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言教育第二组·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课文导入同学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四大名著,四大发明,唐诗三百首等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和节日有关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王维(699-759),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宋代诗人苏轼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所评极为精当。
创作背景王维十七岁那年,决定上京去考状元。父母为他准备好了行李,兄弟、朋友们闻讯后纷纷赶来为他送行。在一片祝福声中,王维踏上了通往京城赶考的路。一晃,九九重阳节到了。王维想:在家乡的时候,每逢节日,弟兄们便相约到高高的山峰玩耍,而今年弟兄中却单单少了我一人。王维便放下书本,登上了京城的高处,眺望远方的家乡,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节日传说重阳节登高则有一个有趣的传说。东汉时,汝河一带瘟魔为害,疫病流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拜道长费长房为师,学消灾救人的法术。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初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乡亲。并告知九日离家登高,把茱萸装入红布袋,扎在胳膊上,喝菊花酒,即能战胜瘟魔。桓景回家,遍告乡亲。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瘟魔来到山前,但因菊花酒刺鼻,茱萸香刺心,难以接近。桓景挥剑斩瘟魔于山下。傍晚,人们返回家园,见家中“鸡犬牛羊,一时暴死”,而人们因出门登高而免受灾殃。自此,重阳登高避灾流传至今。美丽的传说
重阳习俗这一天,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
茱萸简介茱萸一种植物,雅号“辟邪翁”,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
重阳习俗古人重阳节习俗登高插茱萸
重阳习俗放风筝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课文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文学习独在异乡为异客句意:独:单独。异:别的,其他的。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
课文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碰到。倍:加倍。句意:每次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思念家乡的亲人。
句子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句意:
字词理解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2.忆:想念。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4.异乡:他乡、外乡。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6.逢:遇。7.倍:格外。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9.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课文总结这首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拓展欣赏人日思归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