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训练目标1.领会什么是波澜。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3.学习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第二单元古代记叙散文
无论是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还是侧重写事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事件。对于事件的叙述如果一泻无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没有情趣;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要写好情节曲折的记叙文,除了具备对客观事件的正确认识和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外,关键还在于写作技巧的运用,在于如何组织材料。《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景致可谓幽深奇巧了,可是人们一进大门,看到的却是“一带翠嶂挡在面前”,看不到里面的景色。贾政解释得好:“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尽入目中,更有何趣?”宝玉的题词也妙:“曲径通幽。”这给我们启示:文章的结构布局同园林的布局一样大有讲究,即不可太直太露。知识链接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所谓“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一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二是从读者的阅读心理来看,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枪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1)文本借鉴例 文点 评技法指导(1)文章一开始就制造紧张氛围。
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2)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野鸡计程车。趁着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11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怎么办呢?星期一一大早就有课,不赶回去怎么行?真是的,就算一定得搭野鸡车,也应该睁大眼睛啊,居然司机一说是回头车我就上了,居然司机说载不载客都无所谓我就让他开了。为什么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旅途的安全问题呢?报纸上几乎天天有,计程车司机在荒郊野外劫财抢色,甚至还要伤人,(3)为什么我这么大意?(2)点明紧张的原因,同时为下一步的误会埋下伏笔。(3)用已经发生的事实增强这种紧张气氛。
果然,车子刚过中坜吧,我就感到异样了,就如同我前面所说,司机一再从后视镜瞅我,瞅得我心底发毛。(4)当然,我身上的钱不多,又是一个大男生,实在不必害怕,如果他真正心怀恶意,如果他嫌钱太少不满意,无论如何,还是我吃亏。我悄悄打量他的体形,没有我高,但是比我结实多了,单打独斗,我未必就会输他,可是他不可能没带东西,(5)而且我根本不想打。(4)和第一段照应,“我”更加紧张。(5)为下文描写做铺垫。
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他的右手从方向盘挪开,往下伸,不知在摸什么东西,大概是扁钻或刀子吧?车窗外一片漆黑,正是苗栗一带的山间,歹徒下手最理想的所在。(6)要动手了吧?我下意识坐直身子,冷汗开始往外冒。(6)动作描写照应上一段,担心的事就要发生了;环境描写更加剧了紧张气氛。
什么事也不曾发生,他的手又伸了上来,放在方向盘上,没有拿什么东西。一定是他看出我有了戒备,不敢轻率下手,在等待更恰当的时机吧?难道我就这样束手待毙吗?也许我可以想想办法,化解这场危机,我不是一向自诩最善于动脑筋的吗?怎么突然吓呆了呢?或许我可以试着和他聊聊天,动之以情,让他不好意思动手。
于是我吞了口口水,和他搭讪:“生意好吗,老乡?”他似乎吓了一跳,过了好几秒钟才回答我:“不好啊,几乎连油钱都跑不回来。”(7)“不会吧?你不是回头车?刚刚还有客人包了你的车去台北,不是吗?”他不再回答,我突然想到可能不是真的回头车,一紧张,舌头打结,也沉默下来。沉默最适于培养紧张的气氛。为什么他不跟我聊天?是不是怕暴露他的口音或其他特征,增加警方缉捕他的可能?(7)看似闲笔,却使误会进一步加深,并为误会的转化蓄势。
当然明白,我被抢之后必定会去报案的,好聪明狡猾的家伙!我恨恨地咬了咬牙,他又从后视镜飞快地掠了我一眼。(8)这一眼非常狠毒,我有生以来不曾看过更狠毒的眼神,使我再度直冒冷汗,再度后悔自己的莽撞。即使赶不回员林上课,请一天假又有什么大不了,何必一定要搭野鸡车冒险?(8)第三次写到司机的眼睛,眼睛的变化表明双方惊惧都在加深。
算了,如果他真的要抢,就给他吧!好汉不吃眼前亏,财物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有人要就给他,犯不着因此打斗伤身。不行!这么一来,岂不是助长了恶人的气焰?无论如何,都应该和他拼斗一番,给他一点教训。
两种想法交战缠斗,还没有分出胜负,员林居然到了。可爱的员林!当计程车在公路局车站前一停,我立刻打开车门,冲了下去。松了一口气,(9)才想到还没付钱,便绕过车后,走到司机窗口,伸手到旅行袋里掏钱。突然,车子往前冲,迅速拐一个弯,消失在不远的街角上。我最后看到的,是司机无比惊慌的神色。(10)(9)节奏开始平缓。(10)“我”感到结局的不可思议,为误会的解除张本。
怔怔地站在凌晨两点左右冷冷清清的员林街头,莫名其妙地把车钱再放入旅行袋,才看见旅行袋的右方开口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回来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11)(11)误会的谜底揭晓,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总评文章波澜起伏,一系列的巧合使误会一步步加深,正是这些误会,使文中的两个人物都处在紧张惊惧之中,而这种紧张惊惧无疑又加深了这种误会的程度,作者就这样巧妙地层层设伏步步铺垫,最终揭开谜底,原来如此!当松一口气的时候,我们不禁对作者的精心设计大为赞叹,黄河可以九曲,行文当如此跌宕!
技法总结写叙述性文章必须做到“尺水兴波”,即写出事件的波澜才能避免“引人入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的《项链》就是运用这种方法的典型代表。使用这种方法必须注意行文中铺垫、伏笔的设计,否则结尾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2)悬念法。悬念法通常是精心设置疑窦和矛盾,在文章开头用超乎寻常的语气去叙述或交代一种异于常人思维的结果,以引起读者探其究竟的欲望。鲁迅先生的《祝福》、房树民与王石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就是很好的代表。常见的设计悬念的方法有如下三种:①反常法。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②倒叙法。先把结果或能吸引读者的部分放在开头,然后再以时间为序加以叙述,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③切隔法。中途中断叙述,转述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章回体小说普遍使用)使用悬念法要注意:①制造悬念要不着痕迹,切合情理,既要“悬”,又不能“玄”,不可故弄玄虚,不要出现漏洞;②要紧紧围绕主题来设置悬念,不能在枝节问题上“悬置紧张”,以免削弱主题思想。(3)误会法。造成误会,抓住读者心理,让读者在顿悟中感受作文的中心,领会其中的奥妙,增强文章的戏剧性。误会可以是一方误会另一方,也可以是双方互相误会;可以是一个误会,也可以是多个误会;可以是悲剧性的误会,也可以是喜剧性的误会。前面所举的《枪》就是运用误会法的佳作。
(4)抑扬法。“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充分的反向蓄势,然后使情况向相反的方向陡转,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抑扬法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契诃夫的《威胁》乃是典范。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①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②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另一方起的是衬垫作用。
(5)巧合法。通过人物出乎意料的奇遇或事情的某种巧合,构成曲折的故事来表现主题。说书的人常说“无巧不成书”,合理地运用巧合法,可以增强事件的戏剧性,使各种矛盾集中在一起,既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有利于揭示各种矛盾所表现的事件的本质。代表作有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
拐角处的眼神黄晶宇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升格研讨1.病例诊断原文呈现问题诊断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地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自己走回家!”(1)“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吗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1)文中对父亲误会后的心理描写不够细腻。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2)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3)我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跤,但是你从哪里摔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3)文中缺少照应,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眼神会怎么想?感情有什么样的变化?(2)文章平铺直叙,使故事缺少曲折。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4)一肚子的气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他们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5)(4)全文内容比较单薄,不能更好的表现父爱。(5)结尾平淡,没有波澜。
2.升格路径《拐角处的眼神》不能说文笔有多美,但是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叙述了父亲在“我”受伤以后的行为态度,较好地表现了父爱的深沉和独特,情节也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不过,文章尚须作修改,才能更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可作以下修改:(1)对父亲误解后,作者的心理活动应该非常激烈,在文中①处之后应增加更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
(2)文章开头可用“因果倒叙法”设置悬念,把②处画线部分放在全文开头,由父亲在拐角处的独特眼神来引出一段父子之情,使读者看了开头就产生一种悬想和期待。(3)文中③处之前还可以增加一些照应,如文中“我”在拐角处看到老爸的身影后,会怎么想?为什么会有一股暖流流遍全身的感觉?交代老爸“特别”的行动及其所蕴含的感情,同时写出“我”的感情的变化,这也能使文章产生波澜。
(4)原文内容比较单薄,可以用插叙法在文中④处后穿插一件凸现父爱的童年往事。文字不要太长,对表现父爱能起补充烘托的作用。可用“眼神”串联穿插的文字,使行文细密严谨,摇曳多姿。(5)结尾可用情节突转法,在⑤处之后写父亲为“我”准备疗伤药品等细节凸现父爱,与在路上的表现形成对比,使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强化父爱的深沉和浓烈。
3.升格佳作拐角处的眼神黄晶宇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几分钟前,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地往车上坐。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自己走回家!”我是父母的宠儿,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居然冷漠地抛下了我。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一阵凉风吹过又是一阵钻心的疼痛……
“自己走回家?”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我——不走了。”不过一想,不马上清洗,万一伤口发炎怎么办?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吗和自己过不去呢!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飞快骑走的老爸其实并没有骑出多远,在离我不远的某个角落,他用他的眼神守护着我,就因为老爸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似乎立刻明白了先前老爸那句话中的另一层意义,明白了他那一份深藏的爱。我也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跤,但是你从哪里摔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那眼神牵起了一串往事。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游泳,老爸把连狗刨都没练熟的我往深水区一扔,任由我“自生自灭”,当我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和关爱地追随着我。当他把我从水中拖出来时,他又是帮我捶背又是哄我说为我买好吃的。我当时只知道害怕地哭,然后是傻傻地笑,现在想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样想着,一肚子的气也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要不要我送你回家?”他们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推开大门,我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两个棕色小瓶——一瓶是双氧水,一瓶是紫药水。书房里,只看到老爸一个背影——他正在看报。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起来:“自己擦药吧。”
一、片段写作实战演练写一个片段,选取恰当的角度,记叙一位老师,要写出对老师深深的爱,要有真情实感。答案
参考例文寒冬里寒风凛冽。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人们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钱吧。”答案
绅士看了看老乞丐,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一个钱也没找到——他身上没带钱。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绅士踌躇了一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开的手上。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因为他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
二、整篇训练命题呈现请以“钥匙丢了以后”为话题,写一篇记事性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要有波澜。
审题导引本话题的审题难度不大。“钥匙”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还可以实虚结合,实指就是打开锁的实物钥匙,虚指就是打开“心锁”“关节”“障碍”等的方法;要注意“以后”的条件限制。写好作文的关键在于选择材料和设计情节、结构,要选择稍微复杂一些的材料,在设计情节、结构上要结合所学,根据材料本身的特点,灵活采用写作技巧。
佳作展台钥 匙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我很着急。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她白白净净,很文雅。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我不想让她为难。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顺手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复习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你看……”
“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我家可远呢!”“不怕,我有月票。”“那……好吧。”我们上车了。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地就到了。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我忍不住问:“你家在哪栋楼?”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
“嗯,从这儿数,第四栋。”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你住几层?”她又微微一笑:“你猜猜?”“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六层。”她说。“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我问:“怎么啦?”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电梯坏了。只得一层一层地爬。他们住在第四十层。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关上了。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点评文章用“情节突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必要的伏笔和照应。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而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