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纪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贾克文2016、10、17【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2、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情感。【教学方法和手段】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知识链接】1.识记鲁迅文学常识鲁迅,原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以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著述29种,250余万言。主要作品:小说集,历史小说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集《坟》《二心集》等。2、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3.18”惨案。当时,北京各界为反对日本政府侵犯中国主权,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段祺瑞执政府命令开枪,死伤200余人。鲁迅听后悲愤异常,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称“3.18”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群众领袖”上,制造了种种谣言。大屠杀的惨象与卑劣的流言,使鲁迅忍无可忍,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3、快速浏览课文,参考工具书,填写下列字音寥落长歌当哭菲薄桀骜绯红屠戮惩创赁屋黯然噩耗喋血浸渍踌躇立仆尸骸攒射不惮殒身不恤4、重要词语寥落:稀少6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做。桀骜:形容性情倔强骜,不顺从。菲薄:这里指微薄的意思。造化:指自然界。深味:深深地体会。微漠:依稀,淡薄。黯然:忧伤的样子。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浸渍:渗透,浸润。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课堂探究】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可以采取小组竞赛的方式来进行)二、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一)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每节内容。(注意给学生时间来阅读,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展示学习成果。)(二)认真阅读文章,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三、细读文章,把握人物形象。1、文章哪些段落写了刘和珍,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明确: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思考题:作者反复强调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何用意?6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纪念刘和珍君》(第2课时)贾克文2016、10、17【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课堂探究】一、精读文章,把握文章的情感。探究点一、试从原文找出相关语句来把握作者的感情。2、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探究点二、精读课文,体味作者复杂的感情。学生齐读第1节的第3段和第二节和第四节。探究重复语句的深刻含义,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情感。1、探究重复语句的深刻含义,帮助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感情。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讨论、点拨:(注意:在探究时要让学生紧扣语境来分析。)6
2、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1)类似的话有:(2)“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无话可说”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在探究时要让学生紧扣语境来分析。)(3)试探究作者情感的发展脉络。1、选出下列加点的字形和注者全对的一组( )A、赁房(lìn) 碟血(xuě) 尸骸(hái) 菲薄(fēi)B、恶耗(è) 黯然(àn) 羽翼(yì) 干练(gàn)C、桀骛(ào) 浸渍(zì) 和蔼(ǎi) 屠戮(lù)D、相干(gān) 攒射(cuán) 惩创(chuāng) 不惮(dàn)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凶残卑劣的段政府血腥镇压爱国青年,他们草菅人命、殒身不恤。B、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同这幅佳作比较起来,都黯然失色。C、听到恐怖分子有一次制造血腥事件时,我出离愤怒到了极点。D、临出发,他态度坚决、百折不回地说了一番催人泪下的话。3、默写。(1)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2)惨象,;流言,。(3)沉默呵,沉默呵!,。6
李林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周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纪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贾克文2016、10、17【教学目标】1、品味文章的语言;2、进一步把握文章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讨论法、合作、探究【知识链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抓好文章中十种句子的分析和把握:1、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2、抓中心句。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3、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4、抓点睛句。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5、抓警句。有的语段巾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抓矛盾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孔乙己》最末一段中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此句表面看来矛盾,实际上是绝妙好辞,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7、抓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8、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特点,才能够准确理解句意。9、抓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要运用一些修辞格。10、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上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感情。探究下列句子的含义。1、文章开头的“中华民国”一语很有意味,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不直说“1926年”?6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中“也”字如何理解?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和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4、“从背部入”说明了什么?为什么突出“其一是手枪”?5、“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如何理解?6、“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如何理解?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