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思想内涵一、为政之道“政”这个字意思就是正派。你带头端正自己,谁还敢不端正呢?领导者的德性好比风,老百姓好比草,草遇到风一吹,必定会随风倒。领导者只要自己行为端坐,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自己行为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领导者要做表率取信于民,在得到百姓的信任后,才去役使他们。不然,百姓会以为你在虐待他们。老百姓可以让他们跟着我们做,无法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领导一个国家,应做到严肃认真地对待各项工作,坚守信用,节约开支,爱护周围的人,调用民役要安排好一定的时间。要慎重地考虑到事情的结局,追求它的长远影响,这样,老百姓的道德风尚就趋于厚实而不轻薄了。要备足粮食,充足军备,让百姓对政府产生信任。如果百姓富足了,国家怎么会不富足;老百姓不富足,国家怎么会富足呢?政府应重视的问题:民众、粮食、丧礼、祭祀。领导按着礼节使用下属,下属就会怀着中心服事领导。给办事人员做表率,宽赦别人的小过失,选拔优秀人才。在位尽职不要厌倦懈怠,执行政令一定要出于中心。国君要守君道,臣下要守臣道,父亲要守父道,儿子要守子道。用政治手段来治理民众,用刑法来调整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予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他们,用礼教来调整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处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围绕着它。能够以礼让精神治理国家,就没有什么办不到的;如果不能以礼让精神治理国家,又怎样来对待礼仪呢?宽仁,就会得到民众;守信用,就会受到民众信任;勤敏,就会有功绩;公平,民众就会高兴。借着民众能得到利益时,使民众获利;选择民众便于劳动的时间让他们劳动;不论民众人多人少,都不要怠慢他们;领导要整衣冠,有欲望而不贪婪。在人才使用上,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居于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服从;把邪恶的人提拔出来,居于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会服从。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人民,他们对你就会敬重;以敬老爱幼的胸怀对待人民,他们对你就会忠诚;提把正直善良的人,教育能力不足的人,他们就会勤勉办事了。不要对某个人求全责备。为人处事严肃认真,侍奉上级恭敬谨慎,教养百姓多用恩惠,役使人民合乎情理。治国不可贪求速成,不可只顾小利。贪求速成,就达不到目标;只顾小力,就办不成大事。国家应使国内的人高兴,使国外的人归附。治理国家,为什么要杀戮呢?当权者要好从善,那么老百姓也就会要好从善了。事先不进行教育,却对民众加以杀戮,叫做虐;事先不进行告诫却要督察成绩,叫做暴;政令松懈,掀起紧迫,叫做贼;用给人以东西作比,出手吝啬,叫做小家子气。名号表达不清,说话就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就建立不起来,刑罚就不合理,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作为领导,不疏远亲族,不叫下属抱怨没被任用。旧臣故人如果没有重大过失,就不要抛开他。对亲族感情深厚,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对旧故不加遗弃老百姓就不会对人薄情寡义。国家用七年时间教导民众,也就可以叫他们去打仗了。用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民去参战,这等于践踏生命。检验并明确度、量、衡的标准,周密法度,恢复已废弃的官职,全国的政令就会通行了。复兴已被灭亡的国家,承继已断绝的世代,提拔隐逸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会真心归顺了。..
.二、道德修养对自己有益的有三种朋友:正直的人,诚实的人,见闻广博的人。对自己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献媚奉承的人,虚情假意的人,夸夸其谈的人。对自己有益的三种快乐:得以礼乐的调节为乐,以传扬别人的好处为乐,以多交贤友为乐。对自己有害的快乐:以纵情游荡为乐,以饮宴荒淫为乐,以骄恣无礼为乐。君子有三件事应该警戒自己:年轻时,血气未定,应在迷恋女色方面警戒自己;壮年时,血气正旺,应在争强好斗方面警戒自己;年老时,血气已衰,应在贪求名利方面警戒自己。君子有九种用心的地方:看的时候考虑是否看清楚了,听的时候考虑是否听清楚了,脸色考虑是否温和,外貌考虑是否庄重,言语考虑是否忠心,办事考虑是否认真,有疑问考虑如何向人请教,想发怒考虑是否会有后患,看到可得到的东西考虑得到是否合适。君子应遵循的三原则:有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有勇敢的人不畏惧。对朋友主要讲忠诚和信任,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错就不难去改正。要用文章和学问来教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的修养。君子尊重贤人,也接纳普通人;鼓励好人,也怜悯无能的人。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不可能冒犯上司;不喜欢冒犯上司,就不可能叛乱。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道也就产生了。人能发扬光大道,不是道能弘伟人。满口是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是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种人品德不行。小人对于过失必定加以掩饰。不仁的人不能够长期处在贫困中,也不能够长期处在安乐中。做人却没有仁心,礼制、礼乐对他有什么用呢?仁者实行仁德以安身立命,智者实行仁德以顺从仁。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假如已立志修养仁德了,就不会有恶行了。对自己责备的重,而对别人责备的轻,就可以远离怨恨了。恭敬接近礼节,能够避免耻辱。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对待友人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尊重、友爱;说话要谨慎,说了就要守信;对众生有广泛的爱;亲近有品德的人。若有空余时间,多学习文化知识。先实践所要说的话,然后再把这话说出来。在位尽职不要厌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出于忠心。尊重贤者,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性命,交结朋友说话守信。不担心别人不了解我们自己,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不担心没有官位,只担心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担心没人了解自己,只追求可被别人了解的真才实学。信仰政治理想,执守道德修养,依据仁爱学说,广泛涉猎文化技艺。对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的也不能再行动中得到巩固。吃饭不求全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敏,说话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并在那里纠正自己的过失。虽贫穷却不巴结奉承,虽富有却不骄傲自大。贫穷要过得开心,富贵却能爱好礼仪。信任接近道义,诺言是可以履行的。礼的作用,以中和为可贵。不论大事小事,都以此为原则。假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一味地讲协和,而不依礼加以调节,也是不可行的。所谓孝道就是担心父母的疾病;父母在世,依着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后,按礼节安葬他们,按礼节祭奠他们。要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碰到事情,由年轻人效劳,遇到好吃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孝顺、孝顺,顺者为孝。不要戗着他们。让老人外在可以安身,内在可以安心。安身指衣食住行;安心指知道孩子正直、善良,为国家做事,是社会有用的人。..
.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该婉言相劝,看到自己的意见没有被听从,应该照样恭敬。不触犯他们,即使内心担忧也不怨恨。父母活着时,不离家远行,即使不得已远行,也应有一定的去处。父母的年纪,不可不时时挂在心上。一方面因父母寿高而高兴,一方面又因他们寿高而有所忧惧。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自限其用。要多听,有疑问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无疑问的谨慎地说出,就能够减少过失;要多看,有疑问的地方先予以保留,对其余的谨慎地实行。这就能减少懊悔。要默默用心记下知识,学习从不满足,教导他人要从不疲倦。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不盲目适从,也不盲目否定,永远以义为依据。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提拔他,也不因为他不是好人就否定他说的话。不凭空臆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主观武断。在说话上要谨慎迟钝,在行动上要敏捷勤奋。要雍容大方却不傲慢自大。做一个有修养的儒者,不要做一个无修养的儒者。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明白的是利。君子胸怀平坦宽阔,小人经常忧愁恐惧。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君子亲密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则恰恰相反。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用公正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自重却不与人争,合群团结而不结党营私。富贵与尊贵,这是人人都渴望的,但如用不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会接受。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但如用不正当的方法来解决它,君子不会逃避。君子如果抛弃了仁,又怎么能成就声名呢?君子不会有哪怕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即使在仓促匆忙之时也必定和仁同在,即使在颠沛流离之时也必定和仁同在。吃粗饭,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这种生活中也有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而得来的财富,在我看来如天上的浮云。凡事先付出劳苦,然后获得成功,可以说具备仁德了。有德的人不会孤单,必定会有同类的人去亲近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的过错,各属于一定类型。观察人们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有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君子的过失好像日蚀月蚀:有了过失人人都看得见,改正的时候人人也都仰头看得见。靠能言善辩对付人,常常被人厌恶。花言巧语会损害道德。言辞足以明白表达意思就行了。有道德的人必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两者和谐地配合在一起,可以成为君子了。言语要真诚可信,行为要忠厚严肃。人的生存靠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不过是侥幸地免予祸患罢了。不讲是非,同流合污,却又装着自己有修养的那种人,是败坏道德的人。这种人态度严厉,而内心怯弱。对于学问和仁德,了解它的人比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比不上乐在其中的人。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再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致力于人事关系的合理、协调,敬奉鬼神但要离开他们远一些,可以说是聪明了。所谓“仁”,就是爱别人;就是自己要成功,也让别人成功;自己要通达,也让别人通达;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仁离我们很远吗?我要仁,那么仁就会到来。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师法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照着去做,借鉴他们的缺点注意改正。见到贤人应该想和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该对照自我反省。合乎原则的忠告,能不听从吗?听了后改正自己的错误才可贵。恭顺赞美的话,听了能不高兴吗?对它冷静进行分析才可贵。只知外表谦恭而并不真的懂礼,就会忧烦不安;只知谨严慎行而并不真的懂礼,就会畏缩不前;只知胆大敢为而并不真的懂礼,就会违法作乱;..
.只知心直口快而不懂礼,就会尖刻伤人。自己才能高,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学识丰富,却向学识不多的人请教;别人触犯自己,自己并不与之计较。要广泛地学习,不断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发问,联系当前问题进行思考。有识之士不能不志向远大、意志坚毅,因为他使命重大,路途遥远。以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能罢休,路途不是很遥远吗?一个男子汉,不能强迫他放弃志向。君子的理想是:老有所养,朋友有信,关怀少年。不合乎礼的事不看、不做,不合乎礼的话不听、不说。约束自己,使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要做到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修养仁德全靠自己,哪能靠别人呢?以忠诚信实为宗旨,惟义是从这就是崇高的品德。平时生活严肃庄重,处理事情严肃认真,与人交往忠心诚意。刚强、勇敢、质朴、谨言。所谓“达”,就是本性正直,喜好大义,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善于观察别人的神色,在心中愿意向别人谦让。智就是了解别人。贤者,不预先怀疑别人行诈,不主观臆测别人不诚实,但又能及时察觉。义是最崇高的。君子假若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假若只有勇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见到合乎道义的事不做,这是无勇。仁人志士,朋友之间互相批评;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出使外国,能维护国家尊严,不辱使命。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却勇于献身以成就仁德。富有而不骄气,贫苦而无怨恨。遇到危难能豁出性命,遇到利益能考虑是否合乎义,祭祀时想着恭敬严肃,居丧时想着悲痛伤心。聪明才智足以得到一个官职,如果仁德不能守住它,将会失去;得到了,守住了,但不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它,民众也不会敬重与你。君子不可从小事情去考验他,但可以接受重任。君子诚信,但不拘于小信。人的德行在大节上不可越出规矩,在小节上有点出入是可以的。喜欢仁而不喜欢学问,易受人愚弄;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问,易放荡无守;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问,易拘守小信而败坏事体;喜欢正直而不喜欢学问,易刻薄而不尽人情;喜欢勇敢而不喜欢学问,易犯上作乱。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问,易狂妄自大。要厌恶传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处在下位而毁谤上级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明礼节的人,厌恶勇敢而顽固不化的人,厌恶抄袭别人的见解而以显示自己崇明的人,厌恶狂傲不逊以显示自己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隐私以显示自己正直的人。不懂得命运无法成为一个君子,不懂得礼无法立足社会,不懂得分析别人的言语无法了解别人。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为好。如果择身所居而不选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三、为人之道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必定会有眼前的忧患。小事不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谋。一个人大家都讨厌他或者都喜欢他,一定要对他加以考察。对于朋友的过失,忠心地劝告他,好言引导他,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讨羞辱。和领导过于密切,就会招致羞辱;与朋友交往过于密切,就会走向疏远。下属在得到领导的信任后才去向他进谏,不然领导会以为在诽谤他。不再这个职位上负责,就不参与这个职位的事物。考虑问题不越出自己的职权范围。没轮到自己说话就先说,叫做急躁;轮到自己说话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就贸然开口,叫眼瞎。不愿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事,不想强加给别人。思想主张不同,决不共相谋事。..
.可以跟他一起学习的人,不见得可以跟他一起追求真理;可以跟他一起追求真理的人,不见得可以跟他一起遵循坚定的原则;可以跟他一起遵循坚定的原则的人,不见得可以跟他一起通达权变。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样知道后一辈将来赶不上现在一辈呢?孔子坚持“以人为本”。他家的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来,问道:“伤人了吗?”,并不问马的损失情况。“中庸”一词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是最高的了,老百姓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向别人了解事情,要凭着温、良恭、俭、让的态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一天中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尽心了马?与朋友交往讲信用了吗?领导布置的工作完成了吗?张金壮2009-4-25..
.《尚书》的精神实质应当谨慎地要求自己,长期坚持修养自己的品德。要使族人敦厚顺从,众位贤能就奋勉的辅佐了。这个道理,可以由近处推及到远处。除此之外,还在于能知人,能安定民众。了解人即明智,能任用贤人为官;安定民众即仁爱,黎民归依他。如能明智又仁爱,那又何必担忧驩兜?何必流放三苗?何必惧怕花言巧语、满面色、奸邪不正的人。所谓人行有“九德”是:宽宏而又恭敬谨慎,柔和而又自有主见,厚道而又恪守职责,有才气而又处事谨慎,驯顺而又坚毅果断,耿直而又态度温和,简易而又廉政不苟,刚正而又诚信笃实,坚强而又合乎正义。不要使人耽于安逸和私欲,各级官员要兢兢业业,因为国内的事情每天都是变化万端的。不要虚设各种官位。要互相尊重,和善共处,要勤勉地对待政事。“五行”指:水、火、木、金、土。水能湿润下面的东西,味咸;火能焚烧上面的物体,味苦;木可弯曲或伸直,味酸;金属熔化后可根据人的要求而变成不同形状,味辛;土可耕耘庄稼,味甘。“五事”指:外表要恭敬,就使人敬重;言语要正当,就能治世;眼光要明亮,就能明智;听觉要清晰,就能善谋;思虑要睿智,就会圣明。“八项政务”指:一是主管粮食的官;儿是主管财政的官;三是掌管祭祀的官;四是管理民众、土地等的司空;五是掌管教育的司徒;六是捕审盗贼的司寇;七是宾掌诸侯朝拜;八是师掌军旅。“五种天象时令”指:一是岁,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五是历法。《大学》的核心办学的宗旨是:发扬先天固有的德行,使人民受到感化,成为新人,以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要先了解要达到的境界,然后才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然后达到心静。心静才能安稳,安稳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情都有本末始终,明确他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要把彰明的天赋从个人推广到天下人,必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国必先整治好自己的家族;要整治好自己的家族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先要使自己意念真诚;要使自己意念真诚先要招致自己的良知;要招致自己的良知先要摒除物欲的蒙蔽。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顺序不可颠倒。这就叫知道根本。这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所谓“诚意”就是去恶从善。这样才能称得起内心快活,所以君子务必要谨慎地对待自己独处的时候。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追求完美,求得自新。小人闲居独处时,无恶不做。一见君子,他就觉得自己的行为不好,遮遮掩掩。但在别人看来总好像看见了他的肺腑,明白他是坏人还是好人。这就叫心有诚意,自然会流露出来。所谓修养自身品德,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心怀愤怒,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畏惧,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逸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有所忧患,内心就不能端正。不能集中心思,看东西就像看不见,听声音就像听不见,吃东西也不知道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品德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
.是因为人们往往偏爱自己喜欢的人,偏恶自己所厌恶的人,偏敬自己所敬畏的人,偏护自己所同情的人,偏轻自己所轻视的人。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整治好家族。所以治理国家必先治理自己的家族,自己的家族不能教育好,而能教育好别人,那是没有的事。内心真诚地追求爱护民众,虽然不能完全符合,但也不会相差太远。君子自身具有了美德而后才能要求他人修养美德;君子自身不沾染恶习而后才能禁止他人接近恶习。因此治理国家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家族。所谓天下太平的根本首先要治理好国家是因为:国君孝敬老人,民众就会兴起孝道;国君尊敬长辈,民众就会兴起敬长之风;国君怜爱抚恤孤儿,民众便会效仿国君怜抚孤儿。君子要掌握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使于下;所恶以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这就是絜矩之道。国君应该喜好民众所喜好的,厌恶民众所厌恶的,这样才能叫作民众的父母官。作为掌握国家大权的人不能不谨慎,如果偏离了道德准则就会被天下民众所不容。能够赢得民众就会保住国家,失掉民众就会失去国家。因此君子首先要慎重修养德行。有了明德就会有民众,有了民众就会有土地,有了土地就会获得财贷,有了财贷就可供国家使用。德是根本,财是枝节。如果本末倒置,就会因为利益冲突引发战争。所以君王聚敛钱财,民众就会离散,而施舍财贷,民众就会归顺。因此,君王违背公理发布政令,必然遭到民众违背公理的抗争;君王违背民众而来聚敛财贷,民众也会违背君心掠夺财贷。创造财富的关键在于:使生产财富的增多,消耗财富的人减少,谋划财富的人勤奋,动用财富的人节俭,这样做财富就会经常充裕了。治理国家不能以捞取、追逐财富为利益,而应以倡导、崇尚仁义为准则。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做到爱憎分明。发现了有才德的人不推荐,推荐了而不重用,这是怠慢;发现了不善的人却不能罢退,罢退了但不能把他流放到边远的地方,这是过错。喜好人们所憎恶的,憎恶人们所喜好的,这是违背了人的本性,一定会因祸上身。因此,做君子是有大道理的,必须以忠诚仁义的态度去获取它,如果态度骄恣放纵,那就会失去它。从领导者到公民,都要把提高自身品德作为根本。根本破坏了,却要治理枝末,那是不可能的;好比你尊重别人,别人却蔑视你,你轻蔑别人,那人却尊重你,这是不可能的。张金壮2009-6-22..
.关于中庸天赋予人的品德就叫做性;也叫人性。遵循事物本性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叫做道;像人们说的:天道酬勤;使人修养遵循到叫做教,也就是教化。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叫做中,表现出来而符合法度常理就叫做和。中是天下一切情感和道理的根本;和是天下一切事物的普遍原则。君子的言行之所以符合中庸之道,是因为他们经常保持中和状态,把握着“过”和“不及”这两端。单纯的课本内容,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通过补充,达到内容的完善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