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发展学生主动学习能力。3.将阅读和欣赏结合起来,了解课文描写画面上的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重点难点: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教学设计:一、质疑导入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在课上和大家一起欣赏一幅了不起的古画,谁愿意把课题读一读(指名读课题)2.你知道名扬中外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自己理解回答)说的真好,就是名字让中外人都知道,大家齐读课题3.那么课文到底向我们展示一幅怎样了不起的绘画作品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77页,自由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1.听老师说下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反复读几遍,看你从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等会我们大家做下交流,好吗?2.学生汇报:师:看来大家已经有所收获了,那么把你读书的收获与大家交流一下,你知道了一点什么?生汇报:(1)画名(2)作者(3)长528米,高24.8米汴梁(4)有趣的情景(你是从哪知道有趣的?给大家读一读。)(5)人多行业(你愿意把这么多人干的行业给大家读一读吗?)(6)街市上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你愿意读一读吗?)(7)古都风貌生活情景(贴出板书:历史价值)齐读最后一个小节(师通过学生汇报相应贴出板书。)3.小结:师指前三样板书,你从哪找到这些内容的?(第一段)第一段文字虽然不多,但信息量却很大,它向我们总体介绍了这幅画。(贴出板书:总体介绍)让我们一下子了解了这么多,拿起书本,让我们齐读第一段。此后课文二三四段向我们具体的介绍了画面的内容:行业、热闹的街市和桥北头热闹的场景(贴出板书:具体介绍)最后一段向我们介绍了这幅画的历史价值。三、学中做1.同学们刚才通过读课文了解到这么多知识。要想把读到的内容长久的保存下来,可以摘录里边关键的语句做成资料卡永久的保存,这样就可以常看常用了。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资料卡。让我们再读课文,学习做资料卡,你也可和同桌商量一块完成。
资料卡画名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3.利用资料卡交流收获。(1)前面部分(画名——大小)找一名学生汇报。(2)画面内容谁愿意做下介绍?(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3)历史价值谁愿意交流一下?(古都风貌、历史场景)四、赏读1.下面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这幅画,这幅名扬中外的画?请大家一边看一边找,看能不能在这幅画中找到刚才你读到的内容。(学生一边看一边指)2.想不想再看一遍?(出示画面的一个片段)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画。读读课文二、三段,再读读课文看看画,找一找从哪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呢?(学生自由读感受,师巡视)3.学生汇报感受:(1)人多(2)热闹,店多(3)虽然人小,但画的清楚细致4.齐读二、三段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课文的二、三小节,把我们对画的欣赏一起读出来,感受这幅画的精彩(最后齐读课题,点明中心:一幅名扬中外的画)5.这是我们刚才读到的内容,画上还有很多书上没有提到的其他的。谁愿意上前边把你看到的给大家指一指说一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我还看到了````````在干什么6.交流桥北头有趣的事情下面桥北头还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请同学看图再读读课文,把你的感想与大家交流一下。这么有趣的事能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画的逼真、传神)7.总结(结合板书)有人说《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的一个小百科全书,我们可以从画卷中看到宋代各种各样的行业,还能看到热闹的街市、有趣的场景,仿佛置身与八百年前的的古都,了解到当时的民俗、民风,和人民的生活场景,所以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齐读课题)名扬中外的画。8.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画。五、感悟1.学完了这篇课文,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2.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比如有精美的民间工艺,有独特的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等,今天的作业是回家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班会课的时候进行专题的展示和交流。六板书设计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详细介绍具体介绍历史价值《清明上河图》汴梁行业古都风貌
张泽东街市生活情景长528厘米,高24.8厘米情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我在教学中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学生自读课获取信息。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我并没有放任自流。我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读文,感悟语言,激发情感。重点赏读第二、三、四自然段。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交流:学生有的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这一过程仍然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画,课文的插图很小,上课时,我找到的图片资料放大后不够清晰,不能让孩子到前面来指一指,说一说你还看到了什么内容,是一个遗憾,所以,我让孩子们课后去查找资料看一看。运用班会课在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