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学科:语文2,课时安排:3课时3,学生课前准备:²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²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²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体会课文中优美的词句。²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二、教学目标l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默读课文,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3.通过阅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不同的心情,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l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2、感受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同时产生保护鸟类等动物的环保意识。l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三、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灰雀》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纵览课文内容,采用了明线和暗线相结合的写法,写列宁喜爱灰雀,寻找灰雀,再见到灰雀,这是一条明线。文章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发现灰雀不见了,怀疑可能是男孩抓走了,诱导他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第二条暗线才是文章的用意和中心所在,作为从低段向中段过渡的三年级起始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若不细细品味,就很难理解其中韵味,因此好文章要多读、多品,方能明其意,知其味。
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二是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本文的重点内容是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受到的启示,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领会文章的主题;通过抓住人物间的对话,逐步引导、感悟人物心理。四、教学过程第三课时教师在每课之后作业题的精心选择和设计也尤为重要,既要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是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题型设计要灵活多样,内容要体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运用,涵盖字、词、句、段、篇,着力培养阅读理解和习作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一)、轻松练习。1、快乐结识新词语朋友。jiāowàichéngshísànbùhuòzhě()()()()2、比一比,再组词。低()惜()脯()底()借()捕()3、对号入座。惜:①爱护;珍视。②舍不得。③感到遗憾;表示同情。(1)我们从小就要爱惜公物。()(2)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3)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依依惜别。()(二)、快乐闯关。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1、句子模仿秀。例:灰雀歌唱。灰雀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1)列宁散步。(2)同学们听讲。2、、、这些词语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程度。3、先填入自己的理解,再试着回答问题。“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这句话中“它们”是指,“歌唱”是指,这样的描写你喜欢吗?为什么?你能仿照着写一句话吗?4、把描写灰雀的句子抄下来。5、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动笔写一写。三、课外作业:读名人故事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