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12飞向太空的航程学案新人教版

ID:865354

大小:61.0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2 飞向太空的航程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规范的结构特点,进一步了解新闻稿的基本结构特征。2.关注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这种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2.小组交流概述文章写作线索。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翌年(  )  苛刻(  )  酝酿(  )  横亘(  )  轨道(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2)对航天员的挑选则早在1969年就开始酝酿了。(3)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3.填空。通讯和消息一样,也是用    说话,不同的是,通讯的内容比消息    、    、    。通讯的实效性不及消息,但可以有        。 三、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问,请写在下面。合作探究1.本文标题有什么含义?2.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强调关注当下的事件,这篇文章为什么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3.请分析一下本文的结构。 4.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本文提到了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5.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上天,摆在中国航天人面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怎样克服的?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横亘(ɡèng)   酝酿(yùn)   液体(yè)   一叶扁舟(biǎn)B.喷射(pēn)烈焰(yàn)保障(zhàng)耸入云天(sǒng)C.着陆(zhuó)揽月(lǎn)乾坤(qián)造诣(yì)D.翌年(yì)诞生(dàn)借鉴(jiàn)九霄云外(xiāo)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A.静侯 耸入云天 直刺九宵 扭转乾坤B.酝酿 慢慢征途 经济实力 反复论证C.苛克 连名上报 借签经验 摘星揽月D.配置 最高致意 预订轨道 辉煌时刻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由钱学森等专家学者负责    的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草案,提出了分三步走的设想。 (2)就在年前,他还到四川雅砻江谷地    ,一天内攀登500米高的山岭,又降到1000米深的峡谷。 (3)杨利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    的时刻。 (4)他们请一些有经验的儿科大夫担任“电话医生”,就有关儿童保健方面的问题    咨询,解答家长们提出的问题。 A.制订 考察 贯注 进行B.制定 考察 关注 提供C.制定 考查 贯注 提供D.制订 考查 关注 进行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这8000米的距离,为中国后来的卫星上天开辟了通路,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漫漫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B.科学家们经过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对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逐渐形成了共识:从载人飞船起步。C.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D.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5.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B.真正优秀的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C.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警方对报案人称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愤慨二、阅读下文,完成6~8题。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关横亘在中国科学家面前:载人飞船上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和工作环境。尽管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但对于中国航天人来说,这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神舟”一号实验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成的载人航天发射场飞向太空并于第二天准确着陆。它意味着中国人“摘星揽月”已为期不远了。  仅仅一年零一个多月后,中国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船“神舟”二号的发射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神舟”二号飞船为全系统配置的正样飞船,可以说是载人飞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种技术状态与真正载人时基本一样。2001年1月10日,在新的一年刚刚到来的时候,“神舟”二号发射成功,这是“飞天”故乡对人类又一个新纪元的最高致意。美国一家报纸发表评论说,“这一成就,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国古老的飞天梦想将不仅仅是传说,中国航天员上天的日子又进了一大步。”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发射升空。9个月后的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在低温严寒条件下发射成功。“神舟”飞船四战四捷,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特别是“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了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能力。进入新的一年,整个中国都在期盼着这一时刻的早日来临。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9时10分许,“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6.选文既然“有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什么还说“几乎是从零开始”?7.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说明“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的?8.选文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哪句?为什么?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寂寞出学问——《解放周末》对话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   昨天是第25个教师节。复旦大学向全体教师发出致谢和倡议,感谢在学术领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师们,并倡导一种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下面是记者对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教授的专访。记者:在教师节这一天,复旦大学为何向全体教师发出这样的致谢?秦:我们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师致敬,不仅尊重教师的一般性劳动,还特别强调一个重点:不能遗忘在学术领域耕耘多年、默默无闻的教师们。这些教师没有受到媒体的过分关注——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因此,容易被遗忘。在这一时刻表达对他们的由衷感谢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记者:钱穆先生说过,做好学问,要“潜心十年”。秦:是的,类似的说法不少。20世纪50年代,南京大学韩儒林先生就把范文澜先生的治学精神概括为两句话:“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这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坚守学术的精神——无论外面发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攀登学术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坚守学术。在这个方面,我颇为自豪,因为在复旦大学的历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学者,他们的精神,是复旦重要的精神遗产之一。记者:这种精神的确是宝贵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学问?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学问吗?秦:这个疑问可能来自于现在一种有目共睹的现象:学术考核时,不少教师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几篇论文、好几部大书,都是在有限的几年内写成的。但是,真正在学术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见的论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载就可以完成的。“著作等身”只有在个别天才身上才能发生。我认为,在现行的考评体制下出现了那么多的“硕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学术规律的。记者:也就是说,做学问来不得半点浮躁,必须静心求实。其实,“寂寞出学问”也是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形成的优秀传统。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秦: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有经验和教诲。做学问,首要的是要有兴趣,要有对学问的热爱。比如,陈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补编》《全唐诗补编》,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辑录、校勘、订正,是非常细致认真的学问。当年陈先生住房不宽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间,夏天没有空调,但他又不敢开电风扇,怕吹乱纸页,只能打着赤膊,挥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很多人说,这多苦啊,我才不吃这个苦呢。实际上陈先生是苦中有乐,这种乐趣,是别人难以体会的。真正热爱学问的人,即使是在艰苦和寂寞的环境中,内心也并不孤单,相反,很充实,很幸福。记者:您倡导学者要甘坐“冷板凳”,显然与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关,不少人认为,这不仅仅是学术问题,而且是整个文化和社会的问题。在这其中,媒体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学者和媒体之间应形成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秦:应形成良性关系。媒体要着重宣传学者的学术精神,恰当宣传他们取得的学术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不要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媒体的过度关注会损害学者。记者:有不少学者甘心埋首做学问,也有学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动参与公共空间为己任。秦:确实有好多真正做学问的学者是不发言的。我们的态度是,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在媒体上讲点话,关键是要有真知灼见。知识分子提出一些意见,对守住社会的良心、主张社会公正,绝对是有好处的。但是,学者在和媒体互动中,要守住学术界限。学者可以通过媒体适当传播学术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传播挂起钩来,不要使自己成为“媒体学者”。学者不要以为通过在媒体上的频频亮相,自己就可以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对任何事情都能发表看法的“全才”。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学术的影响,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原载《解放日报》2009年9月11日第17、18版,有删改) 9.围绕“寂寞出学问”,秦绍德从哪三个方面作了倡导?10.秦绍德认为,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根据文意,怎样理解这一观点?11.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这种倡导,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理由。四、语言运用12.为下面一则新闻拟定一个标题。“嫦娥三号”顺利登月后,2013年12月15日23时40分,“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完成第一次互拍。这是中国国旗在地外天体上第一次“留影”。“两器”互拍成功,标志着“嫦娥三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3.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蛟龙”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设计,除少数非核心零部件之外,绝大部分零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总装也由我国独立完成。“蛟龙”号技术上拥有三个优势,即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和悬停定位功能、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强大的续航供电功能;与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2012年6月24日,“蛟龙”号顺利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7062米的深处,全世界为之瞩目。此次深海作业的成功,证明这条“中国龙”具备了在全球99.8%的海域潜航的能力,标志着海底资源宝库向中国人敞开了大门。总标题:         板块标题:①     ②     ③     ④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自练自测1.yì kē yùnniàng gèn guǐ2.(1)指趁劲头大的时候抓紧做,一下子把事情完成。(2)造酒的发酵过程,比喻做准备工作。(3)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3.事实 详尽 具体 形象 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合作探究】1.本文标题有两层含义:其一,本文要传达的新闻事实是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船飞向了太空,并且取得了成功,标题可认为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其二,中国的航天梦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标题也寓指这一探索过程。2.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 背景材料。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大的作用。本文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是因为面对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自豪,同时也迫切想知道中国的航天工程走到这一步,到底经过了怎样艰辛而辉煌的历程。在这个时候,本文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更有一些初次披露的资料,而且把这些资料按时间顺序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无疑是及时的,而且这些信息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也是很新鲜的。另外,这种狂欢之中的冷静回顾,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3.新闻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导语部分是1~3段,点明这则新闻想要传达的最主要的、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即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这是一个举国关注的事件。后面的部分是新闻的主体,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国人的飞天梦,以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科学家们进行的不懈努力。4.一是1958年毛泽东发出指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二是1960年中国第一枚液体火箭的成功发射。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空。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五是“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六是“神舟”一至“神舟”四号飞船成功发射。5.主要有三个困难:首先是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第二是安全返回技术;第三是要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在“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中已经有了解决的基础,第三个问题用了七年时间,通过建立航天员培训中心等一系列研究试验和场地建设成功解决了。课堂练习1.A 解析:A项,“亘”读gèn,“扁”读piān。2.C 解析:A项,“侯”应为“候”,“宵”应为“霄”;B项“慢慢”应为“漫漫”;C项“克”应为“刻”,“连”应为“联”,“签”应为“鉴”;D项“订”应为“定”。3.B4.D 解析:D项,“东方红”是特定称谓,应该加引号。5.B 解析:A项,有歧义“政府颁布法令,取缔药品交易市场”还是“政府颁布法令,对取缔药品交易市场的任何做法,加以禁止”;C项,也有歧义,是“独联体国家“‘瞧不起’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还是“独联体国家无法收看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D项,歧义在于“警方愤慨的对象是‘报案人’”还是“警方愤慨的对象是‘围观者’”。6.答案:国外可供借鉴的经验是极其粗略的、不完整的,核心技术我们一无所知。7.答案:用数字列举法。如“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年时间里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如“神舟”一至“神舟”五号相继成功发射,有力地说明了“重重困难,难不住富于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8.答案:文章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最后一句:“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这句话饱含感情,高度概括了中国“飞向太空的航程”。9.答案:①做学问要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耐得住寂寞;②对学问要有兴趣,热爱学术,才能耐得住寂寞;③媒体与学者之间应形成良性关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答题时,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对秦绍德的“寂寞出学问”从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及治学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提炼概括,从而得出答案。10.答案:①媒体追逐学者的私人生活,过度把学者放置在社会热点中,会影响学者专心治学;②在传播学术成果时,一些学者将名利和传播挂钩,成为“媒体学者”,失去学术界限,降低学术影响,暴露自身不足。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回答本题,实际上是求证秦绍德所说的学者“被媒体过分关注恰恰做不出学问”的理由。答题时,结合文本,准确理解“过分关注”的含义,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媒体过分关注学者的私人生活,会影响学者静心求实;一些学者把名利和媒体挂钩,成为媒体学者,这样就降低了学术的影响,暴露了自身的不足。11.答案:①秦绍德针对目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倡导“寂寞出学问”的传统治学精神。这个倡议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②文中提到的浮躁现象,不仅是学术界存在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都普遍存在而应重视的问题。静心求实的作风,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也是社会其他领域的从业者应学习的,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答题时,第一,明确指出“这种倡导”指的是甘坐“冷板凳”的传统治学精神;第二,秦绍德针对当前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浮躁学风倡导的治学精神,不仅适用于复旦大学,也适用于其他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领域,所以说“关乎复旦,又不止于复旦”;第三,这种浮躁风气,不仅存在于学术界,存在于教师岗位,也存在于整个社会,因此,大家都应当静心求实,努力扭转浮躁风气,所以说“关乎教师,也不止于教师”。12.参考答案:“嫦娥”拍下月面第一抹“中国红”13.答案示例:(1)总标题:中国蛟龙板块标题:①真正中国造  ②世界第一流③蛟龙潜深海④探宝四大洋(2)总标题:中国龙,我骄傲①中国制造大显神威②技术性能世界一流③蛟龙潜海世界瞩目④海底宝库敞开大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段压缩中的关键词提取。整段文字强调是“蛟龙”号,所以总标题可以围绕“中国龙”来拟制。板块标题可以根据文章叙述的顺序围绕中国制造、其综合性能稳居前列、深海作业成功、海底资源探测等拟制。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