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莆山锦江中学语文组吴丽敏教学口标:1、知识与技能口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2)抓住文中语言描写体会作者表达的强烈感情,理解文章的表达意图。2、过程与方法冃标:(1)课外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2)小组通过阅读、讨论,揣摩文章字句,学会合作学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体会战争的残酷,培养爱国情操;(2)培养爱好和平的品行,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教学重点:学会以乐景衬悲情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关键句休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播放影片导入新课⑴导语“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那么,奥斯维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2)通过播放《老梁说故事——勿忘奥斯维辛》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简短画面,再现战争残酷的场面,让学生初步了解奥斯维辛,奠定课文学习的感情基础,导入课文。(3)相关知识介绍:奥斯维辛的概况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人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集中营是类似监狱的大型关押设施,用于隔离,关押持不同政见者、敌侨、以及属于某一特定种种族、宗教或政治信仰团休的成员于一个与外界隔绝范围内的设施),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
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o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二)颁奖词抓关键快速进入新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普利策新闻奖颁奖词(ppt展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通过这篇颁奖词的两个关键词一一“突破零度写作”、“着眼细节”来解读这篇新闻稿。(稍微介绍零度写作、有关细节的概念)(三)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重点)1、读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可怕、惨绝人寰、恐怖……2、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纳粹刑罚的残酷,它的可怕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参观众多的参观者(游客)产生参观者的感受、反应
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观察记者(罗森塔尔)3、请大家思考一下,罗森塔尔带我们都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主要集屮在哪几个自然段?明确:第7—15自然段;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4、参观者参观时的感受和反应如何?(让学生在原文中找并划出来。)开始时一一“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布履不rti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市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5、读到这,大家有什么感受?恐怖,发抖,惊惧,窒息,(原文的语言,也是我们大家的感受)压抑,沉重……(ppt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照片,再次升华情感休验)6、如果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好不好?不好。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就更具广泛性,这当中自然也就包含了作者的感受和反应,说明奥斯威辛集中营遗迹召唤起所有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同时,这比直接描写作者所见所感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探究学习把握细节描写学生讨论并找出文中有哪些细节让你震撼或者哪些细节让你印
象深刻?(请学生跟大家一起分享细节感受,教师补充说明)细节一: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人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人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媳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1)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物非人非,悲上加悲。(2)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结尾呼应首段,再次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环境的安谧,风景的秀丽,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珍惜今天的自由、和平和幸福。细节二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将这两种反羌极人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倒呢?细节三:“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的丰满,可爱,皮肤洗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明确:A.当一个人明知自己要被处决了,还能笑得这么甜,这是何等的悲凉。这里把死亡和鲜活微笑的美好的生命放在一起,这种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悲剧感,更让人激起对法西斯的仇恨。(死才是她真正的解脱,生不如死)B.温和的微笑一对生死的超脱,生命的坚韧为梦想而微笑一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的向往美好而又隐秘的一深藏内心的一
份信念和信仰细节四: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明确: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向上帝祈祷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祈求上帝保佑和向上帝忏悔以求得宽恕。显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德军一手遮天,他们迫害犹太人和战俘的残忍和灭绝人寰已经到了疯狂的地步,甚至连上帝也无法保护那些祈求保佑的无辜受害的人们免遭涂炭;另一方面,如果德军企图为自己的罪行向上帝忏悔的话,因为他们罄竹难书的滔天罪恶,对无辜而宝贵生命的肆意践踏,使得上帝也不会宽恕、原谅他们的,因此在奥斯维辛,无论是祈求保护还是企盼得到宽恕都是没有用的,这里没有可以祈祷的地方。而这也正是本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个休现。(五)自由分组讨论:(在开始本课之时,相信大家心里就有这样的疑问)这篇新闻报道的题口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那么现在,我们读完了本文,大家找到答案了吗)“没有什么新闻”一一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岀名。人们己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六)题归纳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带着他的良知走近这个曾经的“人间地狱”,用他深情的笔触写下了这里的过去和今天。他想要向我们表达什么?PPT出示: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反思。(七)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那段历史虽己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共同面对这样的罪恶。我们应该去反思: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硝烟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述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讲一个故事:……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仲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人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八)作业今天学习此文的意义、价值?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也渐渐远去,罗森塔尔的思考,德国总理的忏悔却在提醒我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跳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更该……”的句子补充完整,并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展现你的思考。(100字左右)(最后,送给大家两句话)【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歹U宁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罪恶产生新的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的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的生命余秋雨】附板书设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重现新闻的事实真相:参观奥斯维辛的经过与感受突破“零度写作”细节描写对法西斯的愤懑,控诉对生命人性的思考,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