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的些许思考将近半学期的《论语》教学刚刚结束,细想起来,在《论语》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何让学生从这些静态的文字中找到情感共鸣?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论语》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了解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孔子年轻时做过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相传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者七十二,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这样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论语》,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尊重,它内容丰富,思想精微,言简意赅,汉代以后,它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目。《论语》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阅读它,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的智慧得到升华,使人的灵魂得到洗涤。因此,它作为一门选修课被列入高中语文课程范围,作为老师,如何让学生理解它的文化内涵,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一、关注自身,聆听圣人的教诲。孔子生活上的时代毕竟离我们很远了,我们不可能穿越到春秋时期去和孔子对话,但是《论语》所传递的教人如何做人,如何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却是经久不衰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并没有过时,既然是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自己情感体验出发,对《论语》进行理性的解读。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从自身谈起,从身边的家人、朋友说起。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求仁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欲望,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会抵制诱惑,严于律己,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成为仁了,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作为学生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可是我们可能不曾认真的思考过:究竟什么是学习呢?学习仅仅意味着接受信息、知识、技能吗?如果我们只做到这些方面,我们忽略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可见,儒家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本点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这位万世师表,本身就非常好学,他也对于自己好学非常自信,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六言”即“仁”“知”“信”“直”“勇”“刚”就这六个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自身,谈一谈自己具备哪一点,并举例说明,经过两位同学的回答之后,课堂气氛就开始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们都争着抢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连平日里不爱听课的体育生也参与进来了,最后有学生问道:“老师你觉得你具备哪一点?”我脱口而出:“我认为我集勇气和智慧于一身。”全班哄堂大笑,整节课都是在轻松与愉快的气氛中度过的。二、穿插故事,激发学习兴趣在《论语》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
让学生在故事中有所感悟,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例如《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解读这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故事让学生体会其具体、独特的“仁”的内涵。教师让学生思考:历史上不乏为理想、信念而献身的仁人志士,你能举出来吗?学生的知识储备中会有屈原、文天祥、诸葛亮等历史人物。教师适时点缀故事情节,使课堂呈现波澜,岂不美哉?比如适时穿插诸葛亮的例子,教师可以这样讲述:历史上最富悲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要算是诸葛亮了。诸葛孔明心怀经纶纬世之志,胸中自有甲兵百万,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但历史悲剧性地安排他去辅佐刘禅——扶不起的阿斗。他知道自己一生的治国平天下理想报复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这是诸葛亮所能预知的结果,也是注定了的历史悲剧。上下五千年的华夏历史,这样的至勇至悲者不在少数,我们后人读史、读书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这些人百折不挠的奋斗上,而往往忽略了他们心底不可名状的痛苦和悲怆。现在想来这多少有点残酷!教师这一缓慢而又饱含情感的讲述,让学生彻悟“杀身成仁”的悲壮与伟大,无奈和痛苦,也完成对学生思想的一次洗礼。《论语》中有一部分记载了几位弟子的话,对于这些部分内容,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如果将这些弟子的生平或者主要事迹做一个简单介绍,不仅大大地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还向学生提供了一些很好的作文素材。比如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可以借机给学生讲讲子贡的故事。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开创了儒学,其门下“七十子徒,赐最为饶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学者同时又是富翁的,应当首推子贡。后世称子贡为“儒商第一人”。儒商,即信守儒家思想的商人。他预测市场凭的是智商,做生意以诚信为本,它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使他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最终达到了“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简单的故事,既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三、对号入座,提高学生参与性如何做人,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是《论语》反复强调的内容。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以德行著称,孔子赞其“贤哉,回也”,他为人谦虚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他称赞最多。可惜英年早逝,孔子对此非常遗憾。在教学过程中与其去讲老师如何喜欢这位弟子,这位弟子又是如何的优秀,不如“对号入座”,某某同学就是我们班的“颜回”他为人谦逊好学,总是能够按时完成预习内容,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后及时温故,不懂得问题及时向老师或学生请教“贤哉,某某”。宰我也是孔子的弟子,因为大白天睡觉,被孔子骂为“朽木”“粪土之墙”,我们班也有几个“宰我”,希望他们学完《论语》之后能够醒悟。《论语》的魅力经久不衰,作为经典,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智慧,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文化。以上仅仅是我这半个学期《论语》教学的些许思考,作为一名从业不久的语文教师,如何教好选文,真正做到让学生读后掩卷深思,并有所得,任重而道远,需要各位同仁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