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材料打印《论语》选读一、孔子的自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为政》①志于学:立志学习。周代,贵族男子15岁入小学,18岁入大学。②三十而立:"三十岁则学有所成”,立,即指“立于学”。③四十而不惑:孔子40岁冇了渊博的学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再疑惑、迷惑。孔子说过“智者不惑”,孔子40岁达到了智者的境界。④天命:天意,也指天的法则。⑤耳顺:与逆耳相对,指听得进各种赞扬和批评的声音。⑥从心所欲,不逾矩:听从内心的指令而不逾越道徳与法律。矩,法度、规矩。太宰①问于子贡②曰:“夫子③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④,又多能也。”子⑤闻之,口:“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⑥。君子多乎哉?不多也⑦。”——《子罕》①太宰:官名,不知其姓氏和国别。②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卫国人。少孔子31岁,以能言善辩和善于经商而著称。③夫子:对孔子的尊称,多用于口头语言。④天纵之将圣:天将使孔子成为圣人。⑤子:对孔子的尊称,多用于书而语言。⑥鄙事:鄙人Z事,指农耕、工商和杂役等事。⑦多乎哉?不多也:君了需要多种技艺吗?不需要。子曰:“十室Z邑①,必有忠信②如丘者焉,不如丘Z好学③也。”——《公冶长》①十室Z邑:有十户人家的小邑。邑,相当于后世的村落。②忠信:孔子提倡的美德,指忠诚与信任。③好学:爱好学习。叶公①问孔了于了路②,了路不对。了曰:“女奚③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④,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⑤'。”——《述而》①叶公:楚中大夫,名沈诸梁,字子高。因其封地在叶,故称叶公。叶,旧读Sha,在今河南叶县南30里。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曾经路经叶地,见过叶公。②子路:名仲由,字子路,孔子弟子,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东卞桥)人。少孔子9岁,以勇敢和善于政事著称。③奚:为何,为什么。④发愤忘負:发愤学习,忘记吃饭。发愤,因为不满现状而立志改变的精神状态。⑤云尔:如此而已。云,如此;尔,通“耳”,而已,罢了。
子曰:“饭疏食①饮水②,曲肱③而枕之,乐亦在其屮矣。不义④而富且贵⑤,于我如浮云。”——《述而》①疏食:粗茶淡饭。②饮水:喝凉水。古人多称热水为汤,称凉水为水。③肱(gbn9):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④不义:不介道义。孔子主张“义然后取”。⑤富片.贵:既拥有丰饶的财产,又拥有高贵的身份。子曰:“若圣①与仁则吾岂敢?抑②为Z③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④。”公西华⑤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述而》①齐:这里不是指条人,而是指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聪明睿智。②抑:转折连词,但是,可是。1③为之: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以求做到圣与仁。④云尔已矣:语气助词,在这里相当于如此而已、如此罢了。⑤公西华:名赤,字了华,鲁国人,孔子弟了。子Fh“君子道①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②,知者不惑③,勇者不惧④。”子贡Fh“夫子自道⑤也。”——《宪问》①道:君了Z道。②仁者不忧:仁者心平气和,从不忧愁。③知者不惑:矢U,通“智”。智者明辨事理,从不迷惑。④勇者不惧:勇者坚毅杲敢,从不恐惧。⑤夫子口道:孔子自我表门。夫子,是当时人们对孔子的尊称。了绝①四: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子罕》①绝:拒绝,放弃。②毋意:不要主观臆断、猜测。③毋必:不要草率武断。④毋固:不耍固执己见。⑤毋我:不要一切以我为中心。二、评历史人物与弟了了曰:“泰伯①,其可谓至徳也已矣。三以天下让②,民无得而称焉③。”——《泰伯》①泰伯:又作太伯,周人的首领古公亶父的长了。古公亶父共有三个儿了,次了叫仲雍,三子叫季历。古公亶父晚年喜爱季历的儿子昌(即后來的周文王),认为他的这个孙子德才兼备,非同凡响,于是想打破惯例,不传位给长子泰伯,而是传位给三子季丿力,再经由季丿力传位给昌。泰伯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便说服二弟仲雍一起岀走到了南方。后来,昌杲然继位,率领周人迅速发展起來,以至于“三分天下有其二”,奠定了灭商的基础。②三以天下让:多次讣出天下,指把自己应该拥冇的天下让给弟弟。三,不表示确切的数量,而是表示多
次、数次的意思。天下,指周人的天下,即周人的统治范I韦I。古公亶父时,周仅仅是一个小邦,谈不上拥有天下。③民无得而称焉:民众无法找到恰当的话语称颂他。伯夷、叔齐①,不念I口恶②,怨是用希③。——《公冶长》①伯夷、叔齐: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据《史记》记载,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立叔齐为君位继承人,叔齐在父亲死后不肯即位,想让给兄氏伯夷,伯夷不愿接受而出逃,叔齐也随着们夷而岀逃,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君。伯夷、叔齐出逃后不久,投奔周文王,到达周人那儿,适逢周文王去世,周武王举兵伐纣,兄弟二人拦马劝谏,说:父死不葬,大动十戈,这叫孝吗?以臣弑君,这叫仁吗?武王不听。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庇伯夷、叔齐以周为耻,不食周粟,逃到首阳山隐居起來,采野草为食,直至饿死。②不念IH恶:不念过去他人的恶行,没有报复Z心。③怨是用希:即“用是怨希”,属于倒装语序。怨希,很少招人怨恨。子路曰:“桓公①杀公子纠②,召忽③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④,不以兵车⑤,管仲Z力也。如其仁⑥,如其仁。”——《宪问》①桓公:齐桓公,名小白,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称霸诸侯,为春秋“五霸”Z首。齐襄公时,公室发生内乱,公子小白在师傅鲍叔牙的保护下出奔到了莒国,其兄长公子纠在师傅管仲和召忽的保护下出奔到了鲁国。后來,兄弟二人同时回国争夺君位,狭路相逢,管仲还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公了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即位为君,在鲍叔牙的力荐下,2不记一箭Z仇,任用管仲为相。②公子纠:齐桓公的兄长。齐桓公即位后,借鲁国人之手将其杀害。③召忽:公子纠的师傅。公子纠被杀,召忽自杀。④九合诸侯:九次召集诸侯。齐桓公是诸侯z—,本来没有召集诸侯的权力,可是,称霸Z后,以其实力和号召力前后九次召集诸侯,主持讨论和商定当时的一些垂人事情。⑤不以兵午:不依靠武力。兵车,即战车。春秋时期最常见的作战方式是车战。⑥如其仁:这就是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①?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Z②。”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③,一匡犬下④,民到于今受其赐⑤。微管仲⑥,吾其被发左衽⑦矣。岂若匹夫匹妇Z为谅也⑧,自经于沟渎⑨而莫之知也?”——《宪问》①管仲非仁者-与:管仲不是仁者吧。②和之:又辅佐桓公。相,动词,辅佐。③霸诸侯:称霸于诸侯。④一匡天下:彻底匡正天下。一,皆,彻底。⑤民到于今受其烁民众到今天仍然受其恩蜴。⑥微管仲:如果没冇管仲。微,无,没冇。⑦被发左衽:披着头发,衣襟左开。被发左衽是当时夷狄的习俗,华夏是束发右衽。被(读pl):披。衽(ran):衣襟。⑧岂若匹夫匹妇Z为谅也:岂能像匹夫匹妇那样讲究小节小信。谅,小信。⑨自经于沟渎:自杀于沟渠Z'1'o自经,自缢。
子谓子产①:“有君子之道四焉:具行己也恭②,其事上也敬③,其养民也惠④,具使民也义⑤。”——《公冶长》①子产: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国人。约与孔子同时代,是孔子尊敬的人Z—。公元前554年~前533年任郑国执政,是春秋时期名相Z—。②行己也恭:立身恭顺。行己,展现自身的行为。③事上也敬:事奉在上位的人小心谨慎。④养民也惠:让民众休养生息,得到恩惠。⑤使民也义:役使民众坚持适宜的原则,不过于加重民众负担。义,宜、适宜的意思。子Fh“贤①哉,回也!一箪食②,一瓢饮,在陋巷③,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冋也!”——《雍也》①贤:优异,徳才兼备。②一箪食:用箪盛饭吃。箪,盛饭用的竹编器。③陋巷:狭窄的街巷。今山东曲阜城内颜庙前有陋巷街,传说即陋巷故址。哀公①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②,不贰过③。不幸短命④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①哀公:指鲁哀公,姬姓,名蒋。公元前494年即位,在位27年。②迁怒:迁怒于人,把口己的愤怒、谴责转移到别人身上。③贰过:犯第二次错误。④短命:早夭。颜渊不到40岁逝世。了谓了贡曰:“女①与回也孰愈②?”对曰:“赐也何敢望回③?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④。”子曰:“弗如⑤也,吾与女弟如也。”——《公冶长》①女:即汝。②孰愈:谁更优胜。愈,胜,超过。③赐也何敢望回:我哪里敢和颜回比肩。赐,子贡的名。④闻一以知十,闻一以知二:形容颜回与子贡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很人差异。⑤弗如:不如。三、论教育与学习子曰:“自行束脩①以上,吾未尝无诲焉②。”3——《述而》①束脩:一捆干肉。脩,干肉,一条为艇,1•条为束。束脩就是I艇干肉,古代用来作见而的礼物。②未尝无诲焉:从來没有不给予教诲的。子以四教:文①、行②、忠③、信④。《述而》
①文:文献,典章制度。②行:行为,社会实践。③忠:忠实、忠诚。④信:诚信、信任。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Z何其②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Z。”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了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Z'O赤也惑③,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④,故退之⑤。”一一《先进》①闻斯行诸:听到命令后就立即行动起来。斯,代词,指命令、指令一类的口令;诸,“Z乎”的合音词。②如Z何:怎么、如何:其,语气副词,加强语气的作用。这句话意思是说,有父兄在,要和父兄商量,不可以无视父兄的存在,一个人听到命令后就立即行动起来。③赤也惑:公西华感到困惑。赤,公西华的字。④兼人好胜过人,一说勇于作为。⑤退:抑制,退后。子曰:“不愤不启①,不样不发②。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④也。”——《述而》①愤:心求通而耒得。启,开导。②样:口欲言而未能。发,引发。③隅:角落。东、酋、南、北四方乂称四角、四隅。④复:再讲新的知识。子口:“曲!诲汝知之乎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为政》①诲汝知Z乎:告诉你什么叫作“知”吧。诲,教导、教诲。有人将“知”解释为“智”,亦通。②是知也:这就是“知”0孔了采取下定义的方式,告诉了路什么叫做“知”o在孔了看来,“知”既是知人、知物、知事,也是“知Z为知Z,不知为不知”。这个意义上的“知”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①学而不思则罔:只知学习而不去思考,就会迷惘。罔,迷惘,缺乏决断力,不知怎么办。②思而不学则殆:只知思考而不去学习,就会危险。殆,危险。知识浅薄,师心自用,往往犯错,陷入危殆境地。子曰:“吾尝①终日不食②,终夜不寝③,以思④,无益⑤不如学也。”——《卫灵公》①尝:曾经。②终日不食:一天不吃饭。③终夜不寝:—•夜不睡觉。④以思:用來思考。⑤无益:没有好处,无所得。
子曰:“知之①考不如好之②考,好之考不如乐之③考。”——《雍也》①知知道、了解某件事。②好爱好、热爱某件事。③乐乐于做某件事。全文三个“之”字,代词,指同一件事,比如习礼、射箭、驾车等。知之、好之、乐之,表示心态、4境界的层层递进与升高。子曰:“弟子①,入则孝,出则悌②,谨而信③,汎爱众而亲仁④。行冇余力,则以学文⑤。”——《学而》①弟子:一指年轻子弟,一指入学弟子,这里指前者。②入门见父母则孝,出门见兄K则悌。③谨而信:说话谨慎,言而有信。谨,寡言少语。④汎爱众而亲仁:博爱众人,亲近仁人。汎,通“泛”。仁,指仁者、仁人。⑤日常生活实践之外,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和礼乐知识。子Fh“君子食无求饱①,居无求安②,做于事③而慎于言,就有道④而正⑤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①食无求饱:饮食不追求饱足。②居无求安:居住不追求安逸。③敏于事:敏捷而勤奋做事。④有道:有道德和智慧Z人。⑤止:匡止。四、论仁义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①为仁。一口克己复礼,天下归仁②焉。为仁由己③,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④。”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⑤。”——《颜渊》①克己复礼:克制口己的私欲,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②天下归仁:天下人心归向于仁③为仁由己:坚持仁,实践仁,由自己决定。④目:实践仁徳的具体事项、条目。⑤颜冋虽然愚笨、迟钝,请允许我按照您说的这儿句话做。事,奉行。斯语,孔子说的“非礼勿视”等话。仲弓问仁。子曰:“岀门如见人宾①,使民如承人祭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在邦④无怨,在家⑤无怨。”仲弓口:“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①出门如见人宾:岀门接人待物,如同会见贵宾一•样恭敬有礼。大宾,贵宾。②役使人民,如同举办重大祭祀一样慎重。③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④在邦:在诸侯国。⑤在家:在卿大夫Z家。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①。”问知②。子th“知人。”樊迟未达③。子曰:“举肓错诸枉④,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Fh“乡也⑤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Fh'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了夏曰:“富哉言乎⑥!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⑦,不仁者远矣。汤⑧冇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⑨,不仁者远矣。”——《颜渊》①爱人:与孔了说的“泛爱众”同一意思。②知:通“智”。③达:通晓、明白。④举肓错诸枉:把正肓的人提拔上來,置于邪曲不正的人之上。错,通“措”,安放、安置。枉,邪曲不正。⑤乡:通“向”,以前。⑥富哉言乎:此言含义丰富啊。⑦皋陶(gaoydo):舜帝时的人臣掌管司法。⑧汤:子姓,名履,商朝的开创者,与夏禹、周文王、周武王并称为圣王。⑨伊尹:商汤的大臣之一,辅佐商汤灭夏立国,被视为历史上著名的贤和。子张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Z。”H:“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②,宽则得众③,信则人任焉④,嫩则有功⑤,惠则足以使人⑥。”——《阳货》5①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陈国人孔子弟子。②恭则不侮:恭敬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③宽则得众:宽厚待人,就会赢得人众的拥戴。④信则人任焉:忠诚信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任用。⑤敏则冇功:做事勤奋皱捷冇效率,就会做出突出贡献,获得成功。⑥惠则足以使人:乐于助人,施加恩惠,就能够指挥、调动民众。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①,而能济众②,何如?可谓仁乎?”子已“何事于仁必也齐乎③!尧舜其犹病诸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C欲达而达人⑤。能近取譬⑥,可谓仁Z方⑦也已。”一一《雍也》①博施于民:广施恩惠丁•民。②济众:救济众人。③何止是仁,一定是达到了圣的境界。④尧舜其犹病诸:尧舜也将难以做到的。病,怵I难。⑤自己想要立身成功也要别人立身成功,H己想要事业发达也要别人事业发达。⑥能近取譬:能就近从H身做起而推己及人。譬,譬喻、例子。⑦仁Z方:实践仁道的方法。子曰:“仁远乎哉①?我欲仁,斯仁至矣②。”——《述而》①仁远乎哉: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②斯仁至矣:这个仁就來到了。斯,代词,这,这个。TH:“富与贵①,是人Z所欲也不以其道得Z②,不处也③。贫与贱④,是人Z所恶也,不以其道得Z⑤,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⑥?君子无终食Z间违仁⑦,造次必于是⑧,颠沛必于是⑨。”《里仁》
①富与贵:富裕与高贵。富指财产富裕,贵指身份高贵。富与贵河时统一而兼得,有时不能统一而兼得,贫与贱同样如此。②不以其道得不以正当的途径和方法取得富贵。③不处也:不处于富贵Z中,即不接受富贵。④贫与贱:贫困与卑贱。⑤不以其道得Z:有两说,一说与上一个“不以其道得之”同一个意思;一说这里的“得”应该是“去”字,古人一时疏忽,误“去”为“得”。两说比较,以后者为胜,意思是说,不以正当的途径与方法去掉贫贱。⑥恶乎成名:怎样成名。恶(加),通“乌”,疑问词,哪,何。⑦无终食Z间违仁:没有吃一顿饭的功夫违背仁。⑧造次必于是:仓促匆忙Z际必守仁徳而不去。⑨颠沛必于是:颠沛流离Z际必守仁德而不去。子曰:“君子喻于义①,小人喻于利②。”——《里仁》①君子喻于义:君子知晓仁义。喻,通晓、明门。②小人喻于利:小人知晓利益。子曰:“君子Z于天下也①,无适也②,无莫也③,义Z与比④。”——《里仁》①君子Z于天下也:君了处于天下Z中。②无适也:没有一定要服从的主张。适,适从。③无莫也:没有一定不能做的事。莫,不要,不能,没有。④义Z与比:服从义的规定与要求。比,服从、跟从。孔子曰:“君子有九思①:视思叨②,听思聪③,色思温④,貌思恭⑤言思忠⑥,事思敬⑦,疑思问⑧,忿思难⑨,见得思义。”——《季氏》①九思:九种思考、思虑。②视思明:H睹,要想想如何看明白。③听思聪:耳闻,要想想如6何听淸楚。④色思温:脸色,要想想做到了温和没有。⑤貌思恭:容貌态度,要想想做到了恭敬没有。⑥言思忠:言语说话,要想想是否做到了忠诚老实。⑦事思敬:做事,要想想是否有敬业精神,严肃认真。⑧疑思问:遇到疑问,要想想如何向人请教。⑨忿思难:发怒的时候,要想想招致什么后患。见得思义:看见能够得到的东西,要想想是否该得,是否合乎义。五、论礼乐林放①问礼Z本②。子Fh“大哉问③!礼,与其奢也宁俭④:丧⑤,与其易也宁戚⑥。”——《八俏》①林放:鲁国人,孔子弟子。②本:根木。③人哉问:此问意义重人。④与其铺张奢侈,不如简朴节俭。与其,,,,宁,选择关系的关联句,与“与其,,,,不如”相同。⑤丧:丧事。⑥与其治丧礼仪降重,不如内心哀伤。易,治。戚,哀伤。
子贡th“贫而无谄①,富而无骄②。何如③?”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④,富而好礼者也。”子贡Fh“《诗》⑤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⑥。'其斯Z谓与⑦?”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⑧。”——《学而》①贫而无谄:贫穷而不谄媚逢迎。谄,谄媚,奉承。②富而无骄:富裕而不骄傲。骄,骄傲。③何如:如何,怎么样。④未若贫而乐:不如贫穷而快乐。未若,不如。⑤诗:指《诗经》。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木意为将角骨、象牙、玉石仔细研磨、雕刻成为精致的器皿,引申为探求、研讨的意思。⑦斯Z谓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⑧告诸往而知來者:告诉以往的事情,推知未來的事情。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①?人而不仁,如乐②何?”——《八俏》①一个人如杲做不到仁,有礼乂有何用。如礼何,如何对待礼。②乐:一•种与礼配合使用的艺术形式,包括诗歌、咅乐、舞蹈。古人行礼时,有乐相伴,比较隆重的祭祀Z礼和接待宾客之礼还耍诵读诗,诵读诗的时候奏和应的乐曲,叫作“歌诗”;歌诗之后,还冇若干人表演的舞蹈。陈亢①问于伯鱼②口:“子亦有异闻③乎?”対口:“未也。尝独立④,鲫趋而过庭⑤,FI⑥:'学《诗》乎?'对FI:'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⑦。'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⑧。'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⑨。”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Z远其子也。”一一《季氏》①陈亢(gang):即陈了禽。②伯鱼:孔了的儿了,名鲤,字伯鱼。先于孔了而亡。③异闻:不同于孔门其他弟子听到的讲授内容。④尝独立:孔子曾经独口一人站立在庭中。⑤趋而过庭:赶紧从庭中走过。趋,小步快走,表示恭敬。⑥F1:孔子说。下一个对F1,是孔鲤的回答。⑦无以言:没法讲话,此指无法讲出优雅得体的话。⑧无以立:无法立足于社会。⑨闻斯二者:就聆听过这两次教导。君子Z远其子:君子不偏爱其子。指孔子在教学上对儿子和学生平等对待,不偏爱儿子,不给儿子开小灶。远,远离,无偏私,不偏爱。了曰:“兴于诗①,立于礼②,成于乐③。”——《泰伯》①兴于诗:凭借诗而奋起。②立于礼:凭借礼而站得稳、立得住。③成于乐:凭借乐而成熟完善。六*论道徳修养
子曰:“德不孤①,必有邻②。”——《里仁》①徳不孤:有道徳的人不会孤立。②必有邻:一定会有好徳的人与其相伴同行,共同进步。曾子①曰:"君子以文会友②,以友辅仁③。”——《颜渊》①曾了:名参(shen),字了舆,鲁国人,孔了弟了,少孔了四十六岁。②以文会友:带着文章会见朋友,意即与朋友见面讨论学问。③以友辅仁:朋友Z间彼此砥砺徳行,培养仁德。或曰①:“以德报怨②,何如?”子曰:“何以报德③?以直报怨④,以德报德⑤。”——《宪问》①或曰:有人说。或,设问代词,或者,或者有人。②以徳报怨:用恩徳报答他人对自己的怨恨。③何以报徳:怎么报答恩徳。④以直报怨:以公平正直的方式报答怨恨。直,公平正直,刈•等的方式。⑤以德报德:以恩德报答恩德。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Z②。”曾子Eh“唯③。”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④。”——《里仁》①参:即曾参。②吾道一以贯我的思想学说有一个东西贯穿始终。贯,贯穿、贯通。③唯:是、诺,应答词。④老师的思想学说,一以贯Z的只是忠恕而已。子贡问曰:"冇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①?”子口:“其恕乎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①有一句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②其恕乎:那就是恕吧。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①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②也。”——《公冶长》①我不欲人Z加诸我:我不希望别人施加于我的。②非尔所及:不是你能够做到的。子曰:“巧言乱德①,小不忍则乱人谋②。”《卫灵公》
①乱德:败坏、扰乱道德。②小不忍则乱人谋:小事小节受委屈不忍受,则会扰乱人计谋。子曰:“徳Z不修①,学Z不讲②,闻义不能徙③,不善不能改④,是吾忧也。”——《述而》①德之不修:不修德。修,修养。②学之不讲:不讲学。讲,讲究、探讨。③知道了仁义所在却不能践履。徙迁徙。④冇了缺点错误却不能改正。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①,则远怨②矣。”——《卫灵公》①自己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他人。躬,自身。厚,厚重,指自责厚重。②远怨:远离怨恨。8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①而内自讼②者也。”——《公冶长》①见其过:发现口己的过错。②内口讼:内心口责。讼,口责。子曰:“见贤思齐①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也。”——《里仁》①见贤思齐:见到贤人而思考如何向他看齐。②见不贤而内自省:见到不贤的人而在内心反省口己。七、论孝悌有了①曰:“其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③者,鲜矣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Z有⑤也。君子务木⑥,本立而道生⑦。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⑧!”——《学而》①有子:即有若,名若,字子有,鲁国人,孔子弟子,少孔子三十三岁。②弟:即悌。③犯±:冒犯比自己地位高的人。④鲜矣:很少见的。⑤未之有:未有之的倒装句,没有的。⑥务本:在根本上着力经营。⑦本立而道生:仁的根本树立起来,就会自然生成(建立)为人Z道。⑧其为仁Z本与:这就是仁的根木吧。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Z忧②。”
《为政》①孟武伯:又称仲孙彘,孟懿了的儿了,鲁国大夫。②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只是担忧了女生病。意思是说,做子女的各方面都表现得很优秀,父母很放心,除了担心其生病以外,无须担心其他什么了,做了女的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孝。唯,只,仅。其,指了女。子游问孝。子Fh“今Z孝者,是谓能养①,至于犬马,皆能有养②,不敬,何以别乎③?”——《为政》①是谓能养:称作能用食物供养父母。养(vang),供养,赡养。②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喂养。③孝敬之心是人所特有的情感,子女赡养父母如果没有孝敬之心,只是单纯的赡养,那和养活犬马有什么区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③,曾是以为孝乎④?”——《为政》①色艰和颜悦色难。此指子女侍奉、赡养父母容易,天天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则比较难。②有事,由子弟效劳。弟子,指年轻子弟。服其劳,为其服务、效劳。③有酒有饭,请父兄享用。食(si),食物。馔(zhuan),食用。先牛:,此指父兄。④这样就算是孝了吧。曾(c^ng),则、乃、就。孟懿子①问孝。子口:“无违②。”樊迟御③,子告之口:“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F1:“何谓也?”子FI:“生,事Z以礼④;死,葬Z以礼,祭Z以礼⑤。”——《为政》①孟懿了:名何忌,世称仲孙何忌,孟僖了Z了。“懿”为谥号,鲁国大夫,学礼于孔了。②无违:不违背礼制。③御:驾马车。此指为孔了驾车。④生,事Z以礼:父母在世时,耍按礼的规左侍奉父母。⑤父母死后,耍按照礼的规怎安葬父母,祭祀父母。9子曰:“事父母,儿谏①,见志不从②,又敬不违③,劳而不怨④。”——《里仁》①儿谏:委婉劝谏。此指父母言行有不当Z处,了女应该以委婉、敬重的语气劝谏。儿(jl):隐微,轻微,引中为委婉。②见志不从:见父母心意己决,不听从劝谏。③又敬不违:仍要恭敬,不违逆。④劳而不怨:尽心效劳,不抱怨。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③矣。”《学而》
①慎终:谨慎地做好死考的丧葬之事。终,人死曰终。②追远:追念祖先。此指按时祭祀祖先,表达追思、追念。③民徳归厚:民众的道徳归于敦厚。八、论为政子口:“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③。”——《为政》①为政以德:遵循道德的原则从事政治,有以德治国Z意。②北辰:北极星。③届于自己的位置而众多的星星环绕它运转。共,通“拱”,环绕。子曰:'‘道Z以政①,齐Z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Z以徳④,齐Z以礼⑤,有耻且格⑥。”——《为政》①道之以政:用政令法律手段来引导民众。道,引导,教导。②用刑罚来规范民众的行为。齐,整齐规范。③民众免于罪过,却无廉耻之心。免,免罪。④以道徳来引导民众。⑤以礼义來规范民众的行为。⑥民众不仅有廉耻Z心,而冃有认同感,心甘情愿服从领导。格,归服。季康子①问政于孔子口:“如杀无道②,以就冇道③,何如④?”孔子对口:“子为政,焉用杀⑤?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Z徳风⑥,小人Z徳草⑦,草上Z风,必偃⑧。”——《颜渊》①季康子:即季孙肥,名肥,谥康,史称季康子。出身季氏,鲁国正卿,实际掌控鲁国政权。②如杀无道:如果杀掉无道之人。无道,没冇道德、不遵守礼法的人。③亲近冇道之人。④何如:如何,怎么样。⑤子为政,焉用杀:你为政,怎么可以采用杀人的办法。⑥君子之德风:君子的德行,像风一样。⑦小人的德行,像草一样。⑧草会随着风吹的方向而倾倒。风向北吹,草向北倒;风向南吹,草向南倒。假,倒。子贡问政。子Fh“足食①,足兵②,民信Z矣③。”子贡Fh“必不得已而去④,于斯三者何先⑤?”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U而去,于斯二者何先?”H:“去食。口古皆冇死,民无信不立⑥。”——《颜渊》①足食:使粮食充足。②足兵:使军队兵员充足。③民信Z矣:人民信任执政者。④必不得已而去:如果非去掉一项不可的话。去,去掉。⑤于斯三考何先:这三项之屮先去掉哪一项。⑥民无信不立:如果人民对执政者失去信任,政治失去了根基,也就立不起來了。齐景公①问政于孔子。孔子対FI:“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公FI:“善哉③!信如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了不了,虽有粟,吾得而食诸⑤?”《颜渊》10
①齐景公:名杵臼,齐国国君。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有君的样子,臣要有臣的样子,父要有父的样子,子要有子的样子。意即:君尽为君Z道,臣尽为臣Z道,父尽为父Z道,了尽为了Z道,君臣父子各尽其道,安分守己。君君,臣臣,父父,了子,前一字为主语,指为君之人、为臣之人、为父之人、为子之人;后一字为谓语,是对主语的说明,指尽君道、尽臣道、尽父道、尽子道。③善哉:好啊,表示赞同之意。④信如:诚如,诚如你所说的意思。⑤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即使有粮食,我吃得着吗。子路Fh“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Fl:“必也正名③乎!”子路Fl:“有是哉,子Z迂也④!奚其正⑤?”子曰:“野哉由也⑥!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⑦。名不正则言不顺⑧,言不顺则事不成⑨,事不成则礼斥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Z必对言也,言Z必对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①卫君待子而为政:卫国国君等着你去治理国家。②子将奚先:您将准备先干什么。③必也正名:必定从正名做起吧。正名,端正名分,使名实相符。④有是哉,子之迂也:真是这样吗,那您太迂腐了。迂,迂腐。⑤怎么正。指卫国名分已乱,不知从何处下手予以纠jEo⑥野哉由也:你太武断了呀,仲由。野,粗鲁,轻率,引中为武断。⑦盖阙如也:人概都避而不谈,保持沉默。盖,发语词,大概如此的意思。阙,通“缺”,空着。⑧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⑨说话不能顺理成章,做起事來就不顺手,不能成功。做事不成功,礼乐就不会兴盛起來。礼乐不兴盛起來,刑罚就不会中规中矩。刑罚不能中规屮矩,民众就无所适从,连手脚不知摆在哪儿才好。错,通“措”,摆放。君子名Z必可言也:君子定下一个名,-•定能够有理有拯说出來。无所苟:不模糊,不马虎。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止也①。子帅以止②,孰敢不止?"——《颜渊》①政者,正也:政,就是正的意思。孔子用政、正同声互训的方法向季康子解释什么是政,其含意是为政要求行为端正。②你带头行为端正。子曰:“其身正①,不令而行②;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了路》①其身正:执政考自身行为端正。②不用下命令,人们就会照着做。令,命令。行,上行下效,下效之行。③虽令不从:虽然下达命令,仍然不服从。子口:“苟正其身①矣,丁•从政乎何有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③?”——《子路》①苟正其身:如果端正口身。苟,如果,假如。②于从政乎何冇:对从政來说有什么呢,意思是没有什么困难。③如正人何:如何使别人行为端正。
下一阶段《论语》背诵任务:17.19、22、24、《论语》第三章《八俏》1、20,第四章《里仁》8、9、15、16、25、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