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论文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语导读论文

ID:867825

大小:28.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仁的涵义7特征,实践专业:电子信息类姓名:蒋森林学号:2144021635扌商要:〃仁"作为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德目,其所具有的意蕴并非不言而喻、不证自明。〃仁者人也〃、〃仁者爱人〃强调把人当人看,对社会各阶层都应持有起码的同情心和爱心,〃仁民爱物〃意味着这一关爱之情由人类向自然万物的推及。本文对〃仁〃的涵义,特征以及实践进行浅析。关键词:论语;仁;涵义;特征;实践〃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作为诸子中的一子,儒家作为百家中的一家,其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继承三代文明余绪,特别是周公倡导的”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治教化思想,以发自人的血缘亲情的仁爱精神唤起人的道德理性和社会伦理责任。它教人积善成性,修己安人,从而使分崩离析的社会重新复归于秩序稳定和谐。而孔子"仁〃的思想其实就是教人学为"仁",也就是 教人如何做个有道德品行的人,进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二、仁的涵义,特征1.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理想人格,首先要有一种善良的品性,要“泛爱众而亲仁”。(《学而》)这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木点。《论语•颜渊》篇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朱熹训为“心之德,爱之理”0也就是说,“仁”是出于对自己同类相爱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德行,也是人群相处之大道。孔子认为,仁其实是发自内心的一种道德行为。所以《述而》篇中孔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钱穆说:“仁道出于人心,故反诸己而即得。仁心仁道皆不远人,故我欲仁,斯仁至。惟求在己成德,在世成道,则难。”忠恕,这是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仁”其实就是“忠”和“恕”的合体,也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基木原则。“忠”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6次,都是指做事尽心竭力。如《学而》篇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述而》篇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八俏》篇中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强调的都是尽心竭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恕道精神的最恰切的表述。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我们现在讲换位思考,其实就是要强调一个恕字。换一种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的角度,或许你就会得出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来。这一点在我们的牛活当中很重要。这种恕道精神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仁”在孔子“仁爱”思想中的核心涵义是“爱人”o这一事实表明“仁爱”思想中原始涵义的“爱人”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伦理原则。“孔子的'仁者爱人'的命题使伦理关系突破了宗族亲近的习俗领域而进入了社会领域,使家族伦理变为了社会伦理,它主张用仁的方法对待一切人,建立起普遍的伦理关系。〃[1]由此观之,这种对“仁爱”思想理解的理论态度是从整个“仁爱”思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来理解“仁爱”原始涵义的。其实,结合“仁爱”思想的原始文木,可以看出孔子所讲的“爱人”有三层涵义。第一层涵义强调人的牛命珍贵和人的主体性地位。如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牛,焉知死?”(《先进》)这种对人尊重的理论态度,强调了人牛命的珍贵和人的主体性地位。第二层涵义是“亲亲”,这是孔子“仁爱”思想 在血缘关系和家族木位的社会关系中的集中体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子路》)。这就深刻表明了孔子“仁爱”思想中的爱人是以血缘关系和家族关系为木位的;在血缘关系和家族关系的冲突中,“爱人”更侧重于血缘关系。仁爱”思想的第三层涵义就是“泛爱众”。如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人之方也”(《子路》)。由此可见,在“泛爱众”的意义上,“仁爱”思想体现了一种由近及远、能近取譬、由亲及疏的行仁之方,这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外推的“仁爱”思想的演进。1.孝悌之道是孔子尊亲思想的具体体现,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问题。孔子认为仁是人的木质,也是人道的崇高理想。此种木质和理想源于人牛而具有的最恒久、最朴素的情感血缘亲情。所以,要发展人的爱人的情感和社会伦理责任,最要紧的是培养人的血缘亲情。因此,孔子对孝道极为重视,认为孝为仁义之根木。《学而》篇记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木,木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木与!”孝悌,是儒家两个伦理道德观念。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悌是弟妹对兄姐应有的态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悌。”“木立而道生”,是指根木的东西确立了,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也就会形成和产牛。[4]三、仁的实践1.行仁,做仁事。如:《里仁》篇:“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路》篇:“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卫灵公》篇:“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志士仁人,无求牛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当仁,不让于师”。何谓行仁、做仁事?根据上文的理解,就是献爱心、做关爱他人的事。那么仁者恒思爱人,故必安于行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故智者以行仁为利。苟志于行仁,怎么会有恶行?故曰无恶矣。王者(开国之君)皆以杀伐得天下,故必世而后行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是说百姓对于行仁的畏惧,胜过伤人的水火,故下曰见蹈水火而死者,未见蹈仁而死者。志-上仁人之所以无求牛以害仁而有杀身以成仁,因为既是志-上仁人,他就不会因贪牛而伤害做仁事,而只有杀身以成就做仁事,若不能成就做仁事,就不得为仁人。“当仁,不让于师”是说应当行仁献爱心的时候,学牛不让老师。成语“当 仁不让〃肓以“仁”为真理,去木义已远。总之“行仁”就是献爱心、做关爱他人之事,包括今所谓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舍己救人之类。1.成仁者、仁人。即有仁德、行仁事之人。如:《雍也》篇:“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子路》篇:“刚毅、木讷,近仁”[2]除上单言“仁”指仁者外,也有直言“仁者”、“仁人”者,如:《雍也》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子罕》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宪问》篇:“仁者必有勇,有勇不必仁。”⑵那么何为“仁者”?“仁者”就应是具有关爱他人的品行或思想的人,或者能够关爱他人、做过关爱他人之事的人。照此理解衡量此类之“仁”与“仁者”,似也无有不合:“里仁”之所以为为美,因为以仁者为邻可以得其关爱;“先难而后获”之所以可谓仁者,因为其先难必曾有益于人。“刚毅、木讷”之所以接近仁者,因为刚毅(言性格刚强行事果毅)之人必不自私,木讷(反应迟钝语言迟缓)之人必不犯人。T専施於民而能济众”之所以甚于仁者,因为其行为已经超越一般的关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关爱人的两种表现。仁者之所以乐山,因为山幽万材,为人所用,有爱人之德。仁者之所以不忧,因为仁者爱他人而无私心。仁者心里装着他人,故必有勇;而有勇者未必无私,故不必仁。[5]四、结论仁者爱人是仁的基础,它要求我们有善良的品格,以忠恕之道去真诚地关爱帮助他人;孝悌为仁义之根木,则从尊亲的角度,认定了仁的具体内涵。爱人,其实是从爱自己的亲人开始的。它要求我们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要发展人的爱人的情感和社会伦理责任,最要紧的是培养人的血缘亲情,之后再关爱他人,并延伸到关爱自己以外的所有牛灵。实际上,孔子的仁学思想就是通过修己以安人,最后安天下,它是实现孔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保证。⑴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⑵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6. ⑶陈开先•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出[J].孔子研究2001(2):47-55・⑷于淑华•孔子仁学思想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9(1):11-13・⑸黄怀信.《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J].齐鲁学刊2007(1):5-8.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