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new
加入VIP免费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new

ID:863414

大小:4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一、导入在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地方,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就是奥斯维辛。二、走近历史下面先随着视频一起走进奥斯维辛。教师:一组组阴森恐怖的镜头,一幅幅血淋淋的画面,这就是奥斯维辛带给我们的全部记忆。今天让我们追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再次走进奥斯维辛,看作者又是以一种怎样的笔触向我们展示奥斯维辛的。三、出示标题这篇新闻稿是1958年,作者参观完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之后写的一篇新闻稿,作者自称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就是这样一篇没有新闻的新闻稿,一经发表,就被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一举夺得了美国新闻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奖”,成为新闻史上不朽的名篇。那么在到底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采取了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凭借着一种什么样的手段博得了美国新闻的最高奖项,我们今天就围绕着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来走近它的新闻稿。四、感知课文(一)明确目标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它的颁奖词。在获得普利策大奖的颁奖词上是这样说的:PPT: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在这个颁奖词中我们抓两个关键词也许就能成为刚才我们问题的答案。第一个关键词: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第二个关键词:着眼细节。今天我们这节课就围绕着这两个关键、给作品下的结论,在文章中去找寻到底作者围绕着哪些内容写了,就突破了新闻的“零度写作”原则?又着力描写了哪些细节?(二)魅力之一:突破“零度写作”在我们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术语。1、什么是“零度写作”?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客观陈述。但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多见于新闻写作。教师:一言以蔽之“零度写作”就是客观的再现新闻事实,不要求加入作者一些主观的情感。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在这个颁奖词里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突破“零度写作”,就是说这篇新闻并没有客观地去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我们在视频里看到的阴森恐怖的镜头没出现,我们在视频里看到的血淋淋的画面没有出现,那么问题就出来了,这篇新闻写什么了?记者的眼光一直在追寻着什么?文章大段的篇幅写的是什么?明确:我们会发现,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作者吧自己和参观者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7-15段,划出文中描述参观者参观每一个地方的神态动作的语句,思考作者为什么这么写,你读到这些神情动作,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PPT: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布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跟随参观者的脚步,观察参观者的神情动作,大家有什么感受?恐怖,发抖,惊惧,窒息,(原文的语言,也是我们大家的感受)压抑,沉重……小结:从7-15作者都在着力写参观者参观这个地方时的神情、动作,到了浑身发抖的地步,惊惧万分的地步,乃至有的参观者跪了下来,写这样强烈的反应作者想表现什么?为什么参观者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呢?他想表现什么?曾经的奥斯维辛有多么的恐怖、可怕。但是作者没有画面再现,而是通过描写人的感受来达到这样的目的。这样的手法叫什么?侧面烘托。其实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突破了零度写作,说白了就是一言以蔽之就是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三)文章细节分析过渡:其实一部真正好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情感的渗入必须要借助一些经典的细节刻画。在颁奖词里还有一个关键词:着眼细节。什么是细节?PPT: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对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物的形象描摹。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的魔术”。(形象化描述)魔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充满了一种什么色彩?神秘的,能激起人的兴趣好奇心。一部真正的出众的文学作品一定有能够打动人的细节描写。细节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举例:朱自清的《背影》在这里老师再现朱自清的背影时,你首先映入脑海的是什么?父亲爬月台的画面,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画面。同学们想一想,那一个画面里边,注重描写父亲的什么?攀爬月台,对于一个肥胖的,腿脚不灵便的父亲上月台下月台是多么的不容易,凸显的是动作描写,这就是细节。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就有这样的魅力,在我们学过文章很久之后,再回来品味它,它是值得玩味的。对于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而言,细节描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样对于我们这篇作品而言,也有大量的细节描写,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1、举例子: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波兰布热金卡电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解读:这一段写了奥斯维辛的现状: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而且还加了一个副词“居然”,这句话说得很突兀,很反常,令人错愕。然而,细想,却觉得里面是有味道的,正因为景象美好,才是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是什么地方?曾是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的最相配的景象,画面虽然温馨,但是并不能读出一种愉悦的感觉,反而感到了一种沉重、压抑。看似欢乐的景象传达出一种压抑的情感。手法:乐衬哀。如果这样一幅和平温暖的画面长期放映在脑海中人们必然会淡忘掉这里曾经是一座人间地狱。所以把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也告诉我们了:提醒人们,这一段历史是不可以跳过去的,要永远铭记,哪怕现在处于和平的环境之中。 1、学生活动:文章还有一些细节描写,请同学们回到原文找出还有哪些最能触动你们心灵的或者不理解的细节描写,小组间讨论分析。(1)“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这是细节描写,也运用了对比手法: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这样的景象的确让人难忘。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中,能否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呢?A\对生命的赞美,任纳粹多么残暴,雏菊还是在它的残暴中,美丽的绽放,让我们看到生命的不息与顽强B\生命的就像绽放的雏菊,多么美好,而这些美好的生命曾经被戕害,控诉纳粹罪行)(2)“这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照片上有那么多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一个“皮肤白皙、金发碧眼”的姑娘,这个细节有什么作用?这也是一处细节描写:在一群群体照片的表情是木然,出现了一位面带微笑的温和的姑娘,木然的人们走向了生命的尽头,这样一张充满青春与梦想的照片,而这美好的生命已化为灰烬美好的生命化为灰烬遭受了纳粹的摧残,这也与现实构成了对比、反衬,这是对法西斯的控诉。(3)“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我不懂,如何理解?做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但是在奥斯维辛,做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这也是多么令人伤痛,多么令人无奈,多么令人绝望啊!总结:所以对于这篇文章而言,突破零度写作也好,着眼细节也好,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避开了血腥的画面,避开了惨绝人寰的镜头的再现,而给读者同样带来了一种震撼,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五、赏析题目1、文章读到这里,可以说,我们大家心情都十分沉重、压抑,抑或震撼,感觉作者也写了不少,但作者却在文章中反复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供报道,请在原文中找出来,为什么?是不是矛盾?第六自然段:“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2、那请同学们思考,这里既然是没有新闻,那它有什么?明确:①它有的是集中营的罪证。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②有的是人们是经二十多年后依然震惊、害怕、恐惧的反应.。3、作者实际要呈现的是“有”还是”没有”?那它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个“没有”?明确:强调“没有”是要引导你去关注它的“有”。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写法。4、这些“有”里面透露出什么?明确:揭示文章主旨。控诉法西斯的残暴,表达对死难者的悼念,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警醒后人。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总结:普利策奖的创始人是这样解读新闻记者的:“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嘹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作为一名船头守望者的职责。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从突破零度写作和着眼细节入手,完成了对这篇文章独特之处的解读。应该手法上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印象。 五、延伸:让大家谈谈他们所知道的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情况。六、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那段历史虽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共同面对这样的罪恶。我们应该去反思: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硝烟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讲一个故事:……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被纳粹士兵残酷地推下深坑。当一个纳粹士兵走到小女孩跟前,伸手要将她推进深坑中去的时候,小女孩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刽子手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等我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纳粹士兵伸出的手僵在了那里,刑场上顿时响起一片抽泣声,接着是一阵愤怒的呼喊……五、思考感悟回眸历史不是为了控诉,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让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洒满人间,同学们读到这里,心灵也应该受到了震撼。作者来到奥斯维辛,他有一种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来自他内心的不安,同学们学到这里,心灵是否也受到了震撼,内心是不是也有一种使命感和不安?因为,我们中华民族,在二战期间也是饱受蹂躏。哪位同学站起来说出你想说的话?生1:我看过一篇文章,谈到西方对历史的记取,他们是采用一种震撼人心的方式去提醒人们铭记历史;而我们国家,对历史是比较淡漠的,由此我想到,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也会被历史忘却,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很难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师:这是一位清醒之士的高见,同学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生2: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勿忘国耻,发愤图强!师:从自身做起,少年强则国强!提到中华民族的苦难,不得不提到苦难的制造者----日本,我们来看这样一组图片:(Ppt出示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和德国总理勃兰特华沙之跪的图片)师:看到这样一组图片,你内心有一种怎样的使命感和不安?生:德国人敢于直面历史,勇敢的承担起了历史责任;而日本逃避颠倒历史,这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是对历史的不公!我们要警惕日本的这种倒行逆施。师:这位同学的回答体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是的,我们要时刻警惕:对于否认屠杀的人来说,实施暴行的大门依然敞开!钩沉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有一些细节发人深思,我们来看这样一则材料:一个前日本731部队成员的忏悔中记录了这样一个事实:日军撤离前进行了灭口的大屠杀,用毒气毒死了所有的被关押者,然后炸毁牢房。在清理尸体时,日军发现一段残留的牢房墙壁上,有两行鲜血写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无疑,这是受难者在日军灭口屠杀时写下的。日军发现,受难者是咬破自己的手指写上去的,而写下这15个大字所用血量,必需咬掉自己全部手指!然而,我们却没有留下这块血字的墙。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731”60年来被占用、破坏,大部分已经消失了。许多日军没有炸完的残迹也被居民拆去盖了自家房子……(一生读) 师:同样,这里也没有新闻,有的是我们的追问:为什么日军撤离前要炸毁牢房?为什么这位无名的义士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写下这样两行字?为什么我们没有留下这块血字的墙?为什么这样震撼人心的细节不是出自国人笔下,而是出现在日军的忏悔录中?请同学们下课之后就以《这里,也没有新闻》为题,把你的使命感和不安转化成文字。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