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详案

ID:863405

大小:4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目标:1、学会阅读新闻特写:分析细节描写,走进内心世界;揣摩语言内涵,感受作者情感。2、联系现实,提升思想境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一说起“故乡”一词,大家会和故乡与哪些形容词联系在一起?(久违的、亲切的、漂亮的······)但是,有一位波兰诗人他是这样来写他的故乡的:我的故乡,有百万坟墓;我的故乡,让战火烧尽;我的故乡,是多么不幸;我的故乡,有奥斯维辛。诗人的故乡是欧洲国家波兰,一个叫做奥斯维辛的小城。听完这首诗,大家认为他笔下的故乡是怎么样的?(不幸、阴森、恐怖、罪恶)那为什么诗人的故乡——奥斯维辛会和我们大家印象中的故乡有着完全不同的面目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脚步,一起来看看奥斯维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二、解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板书)(1)“奥斯维辛”本文是通过记者罗森塔尔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维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斯维辛的罪恶的。通过课前自读和预习课文,有没有人能告诉大家,奥斯维辛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同学们都是从课文中找到的信息,说明大家有好好预习,这一点很不错。剩下的呢,那就有我来为大家补充。请大家保持安静,认真听,并且几个词来概括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cui)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集中营(集中营类似于监狱关押设施,与监狱最大的不同在于犯人是不经过正常公正的法律判决遭拘留,而且没有确定的拘留期限),占地40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武昌区),建有42座集中营。建营五年间,包括中国人在内呃三十多个国家、28个民族的400多万人死于集中营。1944年前后,也即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3日)后期,每天屠杀约6000人,被称为“杀人工厂”。死难者的金饰、金牙溶化成金锭,日最高产量22磅(约有20斤)。毛发被织成袜子和地毯,脂肪被做成肥皂,骨灰则作为肥料。1945年1月27日,在此处发现1.4万条人发毛毯以及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集中营中幸存者7650人,男性平均体重70斤,女性平均体重50斤。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师:听完这一长串的数据之后,谁能用几个词来回答“奥斯维辛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死亡工厂、阴森、恐怖、惨无人道、血淋淋、罪恶)师:的确如此,奥斯维辛就是这样一个阴森、恐怖、可怕的地方。就奥斯维辛集中营来说,“二战”结束后再也没有发生什么事,没有什么新闻可报道。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参观,这能算新闻吗?不能算。作者自己也是这么说的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4 新闻的标题是这样写的,课文的第6段第一句话和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也是这样写的。但是他一边这样说,一边又以此为题写了这篇新闻,这不是相互矛盾的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的意图是什么呢?(给大家3分钟时间,群学对学一下,相互讨论)参考答案: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新闻?这就会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好奇心读下去。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这里遇难的人们。”问题1:访问、参观奥斯维辛,作者到底看到了什么让他不安?提示:本文是通过记者罗森塔尔记述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维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奥斯维辛的罪恶的。那么作者都选取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写出了参观者怎样的反应呢?地点参观者反应毒气室特别恐怖、终身难忘焚尸炉表情茫然、浑身发抖女牢房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试验室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纪念墙发人深思绞刑室感到自己被窒息(借他人之眼,观历史事实)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有的只是历史上的罪恶,每一个参观者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部分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去描写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试验室是如何构造、刑具是如何残忍、牢房环境是多么恶劣,而是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参观者的反应,从侧面揭示纳粹德军卑劣、残酷的毫无人性的行为,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问题2:这种不安的心情仅仅是因为作者亲眼目睹了集中营里一桩桩、一件件阴森、恐怖、惊骇、可怕的场景实物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和最后一段。大家会发现曾经是人间地狱和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现在却是另一番景象——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追逐游戏。请大家注意,作者是怎么来看待这一番美景的?(最可怕的、居然、噩梦、可怕的颠倒、不该有)问题3:为什么这样的美景,会像一场噩梦般是记者害怕?为什么他觉得那些景象本来都“不该有”?因为这里曾经是死亡工厂、人间地狱,这里本该永远保留着历史的现状,应该永远是一片黑暗、凄冷、荒凉,让人们不断做痛苦的记忆,然而,今天的布热津卡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是否表明,生活在阳光下的人们,早已遗忘了灾难曾经的存在?已经没有什么新闻的奥斯维辛,会不会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和“不安的心情”正是来自心理和现实的强烈反差。正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然而造化又常常为用人所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虽然奥斯维辛有的只是“旧闻”,没有什么“新闻”可写,也没有什么新东西可看,但是作者还是要写,人们还是要去参观,只是因为永远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法西斯的暴行,不能忘记那些死去的同胞。要以历史为鉴,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和幸福。4 一、联系上下文,揣摩语句的内涵。1、对另外一些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有争议的句子,中心就在“雏菊花”象征什么。有人认为“雏菊花在怒放”这个细节象征着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的,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教师用书》认为“雏菊在怒放”象征“朝气蓬勃的生命”,“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我们认为这些说法都未能从具体语境出发。句子写得明白,“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不能忘了前面有个介词结构作状语,“德国人撤退时炸毁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是为了毁灭罪证,它们的阴谋能得逞吗?“雏菊花在怒放”!所以白色的“雏菊花”当是象征那些屈死的冤魂,“雏菊花在怒放”当是象征死难者在不屈地怒吼,在控诉,在声讨。西方人为死者哀悼常手捧雏菊花,这一习俗对理解句子也可能有帮助。2、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精辟的议论含意很深。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鱼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作者通过这句议论,说明奥斯维辛集中营纯粹是一个人间地狱。愤恨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3、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这段文字至少含有两层深意,一是说,参观者看到这里,已经无法再承受这种悲惨的氛围,所以他们说“够了”,恳求解说员不要再看下去了;二是说,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暴远不止此,但是,人们只要看到这里也就“够了”,知道什么是法西斯了。4、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一段是特写,许多囚徒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面对死亡,“温和地微笑着”。作者不由得问:“她在想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在众多“表情木然”的囚徒中,唯独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害怕的面容,却在“温和地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还是想到了死去的爷爷奶奶?是想到了可爱的家乡,还是想到了青梅竹马的恋人?是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还是想到了万能的上帝?莫非她就是鲁迅所讴歌的“真的猛士”,一位伟大的抗击法西斯的英雄?接着作者又有一问:“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我们可以再想象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经安康?她的恋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终于灭亡,她为和平的到来感到欣慰?或是面对着众多的善良的参观者表示感谢,或是羡慕?这一浮雕式的特写,引发我们多少思考!一个美丽善良、对生活充满美好憧憬的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残酷的被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无比痛恨。作者“放大”“加深”这一细节印象,启发世人反思: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要永远牢记法西斯的罪恶,警惕法西斯幽灵的复活。5、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4 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这一段总写长廊里的囚徒照片。“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多么残酷的画面!多么让人同情的人们!第一句造语新巧,作者不写“参观者注视着照片”,而写“照片上的人注视着参观者”,由于视点倒置,死去的囚徒好似突然活起来,大大地增强了阴森可怖的氛围,更加逼真地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一、联系现实,提升思想境界。你知道吗——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有多少人去参观?你知道吗——侵华日军731部队的所作所为及研究目的?你知道吗——有多少中国人在抗战中被夺去生命?1945至1958,十三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没有什么新闻;1958至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女囚绝育室在警示人们:为了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为了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731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无数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在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中华!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2007山东高考,请以“记忆永远不会风化”为题写800字文章。当记忆流经奥斯维辛当历史的车轮压过奥斯维辛,听到的是男人的怒吼与女人的尖叫,看到的是母亲的哭泣与孩子的惊恐。而今,奥斯维辛的天空湛蓝而且透明,一排排高耸的建筑直插云霄,似要打破这里的宁静。难道时间已将历史风化,坚忍的犹太民族已似“一笑泯恩仇”。没有!不但犹太人没有忘记那曾经的苦难,德国人民也没有忘记。每当犹太纪念日那天,德国总理总是跪在营前,默默悔过。男儿跪地惊天动地,何况总理,而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忘记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我们的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常鸣。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4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