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学习目标:(1)课外收集资料,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培养爱国情感。(2)能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二.学习重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三.课前准备:(1)小组合作,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2)预习课文内容。四.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围坐在一起,方便讨论交流)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从南京大屠杀的图片中导入新课(屏幕显示图片)大家看到的就是68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野,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民犯下的罪行同样令人发指。
(通过这些图片展示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从而自然引出课题)2.资料交流并谈感受课前布置同学们收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现在各小组将图片拿上来投影展示,边看图片边介绍边谈感受。(各小组展示图片,并介绍)(教师此时也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师:在收集这些资料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感受?能用一个词概括吗?(学生答略)师:虽然我们收集的资料和图片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那就是压抑、窒息、悲愤、沉痛。(这一环节学生和老师通过图片和相关资料的交流,主要是为了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找到共鸣。)3.写作背景介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4.相互质疑,探究写作意图一个如此有名的记者为什么要写一篇早已众所周知的新闻呢?发生在奥斯维辛的惨剧早已离我们远去,为什么又重新提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将你们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小组内同学相互交流一下,然后找出一个你们认为最难的问题向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来。我们把这个环节叫做“相互质疑”。〈学生思考、交流、提问、回答〉师:老师也给同学们设计了一些问题〈多媒体展示〉。有一些问题同学们已经问过了,有一些还需要我们讨论一下。(1)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副多么美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在某种意义上给我们暗示了什么?(2)怎样理解这个细节——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3)第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能说说你的理解吗?(4)怎样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5)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两句话的意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师:刚才同学们针对课文进行探究,我想大家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已有新的了解了吧?现在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谈谈。(生答略)小结:本文在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写作意图。)5、精彩语段赏读本文有很多地方写得很精彩,虽然作者没有正面地控诉德国法西斯的暴行,但文中的叙述却已深深震憾了我们。请各组推荐一段文字并推荐一名同学来朗读。(生朗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应该怎样读?看哪位同学能读得更好些?我们请另一位同学再读一遍?(生再读)师:老师觉得第9、10两段给我震憾很大。作者在这里用自己实实在在的内心感受去感染了读者,我们虽不能亲见,但我们可以想象到那种残忍,这些文字使们们也跟着窒息、震颤。现在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同学们也来点评一下老师读得如何?(营造师生之间平等的“你——我”关系,通过师生的互读互评来鉴赏文章的精彩之处。)6、谈收获师:我们看新闻通常是为了获取新信息。那么,学了这则新闻,你从中获得了什么?(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7、结束语是的,这篇文章给我们的震憾实在太大了,让我们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因为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多媒体显示警示句)最后,老师用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来结束我们今天的课。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远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憾……”“……我向往并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些,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