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背景知识和本篇消息的特点;能够抓住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和本文的写作意图;掌握生字词。二、情感价值观:了解沉痛的历史,了解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恶行径,体会作者的沉痛心情和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道德情操。三、过程与方法:揣摩关键语句,准确、快速捕捉文章基本信息,体会文章冷峻的语言特色,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课外收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冷峻的语言下蕴含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作者的情感。3. 教学用具4. 标签 教学过程一、【PPT】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结果。也就是英语中简称的“6个W”。【PPT】新闻的一般特点:(1)真:真实性(1是1,2是2,绝对不可含糊)(2)短:消息要求篇幅短小(就是不要啰嗦重复)(3)快:注重时效性(也就是别人不知道,我先告诉别人)(4)活:语言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好新闻,是好故事)(5)强:思想性、指导性强(可惜很多新闻正是缺乏教育意义)二、【PPT】解析新闻的一般结构,一般来说,新闻主要包括一下几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结合例子介绍一般的新闻写作方法,也就是如果同学们想写一篇普通的新闻,按照上面的规律来操作就足够了。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不少同学会有这么一个疑问:这好像不是一篇新闻。大家刚刚复习了新闻的基本知识,请同学们先思考这个问题:难道是因为缺少了新闻的哪些要素吗?难道是奥斯维辛什么东西都没有可以报道了吗?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呢?三、【PPT】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新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这篇文章,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下奥斯维辛集中营?说起奥斯维辛,我想关注二战的同学都知道,在波兰的南部,那里于1940年4月建了40多个大大小小的集中营,布热金卡也是其中之一。【PPT】这扇门通往的不是一个旅游的圣地,不是度假的休闲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关押过许多国家的政治犯、战俘和平民,有“死亡工厂”的称号,曾经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1945年苏联红军解放了该集中营。战后,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辟为揭露纳粹罪行的波兰国家博物馆。四、【书本为主,材料候补】首先请大家看第1—3段的新闻导语,并结合末段的结束语,考虑下作者这样写其中是否有什么目的?中国的人性自觉是从文革以后开始的,西方人性的自觉是从奥斯维辛之后开始的。历史在远离,现今人们对历史的反思,抛开噩梦,把这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这里嬉戏。为何以“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为题的原因,过去的一切可能被遗忘了。亡国先忘史,作者最怕的就是这个。这就是作者运用了最明显的一个矛盾:讽刺还是憧憬。同学们可以想想,你们到革命老区去参观的时候,是否会为革命运动的兴亡,可惜,正和同学们的旅游一样,太多太多的参观者只会在那里拍照留影,【PPT2】能够品味出历史的厚重感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五、【文章品读】【42页】接下来同学们看看,作为一个旅游参观者兼记者身份的记者,罗森塔尔,为什么写这篇不是新闻的新闻?请同学们看文章中间过度的这么一段话:“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请同学们注意这里的关键词,“使命感”、“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记者有份神圣的责任,那就是牢记历史。六、【文章品读】
品读完这篇文章,在讨论PPT这个问题之前,先想想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标题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难道这地方真的没有新闻了?【课文标题】回到PPT,这篇文章到底是不是新闻?同学们,令很多人发出感慨的是:它是不象新闻的新闻,是超越新闻的新闻!这篇刊登在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当年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七、本篇新闻与其他新闻不同之处:【课本43页】新闻的一般写法,相信大家容易掌握,可以这么说:写新闻人人都可以学会,但要写的好就不是这么简单,好的新闻,应该是有思想性的新闻。就以今天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一般的新闻很客观,相当冷静,而这篇文章带有情感,突破了新闻稿“单一汇报和演说现状”的原则,才能让我们感受到记者的情绪,读到了记者的使命感。作为一名记者或者是读者,更应该关注到新闻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篇获过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接下来,请大家看看普利策新闻奖对新闻作品是寄予哪些希望的【PPT】:【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普利策】本文的记者突破了“客观报道”和“零度写作”(在新闻中毫不掺杂个人情感)的框架,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八、课后作业九、课堂结语:我想告诉同学们,奥斯维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道德、人性的尺度,是历史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无法脱离奥斯维辛的历史。在这里,奥斯维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着。 课后习题1、完成课后作业。
2、写一写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