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二)进行句子训练,体会词的作用。 (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遇事不慌,动脑筋想办法,在紧急情况下,做事果断的教育。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光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指名读。
古时候 小孩 朋友 跑 回去 (二)谁能告诉老师,司马光姓什么?叫什么? (三)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标出共有几个自然段,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2.让学生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课文。 (四)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古时候”是指很早很早以前,从图上可以看出,小朋友全是古代人的着装。 2.学习第2自然段。 (1)小声读这一段,数一数共有几句话,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2)指名读每一句话,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找重点词理解。
①第一句话中“他”指的是谁?(司马光) ②学习第二句话时,让学生认真观察书上的插图,思考: a.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几个孩子,哪个是司马光? b.从图上假山和水缸的位置,再看这口水缸怎么样?从句子中哪儿看出来的? “假山”是用石头人工堆砌成的,大树下面有假山,假山脚下有口大水缸。 让学生观察水缸到底有多大,和几个小孩子的个头比。里面装满了水。 (3)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句要突出“他”的音,第二句话要突出“大”,“装满”,让大家能够通过你的读听出来这口水缸怎么样,里面装的水是怎么样。 通过看图,指名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也为理解后面的课文打下基础。最后说一说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4)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学习课文的时候,是先读课文看共有几句话;接着找重点词,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然后,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学习第3自然段。 小朋友们和司马光在花园里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1)边读课文,边看插图,想象小朋友是怎样掉进大水缸里的。 司马光和小朋友玩得很高兴,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的。 (2)用“谁,在什么地方,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3)再读这段,想一想,缸这么大,里面又装满了水,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一方面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习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理解下段课文奠定基础。 4.学习第四段课文,小组学习。 (1)小声读课文,自己想一想掉进水缸里小朋友的处境,再想一想别的小朋友的心情会怎样,他们都是怎么做的?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谈自己的理解:
从“别的小朋友”看出是除司马光之外的小朋友。“都慌了”和后面句子中的“有的……有的”,“叫”、“喊”、“跑”、“找”是相对应的。掉进水缸里的小朋友,面临着被水淹死的危险,小朋友们心里着急,动作忙乱,“叫喊”目的是叫大人们听到呼救的声音,来救小朋友;“跑去找大人”,也是这样。再让同学们想象,时间就是生命,这样做能来得及吗?为理解司马光的聪明、果断打下基础。 (4)指名朗读:要读出小朋友们那种心里焦急的紧张气氛。读“有的”“有的”时和逗号前面的句子接得紧一点。 5.学习第五自然段。自己学习。 同学们,小朋友们都慌了,因为他们知道,时间长了,那个小朋友有生命危险。想通过叫喊,跑去找大人来救小朋友。这时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1)按前面的学习方法自学这一段。 ①提醒同学们自学时,抓表示司马光动作的词语,去理解句子。 ②看图,哪个是司马光,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司马光没有慌,从表情上看出来的,其他小朋友惊慌地咧着嘴,而司马光的神情表现很镇静,不慌张。 ③指名读自己理解。 “举”、“使劲砸”、“几下子”说明什么?遇事不慌,认真动脑筋,想办法,聪明、果断。缸破了,水从破洞里流出来,落水的小朋友就不会被水淹死了。
④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6.学习最后一段。 同学们,司马光遇事不慌,他机智勇敢地举石头砸破了缸,救出小朋友,这时大家的心情如何?带着轻松自豪的语气读最后一段。“得救”重读。 总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五)句子训练。课后作业第2题。 1.投影出示句子。 2.让学生自己填空。 3.填空后,自己读一读每一组的两个句子,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好在哪里。 4.指名说一说。 第二个句子比第一个句子意思更具体,更明白。“在花园里玩”限制了玩的地点。“石头”说明司马光用“石头”砸缸,不是用别的,意思比第一句更明确,更完整。 (六)作业。 1.巩固字词。
2.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