、有一副对联是这样追悼刘和珍的——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横批:万古长存。请你也写一副追悼刘和珍的对联。附件印发2014年4月23日第9页共9页
试讲备课鲁迅《纪念刘和珍君》本课所讲相关知识:1、鲁迅去世,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2、自嘲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3、自题小像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4、鲁迅简介: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5、追悼刘和珍的一副对联——热血为证,鼓舞奋勇之士;长歌当哭,控诉卑劣之徒。横批:万古长存。2014年4月23日第9页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