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张玉新,特级教师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从初中升入高中,对高中的学习生活尚有陌生感,对语文学科学习方式的转变还不够适应,这不仅表现在阅读上,也表现在写作上。学生在初中阶段的作文课上虽然也写过许多记叙文,但多是600字左右的简单记叙文,从文体分类上看,又都是狭义的记叙文;高中阶段要求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字数在800字左右,从文体上看属于广义的记叙文。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事物的能力有待提高。就普遍情况看,学生既需要掌握观察的方法,又需要提高认识能力,也需要掌握记叙文写作的相应技巧。但应该明确,作文的源头是生活,技巧不是作文的根本。目标定位 1.从知识上弄清广义记叙文和狭义记叙文的区别,明确高中阶段的记叙文写作应该以狭义的记叙文为主,但不排除写广义的记叙文。 2.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有特点的记叙方式。教学简案 一、导入新课 课前请同学们阅读了教材中“表达与交流”的“‘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并请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评价,大家有什么感受,可以说出来,共同研讨。 二、教材辨析 1.教材内容存在对记叙文定义不清的问题。记叙文是通过真实地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并列的三种文体,以主要的写作方法为文体命名,是舶来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章三分法本来是指向非文学作品的。但是,目前对记叙文概念的涵盖又是比较宽泛的,它不仅包括了上述的情况,还包括历史上的记史、山水人物记、笔记文,以及日记、年表、世系谱;还包括现代的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速写、游记、回忆录、传记、年谱、大事记等。以上是狭义的记叙文,其实文学作品中的散文也涵盖在内。广义的记叙文还包括叙事诗、虚构的小说等文学作品。这样看来,无论广义还是狭义,都与文学体裁的四分法构成交叉关系。这在一定意义上给教学造成了混乱。而教材中关于记叙文的情况,也没能说清楚是基于狭义的记叙文写作还是着眼广义的记叙文写作。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我们一般强调的是狭义的记叙文写作,那就必须强调一个要求:要真实,不能虚构。 但是,高中的作文教学中,也涉及到文学作品的创作,这就要求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可以虚构。 这就造成了矛盾,就要求我们分清楚自己所写的记叙文是哪个类别的。如果是狭义的记叙文,就不能虚构;如果是文学创作,就必须虚构。最难以把握的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也就是不完全真实,有了虚构,又不是文学创作。 2.“话题探讨”部分的内容失当。编者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是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但文章写的是阿长,即是在写人,而不是记事。因此此例不当。第二个是塞翁失马的寓言故事,想要证明的观点是“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同学们知道,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本身就蕴涵着“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个命题,而寓言故事往往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那为什么不举一个真实的事例证明这个观点呢?可见思维上欠缜密。 3.“写法借鉴”部分的举例失当。编者使用的例子是《生命中的大石头》,在美国的MBA
教学中也有这样的一堂课,但故事的源头是佛经。如果所说的时间专家的那堂课是真实的,则事情经过本身就是具有波澜的,时间专家就是为了让他的实验有波澜,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作为文章,真实记录就可以了。但编者说:“试想,如果时间专家一开始就连续不断地把大石块、砾石、沙子、水倒进去,接着就点明人生的道理,文章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文章”二字混淆了时间专家和写这篇文章的作者。这件事不在于时间专家怎样展示自己的实验,即便是像编者说的那样“如果时间专家一开始就连续不断地把大石块、砾石、沙子、水倒进去,接着就点明人生的道理”,文章同样也可以是精彩的,时间专家可以回过头来分别阐释其中的道理。要知道,波澜并不仅仅表现在事件过程中,哲理的阐释过程同样具有波澜。 编者使用的《小城故事》,应该算是狭义的记叙文,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第二个《麦琪的礼物》则是欧·亨利的小说,是文学作品,属于广义的记叙文。 三、具体指导 门径指引:“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中国的园林,往往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写文章也是如此。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名著名篇的作者在叙事中很注重写出波澜。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物命运发展的起起落落,施耐庵的巧妙设置令人叹服。《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生际遇几经变化,情节戏剧性的推进紧紧牵系着读者。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契诃夫的《变色龙》,它们的异曲同工之妙也都在于情节的波澜起伏。 同学们在描写一个事件时,缺少的正是这种写出波澜的能力。我们往往平铺直叙、轻描淡写,展示不出事件本身丰富、变化的面貌。有时为了情节曲折而生编硬造,写下很多莫名其妙的文字。能否写出事件的波澜,既反映出我们是否具备细致观察生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也能看出我们是否具有必要的想象力和描摹能力。让我们在名著名篇的导引下,从学习开始,调动生活的积累,在写作训练中不断实践、发展叙事的能力,使文字在我们的笔下获得生命的活力。 要点指津:有波澜的文章不论长短,都能使读者读起来历久不倦,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方法,才能巧妙地展示出事件的波澜。 1.悬念法。悬念法又称卖关子。它是为了激发读者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2.抑扬法。“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充分的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 3.伏笔法。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结构更加严谨。 4.巧合。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带有偶然性的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违背客观真实,故作惊人之笔。
经典品鉴:“写事要有点波澜”中的“波澜”主要表现在情节上。写作之前,要充分考虑到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变化性,构思、预设好事件的转折点,在整体把握事件的基础上,确立写作的中心,然后运用恰当的叙述技巧,以实现艺术表达的理想效果。下面的两篇文章,无论从事件的整体结构上还是艺术技巧上,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伏击傅昌尧 城里人精,城里人懒,城里人喜欢当老板。 老板是个女的,开了家音乐茶坊,要找个打杂和看门的。女老板来到外来民工市场,转悠了三天,才看中一乡下少年,他叫木伢。女老板说,木伢你听着,白天你在茶坊的后屋干杂活,随叫随到,叫干啥就干啥,不许偷懒。 木伢不敢看女老板的脸,低头应道,晓得。 女老板说,你长得又凶又丑又土,可不许随便进前厅,免得让客人见了吓着,影响我的生意。 木伢点头,晓得。 女老板又说,晚上,客人走了,你就睡在前厅看门,关好门,不准出来。不准把你的老乡招来串门,发现一次,扣你半年工资。 晓得。 女老板说完了,木伢还低着头。干活去吧!女老板说。 木伢抬头偷睨老板一眼,脚步犹豫了一下。女老板像是忽然想起来了,说,对了,工资每月三百,干一天算一天。 木伢心里一热,他们家在山里苦一年也挣不到三百。木伢心里快活极了,怎么拼命干活也不觉得累。老板心里也高兴,当月多发了木伢十块钱,木伢说你数错了。老板一笑,没错,奖金你懂不懂?木伢还是不懂,说好了,怎么多给十块?木伢往家里寄钱时,留下了十块,他怕老板啥时不高兴了,要回去,到时拿什么还她? 老板以前吃过乡下人的亏,当然也时时提防着木伢,因为乡下人开始都挺老实,时间一长,就跟着城里人学坏了。 几个月后的一天夜里,老板关门打烊后,故意走了一段又悄悄潜回茶坊,因为她发现木伢当天有些异常,像是有什么心事。老板要伏击木伢。 果然,老板老远就发现茶坊里的灯重新亮了,心里一惊,这么晚了,他不睡觉干啥?待靠近茶坊门口,听到了里面的音乐声。老板心里的火腾地撞上脑门,正要踢门进去,忽听里面木伢在说话。老板将耳朵贴了上去。 木伢的声音:爹,娘,今天有人在我们这里过生日,可热闹了。我忽然记得,我也是今天生的。可这么多年,我从来就没见你们给我过生日。都是人,为啥城里人能过,我们就不能过?不都是从娘肚子里生出来的吗?开不起生日晚会,在天井里煮一锅汤面,把同村的伙伴们叫来一块儿喝,也喜庆啊!我来城里快半年了,可还不知道城里是啥样?老板走了,我就把同村的伙伴都叫来,帮咱过生日…… 老板听到里面搬动沙发的声音,木伢说,大头你坐这,水根你坐这,兰花、小米、水芹你们几个女的坐这边,离二秃远点,他一会儿就要捣乱……老板在门外气得直咬牙,这个木伢!就差没把他们村子也搬到茶坊来了。木伢又说,你们会跳舞吗?不会?嗨,怎么进城半年了还不会跳舞?!我早会了,兰花我教你。不会跳的,就边喝饮料边看着我跳。这叫罐装啤酒,外国的。石头,你怎么连易拉罐都不会开?来,我教你,拽这个小圈圈,你瞧,砰!喝吧喝吧,敞开肚皮喝!
老板心疼得浑身肉跳,她再也忍不下去了,掏出钥匙一拧,卷闸门愤怒地蹦起老高。木伢,你现在就滚!女老板还没进屋就吼道。滚!可她定睛一看,愣住了,朦胧的灯光下,当间就站着孤零零的木伢,四周围了一圈沙发,每个沙发上都放着客人扔下的空饮料罐。 木伢被老板的突然袭击吓傻了,半天才扑通一声跪下,老板,我……晓得错了……饶了我这一回吧! 女老板忽然喉咙发硬,鼻子一酸,哽咽道:木伢,我是……来给你过生日的……(选自《民间故事选刊》2005年第5期) 小说有一个漂亮的结构。作者设了一个悬念,先不惜笔墨,渲染木伢生日聚会的热闹和女老板的愤怒,形成误会,把读者的思路引入一个预设的歧途。然后突然揭开谜底,抖出一个完全出乎读者预料的结局,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使得我们走近了木伢们游走在城市边缘的生活和情感,了解了他们内心的渴望与孤独。悬念与误会,使读者获得了阅读的愉悦。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我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经商斗智,善谋者胜。(选自《美国短篇小说选》,中国青年出版社) 一个手持50万美元的人到银行办理一笔一美元的借贷业务,这项业务连银行行长都感觉蹊跷,作者着实成功地设置了一个大大的悬念,引发了读者阅读和探得究竟的兴趣。答案是一个精明智慧的商人的商业运作。由不解到恍然大悟,由设疑到解疑,这篇小说左右着读者的思维,情节出人意料,是小小说创作的成功典范。教学反馈 以下这篇习作源自现实生活,有生活的真实,但又不是一般所说狭义的记叙文,它具备了一定的“虚构”成分,但其虚构有生活真实为基础,这是应该说明的。看来,狭义记叙文的价值在于学会真实而生动地记录(当然也需要技巧)生活,为具有文学创作性质的广义记叙文的写作奠定基础。中羽哥的彩票梦 邓生阳 翀哥原名闫乐翀,人长得清秀文雅,没有一点儿男子汉气概,但有时翀哥也是蛮豪爽的——在买彩票方面。
最近翀哥在研究福彩。起早贪黑,都长白头发了。可运气太差。买了一二百张,也就能中几块钱。结果还是倒贴。可翀哥不信这个邪!上周买了二百五十块的彩票,中了三十八元。他乐得手舞足蹈,自诩:“幸运之神终于降临了!”“仿佛好运气真的来了!” 经过多日研究,翀哥胸有成竹,兴冲冲地来到彩票站,从怀中拿出一张纸单,上面密密麻麻地排着如金子般的号码,少说有二百多组。“帮我把这些号打上。” 管理员蓦然…… (“仿佛”二字为发财梦破灭埋下了伏笔。翀哥的胸有成竹与管理员的蓦然,也预示了事件的结局。) 翀哥哼着“东方红,太阳升”,阔步走在大街上。阳光普照,就连翀哥的皮鞋都显得发亮。冬风在刮,却也仿佛在抚摸翀哥的脸。这种感觉,让翀哥心旷神怡。 给朋友挨个打电话,成竹在胸地宣传自己的号码。这一次,翀哥就要梦想成真了!翀哥到快餐店痛快地吃了一顿,电话却一直不断——他一直忙着给别人发“喜报”。这一未知数似乎此刻变成了事实。 或许,幸运之神真的眷顾那些执著的人。天有些暗了,翀哥还在忙着打电话。“叮呤——”间歇之余,电话响了。“翀哥,中奖了,五百万的大奖!”电话那边的声音激动得有些发抖。翀哥脑中一片空白。什么都不顾了。此刻,天仿佛不再黑了,太阳从刚落下的西面升起来了,简陋的屋子变成了豪宅,楼下,一辆专车正等着他取钱呢! (翀哥梦想成真,先前的“仿佛”“似乎”都可以去掉了。事实有力地回击了怀疑的目光。) 翀哥特意挑了一件西装——也算古董了。激动万分地下楼,也不忘将柜中的衣物收拾起来,顺手扔进了楼下的垃圾箱。终于到了彩票站门口,刚推开门,电话响了。“喂,谁啊?”“我。刚才忘和你说了,愚人节快乐……” (简短的一句话使事件急转直下。突转法的成功运用。) 此刻,彩票站的电视屏幕上,摇奖机正摇出一组陌生的数字…… (含蓄的结尾,但我们可以想见翀哥那目瞪口呆的形象,美梦彻底破灭。结构上照应了文题。)教学感悟 从邓生阳同学的习作可以看出,高中生完全可以使用有效的写作方法写出生动的、富于波澜的记事文章。当然,我们不能为技巧而技巧,一定要注重生活真实这个大前提,否则可能造成学生的二重道德,做人与作文不一致,人格、文章风格分裂。我们对教材内容的辨析,在于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