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熟悉新闻特写的写作手法,以及将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特殊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难点]1、领会作者采用特殊视角写作新闻的方法,并揣摩其意图。2、品味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教学方法]教师引导探究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喜欢旅游吗?如果你想游长城、韶山、赤鼻矶时,你觉得你最需要带上什么?相机不能少,但带上一个善于想象与联想的头脑更为重要。只有发挥想象与联想,我们才能透过遗址,穿越时空,去感受那已逝去但仍鲜活的场景,才不枉此行。今天,我就免费做一次导游,带领大家去游历波兰的奥斯维辛吧。二、介绍背景,展示图片奥斯维辛外观——室内情况——历史图片三、文本探究1、假如一组同学是参观的游客,结合图片和课本内容,有什么场景让你不得不停下脚步?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心情怎样?2、假如二组同学是随团的记者,你会拍下什么放到读者的面前?(学生自由发言)3、大家浏览课文,看看罗森塔尔将镜头对准了什么?(引出作者别具匠心的写作视角)明确:参观者的反应、场景描写、新闻背景、细节描写四、深入分析1、请作者找出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有怎样的反应。明确:参观者惊恐、发抖、窒息、沉重、压抑(一组参观者是否有同样感受?)2、作者为什么要将镜头对准参观者?明确:这里发生的场景即使让人想象一下就无法接受,更不用说遇难者亲身体验了,这样写出了纳粹灭绝人性的屠杀令人发指。3、请一、二组同学朗读课文一、二两段,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感情问:如果用颜色来概括这一场景,应该是怎样的呢?作者为什么说“可怕”?结尾为什么还要重复一遍?明确:反语,同时也是对忘却历史的担忧4、作者在介绍新闻背景时,大家觉得可以用什么颜色概括?这与开头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不同?5、除了这些之外,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你感触很深?明确:雏菊花的怒放——(对比)还有希望姑娘的微笑——纳粹囚禁不了人的心灵
(学生朗读《蝴蝶》)五、文体探究1、问:作者反复说这里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为何还要写呢?(齐读第六段)明确: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与不安的心情。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杀戮的痛恨、对和平的向往、对历史的铭记。2、及时、准确、真实是新闻的基本要求,那么它符合新闻的标准吗?明确:符合。只是采用了新闻特写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总结:普利策奖的颁奖词很好地解读了这篇新闻的特点。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六、文本拓展除了奥斯维辛,还有很多地方会让人勾起沉痛的记忆,例如圆明园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汶川地震废墟等,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走近它呢?请把“面对——,我们不该……,更不该……”补充完整,并以此为开头说一段话。附:一布拉格男孩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写的诗《蝴蝶》那一只,就是那一只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滴在白色的石头上……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轻盈地翩然直上它离去,我相信,这是因为它自己要告别这个地方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被囚禁在集中营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蒲公英在召唤我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只是,我再也没看见另一只蝴蝶,那只蝴蝶是最后一只蝴蝶不住在这里不住在集中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