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语》选读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论语》选读

ID:867882

大小:562.25 KB

页数:46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学而篇第一(共十六章。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入“道德之门”。)子曰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注释】① 子:古代,对有地位、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尊称为“子”。这里是尊称孔子。② 说(yuè月):同“悦”,高兴,喜悦。③ 愠(yùn运):怨恨,恼怒。三句间联系?不愠无过自开花。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④。”【今译】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本,非最基本最重要的问题乎?人生最根本的是哪些问题呢?子曰:“巧言令色①,鲜矣仁。”【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少有仁德的。”【注释】① 令色:面色和善。这里指以恭维的态度讨好别人。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今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实呢?和朋友交往,是否真诚讲信用呢?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注释】① 曾子:名参(shēn身),字子舆。曾皙之子,孔子的弟子。② 省(xǐng醒):检查反省自己。③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问。孔子教学,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省即总结经验教训,为修身、实践基本方法。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①,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46 【今译】孔子说:“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注释】①出:外出,出门。弟同“悌”。尊敬兄长。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①。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②。过则无惮改③。”【今译】孔子说:“君子[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态度]不庄重,学习的知识学问就不巩固。做人主要讲求忠诚,守信用。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注释】①固:巩固,牢固。一说,固执,闭塞不通。②无:同“毋”。不要。 友:做动词用。交朋友。③过:错误,过失。 惮(dàn旦):怕。儒特重视庄重,以为内以正己,外以威人之方。曾子曰:“慎终①,追远②,民德归厚矣。”【今译】曾子说:“要谨慎地办理好丧事,虔诚地追祭祖先,[这样做了,]人民的道德就会归复忠厚老实。”【注释】①终:寿终,指父母去世。②远:远祖,祖先。终有结,远有怀,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对后人。如回归十年纪念。子禽问于子贡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③?”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④?”【今译】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一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说是求来的,但是,]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注释】① 子禽:姓陈,名亢(kàng抗),字子禽。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弟子。② 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称孔子。古代凡做过大夫官职的人,可称“夫子”(孔子曾任鲁国司寇)。 邦:诸侯国。③ 抑与之与:“抑”,连词,表示选择,还是。“与之”,给他。最后的“与”,同“欤”,语气词。④ 其诸:或者,大概。不仅闻政,是接人、处人基本法则。要在趋顺避逆。46 有子曰:“礼之用①,和为贵。先王之道②,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③,亦不可行也。”【今译】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可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注释】① 礼:指周礼。② 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贤王。③ 节:节制,约束。儒特重视和谐,又要和谐,又要坚持原则,如何?无非注意方式方法,采取弥补措施。除和外,还有斗。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谓好学也已。”【今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注释】① 就:靠近,接近。轻物重心,综合能量大了,物应随来。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②。”【今译】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富裕而不骄傲自大,[这种人]怎么样呢?”孔子说:“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仍然快快乐乐,富裕而爱好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说:‘要像加工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经过切磋琢磨[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端木赐呀,我可以开始同你谈论《诗经》了。告诉你已经发生的事,你就可以知道未来的事。”【注释】① “如切”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篇。“切”,古代把骨头加工成器物,叫切。“磋(cu?搓)”,把象牙加工成器物。“琢(zhuó浊)”,雕刻玉石,做成器物。“磨”,把石头加工成器物。② “告诸”句:“诸”,“之于”的合音。“往”,已发生的事,已知的事。“来”,尚未发生的事,未知的事。这里孔子是夸子贡能举一反三。谄、骄都是感情层面的,乐、礼都是理智层面的,自然后为高。乐以追求、境界为底蕴,非徒乐也。4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今译】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好处],怕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的好歹]。”【注释】①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句。“知”,了解,理解。为政篇第二(共二十四章,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之②。”【今译】孔子说:“治理国家,用道德教化来推行政治,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它一定的方位上,而群星都环绕在它的周围。”【注释】① 北辰:北极星。由于太远,从地球上看它似乎不动,实际仍在高速运转。② 共:同“拱”。环绕。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①,曰:‘思无邪②。’”【今译】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注释】① 蔽(bì毕):概括,包盖。② 思无邪:语出《诗经·鲁颂·駉》篇。孔子借用这句话来评论《诗经》。子曰:“道之以政①,齐之以刑②,民免而无耻③;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④。”【今译】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处罚,人民虽然能避免犯罪,但还不是从心里知道[犯罪]是可耻的;用道德教化来治理,用礼仪来约束,人民就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觉地]改过。”【注释】①道:同“导”。治理,引导。②齐:整治,约束,统一。③免:避免,指避免犯错误。 无耻:没有(或缺乏)羞耻之心。④格:正,纠正。道德、法律,古人更后者。认为草比鞭更重要更高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今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46 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注释】①有:同“又”。表示相加。②天命:这里的“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各阶段的人生体验和规律的典范表述。子夏问孝,子曰:“色难①。有事,弟子服其劳②;有酒食,先生馔③,曾是以为孝乎④?”【今译】子夏问怎样做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如果仅仅做到]有了事,孩子为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但是,子女的脸色却很难看,]难道能算是孝吗?”【注释】①色:脸色。指和颜悦色。②弟子:晚辈。指儿女。③ 先生:长辈。指父母。 馔(zhuàn赚):吃喝。④曾(zēng增):副词。难道。 是:代词。此,这个。子曰:“视其所以①,观其所由②,察其所安。人焉廋哉③?人焉廋哉?”【今译】孔子说:“[了解人,要]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采取的方法,考察他安心于做什么。[这样去了解,]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人怎么能隐瞒得了呢?”【注释】①以:根据,动机。一说,“以”,通“与”,结交什么样的朋友。②由:原由,走的道路。③焉:代词,表疑问。哪里,怎么。 廋(sōu搜):隐藏,隐瞒。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译】孔子说:“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为人师表了。”子曰:“君子不器。”【今译】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具一样[只有固定的具体的用处]。”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②。”【今译】孔子说:“君子能[在道义上]团结人但不[以私情而]互相勾结;小人善于拉拢勾结而不[在道义上]团结人。”【注释】①周:合群,团结。 比(bì毕):并列,挨着。在这里有贬义。②小人:不正派、不道德、人格卑鄙的人。古代也称地46 位低的人。周、比之别,中有界线。即道义原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今译】孔子说:“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注释】①罔(wǎng网):同“惘”。迷惑,昏而无得。②殆(dài代):危险。切己思考。子曰:“由①,诲女②,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今译】孔子说:“仲由,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注释】①由: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子的弟子,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臣,后死于卫国内乱。②诲(huì会):教导,教育,诱导。 女:同“汝”。你。③知:前五个“知”字,是知道,了解,懂得。最后“是知也”的“知”,同“智”。明智,聪明,真知。 子张学干禄①。子曰:“多闻阙疑②,慎言其馀,则寡尤③;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今译】子张学习如何谋求做官。孔子说:“要多听[各种意见],把觉得可怀疑的地方避开,谨慎地说出其馀的,这样就能少犯错误;要多看[各种情况],把觉得有危险的事情避开,谨慎地去做其馀的,这样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出错,做事少后悔,谋求官职的机会就在其中了。”【注释】① 子张:孔子晚年的弟子. 干禄:求仕,谋求做官。“干”,求,谋。“禄”,官吏的俸禄,官职。② 阙:空,缺,有所保留。③ 寡:少。 尤:过错,错误。你不言,任何人不能强迫你言;不言即可避短,即无错。季康子问①:“使民敬,忠以劝②,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③,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今译】季康子问:“要使人民对我尊敬,对我忠实而又努力干,应该如何办呢?”孔子说:“你要用庄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民就会尊敬你;你[倡导]对父母孝顺,对众人慈爱,他们就会忠实于你;你选拔任用善良优秀的人,又教育那些能力差的人,人民就46 会互相勉励而努力干了。”【注释】①季康子:鲁哀公时,任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②以:连词。 劝:努力,勤勉。③临:对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今译】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立身处世。子张问:“十世可知也①?”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③,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今译】子张问:“往后十个朝代[礼法制度],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制,所减少的和增加的,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了商期的礼制,所减少的和增加的,可以知道;将来如有继承周朝的[礼法制度,其基本内容不过增增减减],即使传下一百代之久,也是可以知道的。”【注释】①世:古时称三十年为一世。这里指朝代。②殷:就是商朝,传至盘庚,从奄(今山东省曲阜市)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县西北),遂称殷。 因:因袭,沿袭。 礼:指整个仪礼制度,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③损益:减少和增加。八佾篇第三(共二十六章主要记孔子论礼乐之事。)子曰:“夷狄之有君①,不如诸夏之亡也②。”【今译】孔子说:“夷狄虽有君主[却没有礼仪],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却保留着礼仪]好呢。”【注释】①夷:我国古代东方少数民族。 狄: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② 诸夏:当时中?黄河流域华夏族居住的各个诸侯国。 亡:同“无”。鲁国的昭公、哀公,都曾逃往国外。由此,孔子发出感叹。子曰:“周监于二代①,郁郁乎文哉②!吾从周。”【今译】孔子说:“周代[政治礼乐制度等]是借鉴于夏商两代[而发展演变建立起来的],多么丰盛啊!我尊从周代[的一切]。”【注释】①监:通“鉴”。本义是镜子。引申为照,在这里是借鉴于前代的意思。 二代:指夏、商两个朝代。②郁郁:原意是草木46 丰盛茂密的样子,也指香气浓厚。这里指繁盛,丰富多彩,文采显著。子入太庙,每事问。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今译]孔子说:“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不一样,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注释]主:主要在于。科:等级。子曰:“《关雎》乐而不淫①,哀而不伤。”【今译】孔子说:“《关雎》篇,[它的主题表现了]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注释】① 关雎(jū居):《诗经》的第一篇。古代用这首诗作为对婚礼的祝贺词。 淫:放纵,放荡,过分。……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今译】做过的事不用再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劝谏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再去责备追究了。”里仁篇第四(共二十六章,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今译】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美好的。如果不选择有仁德的住处,哪能算得上是明智呢?”【注释】①里:邻里。周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这里用作动词,居住。 里仁:与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为邻里。②处:居住,在一起相处。③焉:怎么,哪里,哪能。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今译】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生活。有仁德的人才能安心于实行仁德,有智慧的人才能善于利用仁德。”【注释】①约:贫困。②知:同“智”。46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今译】孔子说:“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公正得当的]喜爱某人,憎恨某人。”【注释】①好(hào号):喜爱,喜欢。②恶(wù务):厌恶,讨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①。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④,造次必于是⑤,颠沛必于是⑥。”【今译】孔子说:“发财和升官,是人们所想望的,[然而,]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接受的。生活穷困和地位卑微,是人们所厌恶的,[然而,]若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是受而不避的。君子假如离开仁德,如何能成名呢?君子是连吃完一顿饭的工夫也不能违背仁的。[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仁德去做,[即使是]在流离困顿的时候也必须按仁德去做。”【注释】①处:享受,接受。②去:避开,摆脱。③恶:同“乌”。相当于“何”,疑问副词,怎样、如何。④终食之间:吃完一顿饭的工夫。 违:违背,离开。⑤造次:紧迫,仓卒,急迫。 必于是:必须这样做。⑥颠沛:本义是跌倒,偃仆。引申为穷困,受挫折,流离困顿。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①。观过,斯知仁矣②。”【今译】孔子说:“人的错误,各自同他那一类的人一样。观察一个人犯的什么错误,就能知道是哪一类的人了。”【注释】① 党:五百家为党。引申为朋辈,意气相投的人,同类的人。② 斯:代词。那。 仁:同“人”。子曰:“朝闻道①,夕死可矣。”【今译】孔子说:“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注释】①道:此指某种真理,道理,原则。也即我们所说的儒家之道。子曰:“士志于道①,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今译】孔子说:“士有志于道,而又以穿的衣服不好吃的饭菜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注释】①士:读书人,一般的知识分子,小官吏。46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①,小人怀惠。”【今译】孔子说:“君子关心的是道德教化,小人关心的是乡土田宅;君子关心的是法度,小人关心的是实惠。【注释】① 刑:指法度,典范。子曰:“放于利而行①,多怨。”【今译】孔子说:“为追求私利而行动,会招来许多人的怨恨。”【注释】① 放:通“仿”。仿照,效法,依照。引申为一味追求。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①。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今译】孔子说:“不担忧没有官职地位,担忧的是自己没有能用以站得住脚的[学问与本领]。不担忧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能成为值得别人知道的人。”【注释】① 立:站得住脚,有职位,在社会有立足之地。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今译】我所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老师所主张的道,不过是忠恕罢了。【注释】忠:忠诚,真挚诚恳。 恕: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对别人宽容。子曰:“君子喻于义①,小人喻于利②。”【今译】孔子说:“君子懂得义,小人只知道利。”【注释】①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合乎正义。②利:私利,财利。子曰:“见贤思齐焉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今译】孔子说:“看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注释】①齐:平等,看齐。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今译】孔子说:“侍奉父母,[假如他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进行劝说。看到父母从心里不愿听从意见,还是要恭恭敬敬,而不要违背;为父母而操劳,也不要怨恨。”【注释】① 几(jī基):委婉,轻微,隐微。② 劳:操劳,辛劳。46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①。”【今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注释】①邻:邻人,邻居。指志向相同,能共同合作的人。子游曰:“事君数①,斯辱矣②;朋友数,斯疏矣。”【今译】子游说:“事奉君主,[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招致羞辱;对待朋友,[如果]频繁地反复提意见,就会造成疏远。”【注释】① 数(shuò硕):屡次,多次。意思是:应注意批评的方式方法,不要当面直说,使对方脸面上下不来台,不容易接受。②斯:副词,就。公冶长篇第五(共二十八章,主要讲古今人物的贤否得失。)……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今译】开始时,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①。”子曰:“枨也欲②,焉得刚?”【今译】孔子说:“我没见过刚强不屈的人。”有人回答:“申枨〔是刚强的人〕。”孔子说:“申枨啊,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注释】① 申枨(chéng成):孔子的弟子。②欲:欲望多。子贡曰:“夫子之文章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②,不可得而闻也。”【今译】子贡说:“老师关于文献方面的学问,我们可以学到领会;老师关于人性和天道的论述,我们却学不到领会不到。”【注释】① 文章:指礼乐法度、诗、书、史等各种古代文献中的学问。② 性:人的自然本性。 天道:天命。这里指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吉凶祸福的关系。46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①?”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今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称‘文’呢?”孔子说:“〔他〕聪敏,爱好学习,向下面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所以称他为‘文’。”【注释】①孔文子:卫国的执政上卿,“文”,是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根据他生前的品德、事迹,所给予的表示褒贬的称号称谥号。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①,久而敬之②。”【今译】孔子说:“晏平仲善于同别人交往,相处愈久,别人愈尊敬他。”【注释】①晏平仲:姓晏,名婴,字仲。齐国大夫,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曾任宰相,是当时著名政治家。死后,谥号为“平”,故称他“晏平仲”。② 之:代词,代晏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①。子闻之,曰:“再②,斯可矣。”【今译】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听到这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注释】①季文子:鲁国的大夫。“文”是他死后的谥号。历仕鲁文公、鲁宣公,至鲁成公、鲁襄公时担任正卿。史称他“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金玉重器,忠于公室者也”。因他世故太深,过为谨慎,孔子才说了这番话。②再:再次,第二次。子曰:“宁武子①,邦有道,则知②;邦无道,则愚③。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今译】孔子说:“宁武子,当国家有道的时候,他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的时候,他就装傻。他的那种聪明,别人是可以赶得上的;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可就赶不上了。”【注释】①宁武子:卫庄公之子,“武”,是他死后的谥号。②知:同“智”。③愚:本义是愚笨。这里指装傻。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①,怨是用希②。”【今译】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过去的仇怨,〔人们对他〕怨恨因此就少了。”【注释】①伯夷、叔齐:是殷朝末年一个小国的国君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互相让位,都不肯做国君。后来,二人都逃到周文王所管辖的区域。周武王兴兵伐纣时,46 他们曾拦车马进行劝阻。周灭殷后,传说他们二人对改朝换代不满而耻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采薇(一种野菜)为食,终于饿死。②是用:因此。 希:同“稀”,少。严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严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今译】严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和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严渊说:“我愿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使年老的人们得到安康舒适,使朋友们互相得到信任,使年轻的孩子们得到关怀养护。”[注释]盍:何不。伐:夸耀。施:表白。子曰:“已矣乎①!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②。”【今译】孔子说:“罢了啊!我还没见过看到自身的错误而能发自内心自我责备的人。”【注释】① 已:罢了,算了。下面的“矣”“乎”,都是表示绝望的感叹助词。② 讼(sòng宋):责备,争辩是非。雍也篇第六(共三十章,主要讲孔子与弟子们的言行。)……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①,不贰过②。【注释】①迁怒:指自己不如意时,对别人发火生气;“迁”,转移。②贰:二,再一次,重复。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今译】孔子说:“品德好呀,颜回啊!一竹筒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狭小的巷子里,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品德好呀,颜回啊!”【注释】①箪(dān丹):古时盛饭食用的一种圆形竹器。子曰:“孟之反不伐①。奔而殿②,将入门,策其马③,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46 【今译】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败退时,他留在最后面,将要进城门时,他鞭打了一下自己的马,说:‘不是我勇敢要殿后,是马〔跑不快〕不往前进啊。’”【注释】①孟之反:鲁国的大夫。 伐:夸耀功劳。②奔:败走。 殿:殿后,即行军走在最后。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进攻鲁国,季氏宰冉求所率领的右翼军队战败。撤退时,众军争先奔走,而孟之反却在最后作掩护。故孔子称赞孟之反。③策:鞭打。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今译】孔子说:“〔内在的〕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未免粗野;〔外在的〕文采胜过〔内在的〕质朴,就未免浮夸虚伪。只有把文采与质朴配合恰当,然后才能成为君子。”【注释】①质:质地,质朴、朴实的内容,内在的思想感情。孔子认为,仁义是质。 文:文采,华丽的装饰,外在的礼仪。孔子认为,礼乐是文。②史:本义是宗庙里掌礼仪的祝官,官府里掌文书的史官。这里指像“史”那样,言词华丽,虚浮铺陈。③彬彬:文质兼备相称;文与质互相融和,配合恰当。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②。”【今译】孔子说:“一个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不过是由于侥幸而避免了祸患。”【注释】①直:正直,无私曲。②罔(wǎng往):指不正直的人。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今译】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①;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今译】孔子说:“对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讲高深的知识学问;对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讲。”【注释】① 语:告,讲,说。……敬鬼神而远之……仁者先难而后获……46 子曰:“知者乐水①,仁者乐山②。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今译】孔子说:“聪明智慧的人爱水,有仁德的人爱山。聪明智慧的人活跃,有仁德的人沉静。聪明智慧的人常乐,有仁德的人长寿。”【注释】① 知者乐水:水流动而不板滞,随岸赋形,与智者相似,故曰。② 仁者乐山:山形巍然,屹立而不动摇,与仁者相似,故曰。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①。”【今译】孔子说:“把齐国改变一下,便达到像鲁国这样;把鲁国改变一下,就能达到先王之道了。”【注释】① “齐一变”句:“变”,进行政治改革,推行教化。当时,齐强鲁弱,但是齐国施行霸道,急功近利,孔子认为齐离王道甚远。而鲁国重礼教、崇信义。孔子曾说:“周礼尽在鲁矣。”……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今译】为仁人,自己想要立身,就要帮助别人立身;自己想要通达,也要帮助别人通达。凡事都能从切近的生活中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啊。”述而篇第七(共三十八章,主要讲孔子谦己诲人之辞及容貌行事之实。)子曰:“默而识之①,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③,何有于我哉④?”【今译】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注释】①识(zhì志):牢记,记住。②厌:通“餍”。本义是饱食。引申为满足,厌烦。③ 诲(huì会):教诲,教导,诱导。④ “何有”句:即“于我何有哉”。这是孔子严格要求自己的谦虚之词,意思说:以上那几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①,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今译】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46 不能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注释】①徙(xǐ喜):本义是迁移。这里指实践义,走向义。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①。”【今译】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以六艺为活动范围。”【注释】①游:这里有玩习,熟悉的意思。 艺:六艺。指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写字),数(算术)。子曰:“不愤不启①,不悱不发②,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③,则不复也。”【今译】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由此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注释】①愤:思考问题有疑难之处,苦思冥想,领会不了的样子。② 悱(fěi匪):想说而不能明确地表达。隅(yú鱼):角落,角。这里比喻从已知的一点。反: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①,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②,则谁与③?”子曰:“暴虎冯河④,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今译】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子路〔在一旁插言〕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去作战〕,那么,您要和谁在一起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没有船要趟水过大河,〔这样做〕死了都不知后悔的人,我不和他在一起。〔我要共事的人〕必须是遇事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善于筹划谋略而能争取成功的人。”【注释】①舍:不用,舍弃。②行:指挥,统帅。 三军:当时一个大国的所有军队。每军一万二千五百人。③与:在一起,共事。④ 暴虎冯河:“暴”,徒手搏击。“冯(píng平)”,涉水。子之所慎:齐①,战,疾。【今译】孔子小心谨慎对待的事情是:〔祭祀之前的〕斋戒,战争,疾病。【注释】①齐:同“斋”。要求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房,沐浴净身,等等,以达到身心的全面整洁。46 子在齐,闻《韶》①,三月不知肉味②,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今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演奏〕《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什么滋味,说:“真料想不到〔虞舜时创作的〕音乐竟然达到这么迷人的地步。”【注释】① 韶:传说是虞舜时创作的乐曲。② 三月:比喻很长时间,不是实指。……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今译】求仁德而得到了仁德,还有什么怨恨呢?子曰:“饭疏食①,饮水,曲肱而枕之②,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起胳膊垫着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那些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注释】①饭:作动词用,吃。疏食:指粗粮,粗糙的饭食。②肱(gōng工):由肩到胳膊肘这一部位,一般也泛指胳膊。叶公问孔子于子路①,子路不对②。子曰:“女奚不曰③: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④。”【今译】叶公向子路问到孔子,子路没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时,竟忘记吃饭;快乐时,便忘记忧愁;简直连衰老就会到来也不知道,如此而已。”【注释】①叶(shè社)公:楚国的大夫。②不对:不回答。③女:同“汝”,你。 奚:何,为什么。④云尔:如此而已,罢了。子不语怪、力、乱、神。【今译】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一类的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今译】孔子说:“〔如果〕三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长处,而跟从〔学习〕;看到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46 【今译】有的人〕本来没有〔什么知识、本领〕,却假装有;本来空虚,却假装充实;本来穷困,却假装富裕。〔这样的人〕是难以有恒心〔保持良好品德节操〕的。”互乡难与言①。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②,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③。”【今译】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交谈。〔但〕互乡的一个儿童却受到孔子的接见,弟子们都疑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赞许他向前进,而不是赞成他往后退的。〔做事〕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使自己清洁以求进步,我是赞许他的清洁,而不管他以往的行为。”【注释】①互乡:地名。《太平寰宇记》所记徐州沛县合乡的故城。②与:赞许,赞成,肯定。下同。③保:守。引申为追究,纠缠。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今译】孔子说:“仁,〔距离我〕远吗?〔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着心念〕到了。”子曰:“奢则不孙①,俭则固②。与其不孙也,宁固。”【今译】孔子说:“奢侈了就会不逊,节俭了就〔显得〕鄙陋。与其不逊,宁可鄙陋。”【注释】①孙:同“逊”。恭顺,谦让。②固:固陋,寒酸。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今译】孔子说:“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今译】孔子温厚而又严肃,有威严而不凶猛,恭谨而又安详。泰伯篇第八(共二十一章,主要讲孔子、曾子的言论,及对古人的评赞。)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①。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③,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④,斯远鄙倍矣⑤。笾豆之事⑥,则有司存⑦。”【今译】曾子病危,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说:“鸟将要死的时46 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应当重视的道德有三方面:使容貌谦和严肃,就可以避免粗暴急躁,放肆怠慢;使脸色正派庄重,就接近于诚实守信;说话注意言词[得体]和口气[声调合宜],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的官吏去办。”【注释】①孟敬子:鲁国大夫。 问:看望。②也:句中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以起下文,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③动容貌:即“动容貌以礼”。④出辞气:即“出辞气以礼”。“辞气”,指所用的词句和语气。⑤ 鄙倍:“鄙”,粗野。“倍”,同“背”。指背理,不合理,错误。⑥ 笾豆之事:“笾(biān边)”,古代一种竹制的礼器。“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盛肉的器皿。笾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礼中的用具。笾豆之事,就是指祭祀或礼仪方面的事务。⑦ 有司:古代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存:有,存在。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①。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②。”【今译】曾子说:“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却向知识少的人询问;有[本事]却好像没有,[知识学问]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冒犯也不去计较。从前我的朋友曾?这样做过。”【注释】① 校(jiào叫):计较。② 吾友:我的朋友。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①,可以寄百里之命②,临大节而不可夺也③。君子人与④?君子人也!”【今译】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孤儿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命运委托给他,面临重大考验有气节而不动摇屈服。这是君子一类的人吗?是君子一类的人啊!”【注释】①六尺之孤:孩子死去父亲,叫“孤”。六尺之孤,指尚未成年而登基接位的年幼君主。古代的“尺”短,一尺合现代市尺六寸九分。②寄百里之命:“寄”,寄托,委托。“百里”,指方圆百里的一个诸侯国。“命”,指国家的政权与命运。③不可夺:指其志不可夺,不能使他动摇屈服。④与:同“欤”。语气词。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②,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今译】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心胸开阔、意志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看作是自己的任务,不也是很重大吗?[要终生为之奋斗]到死才停止,不也是很遥远吗?”46 【注释】① 弘毅:“弘”,广大,开阔。“毅”:果敢,刚毅。”②“仁以”句:“以仁为己任”的倒装句。子曰:“兴于《诗》①,立于礼②,成于乐③。”【今译】孔子说:“用《诗?》激励志气,用礼作为行为规范的立足点,用乐完成人格修养社会之治。”【注释】①兴:兴起,激励;受到《诗经》的感染。②立:立足于。③成:完成,达到。子曰:“好勇疾贫①,乱也。人而不仁②,疾之已甚③,乱也。”【今译】孔子说:“爱勇敢而恨贫穷,会闯乱子。对不仁的人,恨得太厉害,也会激出祸乱。”【注释】① 疾:厌恶,憎恨。② 人而不仁:不仁的人。③ 已甚:太过分,很厉害。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①,其馀不足观也已。”【今译】孔子说:“[一个人]假如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只要骄傲自大而且吝啬小气,馀下的也就不值得一看了。”【注释】①吝(lìn赁):吝啬,小气。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②。天下有道则见③,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今译】孔子说:“坚定信念,努力学习,誓死保全并爱好〔治国作人之〕道,有危险的国家,不要进入;有祸乱的国家,不要在那儿居住。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起来。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注释】①道:这里指治国作人的原则与方法。②危邦,乱邦:“臣弑君,子弑父,乱也;危者,将乱之兆(征兆,预兆)也。”③见:同“现”。表现,出来。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今译】孔子说:“学习就像追赶[什么]而追不上那样,[追上了]还恐怕再失去它。”子罕篇第九(共三十章,主要讲孔子提倡礼制,鼓励人们好学不倦;以及记述46 孔子不肯说什么,不肯做什么。)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今译】孔子杜绝了四种缺点:不凭空猜测意料,不绝对肯定,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今译】我少年时贫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①,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②。”【今译】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位乡下人问我[一些问题],我脑子里像是空空的;可是我询问了[那些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就完全有了[答案]。”【注释】①鄙夫:乡村的人。“鄙”,周制,以五百家为“鄙”。后也称小邑、边邑为“鄙”。②叩:询问。 两端:两头。指事情(问题)的正反、始终、本末等两个方面。 竭:完全,穷尽。颜渊喟然叹曰①:“仰之弥高②,钻之弥坚③;瞻之在前④,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⑤,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⑥,虽欲从之,末由也已⑦。”【今译】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道德品格和学识,]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动,使我想停止前进也不可能,直到竭尽了我的才力[也不能停止学习]。总好像有一个非常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虽然很想要攀登上去,却没有途径。”【注释】①喟(kuì溃):叹气,叹息。②弥:更加,越发。③钻:深入钻研。 坚:本意是坚硬,坚固。这里引申为艰深。④ 瞻(zhān沾):看,视。⑤循循然:一步一步有次序地。 诱:引导,诱导。⑥ 卓尔:高大直立的样子。⑦末由:没有办法去达到。“末”,没有,无。“由”,途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①,不舍昼夜②。”【今译】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地流去。”【注释】①逝者:指逝去的岁月、时光。 斯:这。这里指河水。 夫(fú扶):语气助词。②舍:止,停留。46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①,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②,进,吾往也③。”【今译】孔子说:“比如用土来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便能堆成,可是停止了,那是我自己停止的。比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虽然才倒下一筐土,可是前进[继续堆土],那是我自己坚持往前的。”【注释】①篑(kuì溃):装土用的竹筐子。②覆:底朝上倾倒。③往:犹言前进。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今译】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服的,怎么知道将来的人们不如现在的人们呢?但如果到了四十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也就不值得敬服了。”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①。”【今译】孔子说:“三军可以丧失它的主帅,一个人却不可以丧失他的志向。”【注释】① 匹夫:普通男子。子曰:“衣敝缊袍①,与衣狐貉者立②,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今译】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绵袍子,同穿着狐貉皮袍子的人在一起站着,而不觉得自己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注释】①“衣”,做动词用,穿。“敝”,破,坏。“缊(yùn运)”:乱麻、旧绵絮。②“貉(hé盒)”,似狸,毛皮珍贵。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①。”【今译】孔子说:“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注释】① 凋(diāo刁):凋零,萎谢。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①;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②。”【今译】孔子说:“能够一起学习的人,未必能一起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坚定不移地守‘道’;能够坚守‘道’46 的人,未必能灵活运用,随机应变。【注释】①适:往。这里含有达到、学到的意思。 道:指真理。②权:本义是秤锤。引申为权衡,随宜而变。乡党篇第十(共二十七章,主要讲孔子平素的举止言谈,衣食住行,生活习惯。)食不语,寝不言。【今译】吃饭时不交谈,睡觉时不说话。厩焚①。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今译】马棚失火焚毁了。孔子从朝廷回来,问:“伤人了吗?”却不问马。【注释】① 厩(jiù旧):马棚。朋友死,无所归①,曰:“于我殡。”【今译】朋友死了,没有人来料理后事。[孔子]说:“由我来负责安葬。”【注释】①归:归宿。这里指后事的安排。先进篇第十一(共二十六章主要讲孔子对弟子贤否的评论。)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①。”【今译】孔子说:“颜回啊,不是能帮助我的人,〔他〕对我所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注释】①说:同“悦”。季路问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今译】子路问怎样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把人事奉好,哪能谈事奉鬼呢?”〔子路又〕说:“我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说:“还不知道人生的道理,怎能知道死呢?”【注释】①季路:即子路。46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今译】这个人不说则已,一说就说得正确。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①?”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②?”子曰:“过犹不及③。”【今译】子贡问:“颛孙师和卜商谁好一些?”孔子说:“师过分,商不够。”〔子贡〕说:“那么是师〔比较)好一些吗?”孔子说:“做过分了和做得不够,是同样的。”【注释】①师:即子张。 商:即子夏。孰:谁。② 愈:胜过,更好些,强一些。③ 犹:似,如,如同。子路问:“闻斯行诸①?”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②,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③,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④,故退之。”【今译】子路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何能〔不请示父兄〕马上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问孔子〕说:“仲由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却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这使我迷惑,所以大胆地问问〔为何回答不同〕。”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前进一步;仲由一个人能顶两个人,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注释】①斯:代词。这里代指道理,义理,应该做的事。 诸:“之乎”二字合音。②求:即冉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③ 赤:即公西华。名赤,字子华,也称公西华。④兼人:指刚勇,敢作敢为,一个人能顶两个人。……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译】能够用正道事奉君主的,如果不能这样,就宁可辞职不干。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则曰③:‘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④:“千乘之国⑤,摄乎大国之间⑥,加之以师旅⑦,因之以饥馑⑧,由也为之,比及三年⑨,可使有勇,且知方⑩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46 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今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奉孔子闲坐着。孔子说:“因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而拘束。〔你们〕平时常说:‘人家不了解我啊!’假如有人了解你们〔要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样做呢?”子路轻率直爽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受别国军队的侵犯,又遇上凶年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勇敢,而且知道遵守礼义。”孔子微笑了一下。〔孔子又问:〕“冉求,你如何呢?”〔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那要等待君子去实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如何呢?”〔公西赤〕回答说:“不敢说我能够做到些什么,而是很愿意学习啊。在宗庙祭祀的事务上,或者与别的国家的盟会中,我穿上礼服,戴上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如何呢?”〔曾点正在〕弹瑟,声音稀疏,铿的一声停了,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的志向〕不同于他们三位的陈述。”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妨碍呢?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啊!”〔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夹服已经穿定了,和成年人五六人,少年六七人,去沂河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孔子长叹了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三人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说:“这三位说的话如何呢?”孔子说:“也就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夫子为何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笑他。”〔曾晳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邦国之事吗?”〔孔子说:〕“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晳又问:〕“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邦国之事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同别国的盟会,那不是诸侯国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一个小相,谁还46 能做大相呢?”【注释】①曾晳(xī西):曾点,字子晳。孔子的弟子。②毋吾以:“毋”,不,不要。“以”,同“已”。停止。③ 居:平时,平素。④ 率尔:轻率地,急忙地。⑤ 千乘之国:“乘(shèng胜)”,兵车。古代常以兵车数作为国家大小的标志。古代是按土地多少出兵车的,出一千辆兵车就是拥有纵横一百里面积的诸侯国。⑥ 摄:夹在其中,受局促,受逼迫。⑦ 师旅:古代军队组织,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100人),五卒为旅(500人),五旅为师(2500人),五师为军。⑧饥馑(jǐn紧):灾荒,凶年。《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⑨比及:等到,到了。⑩知方:指懂得道义,遵守礼义。 哂(shěn审):微笑,讥笑。俟(sì四):等待。赤:即公西华。会同:诸侯会盟。两诸侯相见,叫“会”;许多诸侯一起相见,叫“同”。端章甫:“端”,周代的一种礼服。“章甫”,一种礼帽。这里泛指穿着礼服。相:在祭祀、会同时,行赞礼的人员。也叫傧相。有不同的职位等级,故文中有“小相”“大相”之说。希:通“稀”。稀疏(节奏速度放慢)。铿(kēng坑)尔:铿的一声。作:站起身来。三子:三位同学。撰:陈述。伤:妨害,妨碍。莫:同“暮”。春服:指春天穿的夹衣(里表两层)。 既:已经。成:定,穿得住了。 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束发加冠,表示已经成年。 沂(yí移):水名。传说当时该处有温泉。 风:作动词用,吹风,乘凉。 舞雩:“雩(yú鱼)”,古代求雨的祭坛。因人们乞雨必舞,故称“舞雩”。这里指鲁国祭天求雨的台子。唯:语首助词,无实际意义。颜渊篇第十二(共二十四章,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为仁、为政、处世。)……克己复礼为仁……【今译】克制自己,使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仲弓问仁①。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今译】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己不愿意46 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注释】①仲弓:冉雍,字仲弓。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今译】司马牛问〔怎样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畏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畏惧,就称为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反省检查,问心无愧,那还忧愁什么畏惧什么?”【注释】① 疚(jiù旧):对于自己的错误感到内心惭愧,痛苦不安。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今译】司马牛忧愁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命中注定,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要〕认真谨慎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有礼貌,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呀。君子何必忧虑没有兄弟呢?”【注释】①“亡”,同“无”。关于司马牛没有兄弟的感叹,传统的说法是:司马牛之兄桓魋,在宋国作乱,失败后逃奔。司马牛虽始终未参与其兄的作乱,但也被迫逃亡到鲁国。因此,司马牛有这样的忧叹(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曞②,不行焉③,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曞,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④。”【今译】子张问〔怎样是〕“明”。孔子说:“像水浸润般的谗言,像皮肤受痛般的诬告,对你行不通,就可以说是看得明白了。像水浸润般的谗言,像皮肤受痛般的诬告,对你行不通,就可以说是看得远了。”【注释】①浸润之谮:“浸(jìn进)润”,水(液体)一点一滴逐渐湿润渗透进去。“谮(zèn怎去声)”,谗言。②肤受之曞:与谮义近,变其文耳。远及明均指看,而“远”比“明”要更进一步。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①,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46 立。”【今译】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有充足的粮食,有充足的军备,人民信任政府啊。”子贡说:“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哪一项先去掉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不得已一定要再去掉一项,在〔剩下的〕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但如果人民对政府不信任,〔国家政权〕是立不住的。”【注释】①兵:兵器,武器。这里指军备。棘子成曰①:“君子质而已矣②,何以文为③?”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④。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⑤。”【今译】棘子成说:“君子只要质朴就行了,为何还要那些文采?”子贡说:“可惜呀,夫子您竟这样评说君子。舌头一动,话说出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回啊。文如同质,质如同文〔,两者同样重要〕。去掉毛的虎豹皮,与去掉毛的犬羊皮就很相似了。”【注释】①棘子成:卫国的大夫。②质:质朴,内在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纯朴。③文:花纹,文采。引申为文辞、礼仪等方面的修养。④ 驷不及舌:“驷(sì四)”,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出来的话。话一说出口,是追不回来的。⑤ 鞟(kuò阔):同“鞹”。去掉了毛的兽皮。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今译】孔子说:“〔要论〕审理案件,我如同别人一样,〔但我所不同的是〕必须使诉讼案件不发生啊!”【注释】①听讼:处理诉讼。“听”,判断,审理。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今译】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帮别人做成坏事。小人与此相反。”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今译】季康子向孔子问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您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46 【今译】君子的品德就像是风,小人的品德就像是草,草上有风,草必然〔随风〕倒下。”……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今译】首先努力去做该做的事,不计较后来得到的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么?改掉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错误,不就是消除邪念么?忍不住一时的气愤,而忘掉自身安危,甚至连累自己的父母亲的人,不就是迷惑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樊迟未达②。子曰:“举直错诸枉③,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④,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⑤,不仁者远矣⑥。汤有天下⑦,选于众,举伊尹⑧,不仁者远矣。”【今译】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道识别人。”樊迟还不能透彻理解。孔子说:“推举选拔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樊迟〔从孔子那儿〕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选拔推举正直的人,安排的位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邪恶的人转化为正直。’这话是什么意思呀?”子夏说:“这是〔意义〕丰富而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推举了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远了。”【注释】① 知:通“智”。② 未达:还没明白。“仁”是“爱人”,不分亲疏远近都要爱;而“智”又要求知道了解人,善于识别人,区别对待人;那么,“仁”与“智”是否矛盾?③错诸枉:置于邪恶的人之上。④乡:通“向”,从前,刚才。⑤皋陶(gāoyáo高摇):传说舜时大臣,掌管刑法。⑥远:疏远,远离。⑦汤:商朝开国君主,⑧伊尹:名挚,曾辅助汤灭夏兴商。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今译】曾子说:“君子以讲习诗书礼乐文章学问来聚会结交朋友,依靠朋友互相帮助来培养仁德。”46 子路篇第十三(共三十章,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怎样做人,怎样为政。)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⑤。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⑦。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⑧。”【今译】子路〔对孔子〕说:“〔假如〕卫国国君等待您去治理国家,您将要先做什么事呢?”孔子说:“必须先正名分吧。”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太迂了,为什么要正名分呢?”孔子说:“真粗野鲁莽啊,仲由!君子对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大概总得抱着存疑的态度吧。〔如果〕名分不正,言语就不顺;言语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制度就不能兴建起来;礼乐制度兴建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不会恰当;刑罚执行不恰当,人民就手足失措。所以,君子确定名分必须可以说得清楚有理,说了也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对自己所说的话,只是不草率马虎罢了。”【注释】①卫君:卫出公蒯辄。他与父亲争位,引起国内混乱。所以孔子主张,要治理卫国,必先“正名”,以明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②奚:何,什么。③正名:纠正礼制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正确地确定某个人的名分。“正”,纠正,改正。“名”,名分,礼制上的人的名义、身份、地位、等级等。④迂(yū淤):迂腐;拘泥守旧,不切实际。⑤阙如:存疑,不下判断;⑥中(zhòng众):恰当。⑦错:同“措”。放置,安排。⑧苟(gǒu狗):苟且,随便。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①;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②,虽多,亦奚以为③?”【今译】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派他从政做官,却不会处理政务;派他当外交使节,却不能独立地办理处事交涉,读得虽然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注释】①达:通达,会处理、运用。②专对:即根据外交的具体情况,随机应变。外交使臣不可能时时事事都向本国朝廷请求指示,所以必须有“专对”的能力。又,当时在外交上往往以背诵《诗经》章句来委婉地进行提问和回答,故“诵诗三百”是外交人才的必备条件。③以:用。 为:句末语助词,表示感慨或疑问。4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今译孔子说:“本身品行端正,就是不发命令,人民也会照着去做;本身品行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人民也不会听从。”子适卫①,冉有仆②。子曰:“庶矣哉③!”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④?”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⑤。”【今译】孔子到卫国去,冉有驾车。孔子说:“〔这儿〕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已经多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已?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孔子〕说:“教育他们。”【注释】①适:往,到,去。②仆:驾车。③ 庶(shù树):众多。④何加:即“加何”。增加什么。⑤教:教育,教化。子曰:“苟有用我者①,期月而已可也②,三年有成。”【今译】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周年就可以〔初具规模,有可观之处〕,三年〔功业〕会大有成效。”【注释】①苟:如果,假如。②期月:周十二个月,即一周年。“期(jī基)”,周。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①!”【今译】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去刑杀了。’真对啊,这话!”叶公问政①。子曰:“近者说,远者来。”【今译】叶公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使近处的人民感到喜悦,远处的人民来投奔归附。”【注释】①叶公:姓沈,名诸梁,楚国大夫。子夏为莒父宰①,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今译】子夏到莒父当地方长官,问怎样为政。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注释】①莒父(jǔfǔ举甫):鲁国城邑名,在今山东省莒县境内。46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其父攘羊而子证之②。”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③,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今译】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孔子说:“我们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所讲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的品德就在其中了。”【注释】①直躬者:犹言正直、坦率的人。躬,身。②攘(rǎng嚷):偷,窃。 证:检举,告发。③ 父为子隐:“隐”,隐瞒,隐讳。……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今译】人如果没有恒心,不可以当巫医。子曰:“君子和而不同①,小人同而不和。”【今译】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注释】①和,和谐,互相协调。指不同性质的各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君子尚义,无乖戾之心,能和谐共处,但不盲从附和,能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同”,相同,同一。小人尚利,在利益一致时,同流合污;然一旦利益发生冲突,则不能和谐相处,更不能用道义来协调人情世故。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①,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②,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今译】子贡问:“全乡都喜欢的人,如何呢?”孔子说:“未必可以。”〔子贡又问:〕“全乡都憎恶的人,如何呢?”孔子说:“未必可以。不如是全乡中的好人都喜欢他,坏人都讨厌他。”【注释】①好(hào号):喜爱。②恶(Wù务):憎恨。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①。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今译】孔子说:“给君子做事容易,却难以讨他的喜欢。不以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喜欢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对人却能按才能的大小合理使用他。给小人做事很困难,却容易讨他喜欢。46 虽然不以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也会喜欢的。而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对人就求全责备。”【注释】①易事:易与共事,事奉他、给他做事容易。子曰:“君子泰而不骄①,小人骄而不泰。”【今译】孔子说:“君子安舒坦然而不骄傲放肆,小人骄傲放肆而不安舒坦然。”【注释】①泰,骄。朱熹说:“君子?理,故安舒而不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子曰:“刚,毅,木①,讷②,近仁。”【今译】孔子说:“刚强不屈,果敢坚毅,质朴老实,言语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注释】①木:质朴,朴实,憨厚老实。②讷:说话迟钝。子曰:“以不教民战①,是谓弃之。”【今译】孔子说:“用没有?过军事训练的人去作战打仗,这就叫做抛弃他们。”【注释】①不教民:即“不教之民”。宪问篇第十四(共四十四章,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论修身作人之道,兼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今译】孔子说:“作为‘士’,如果留恋家庭,就不足以成为‘士’了。”【注释】①“怀”,留恋,思念。“居”,家居,家庭。“怀与安,实败名”。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无道,危行言孙②。”【今译】孔子说:“国家有道,要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无道,行为仍可正直,但说话要随和顺从。”【注释】①危:正直。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敢行。②孙:同“逊”,恭顺,随和。46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今译】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子曰:“爱之,能勿劳乎①?忠焉,能勿诲乎?”【今译】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劝告教诲他吗?”【注释】①劳:使劳苦。朱熹《四书集注》说:“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国语·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今译】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今译】老先生是到适当的时候然后说,别人就不讨厌他的讲话;快乐了然后笑,别人就不讨厌他的笑;符合礼义然后取财,别人就不讨厌他的取。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今译】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要过问那方面的政事。”曾子说:“君子考虑事情,不超出他职位的范围。”子曰:“不逆诈①,不亿不信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今译】孔子说:“事前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不主观猜测别人不诚实,[但若遇上欺诈情伪的人]却也能及早地发现察觉,这样的人该是贤人吧!”【注释】①逆:预先,预测。②亿:同“臆”。主观推测,猜测。子曰:“骥不称其力①,称其德也②。”【今译】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善跑]的气力,称赞的是它的品质。”【注释】①骥(jì计):古代称善跑的千里马。②德:这里指千里46 马能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今译】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仇怨,如何呢?”孔子说:“[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以公平无私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今译】不埋怨天,不责备人,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今译】孔子说:“贤人避开社会而隐居;其次是[离开乱国]避到别的地方去;再其次是避开别人难看的脸色;再其次是避开难听的恶言。”……君子……修己以安人。……【今译】君子修养自己,使贵族、大夫们安乐。卫灵公篇第十五(共四十二章,主要记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所论的以仁德治国的道理。)卫灵公问陈于孔子①。孔子对曰:“俎豆之事②,则尝闻之矣③;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④。【今译】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怎样列阵。孔子回答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我没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注释】①陈:同“阵”。军队作战布列阵势。②俎豆之事:指礼节仪式方面的事。“俎(Zǔ祖)”,古代祭祀宴享,用以盛放牲肉的器具。“豆”,古代盛食物的器具。③尝:曾经。④遂行:就走了。在陈绝粮,从者病①,莫能兴②。子路愠见曰③:“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④,小人穷斯滥矣⑤。”【今译】[孔子与弟子们]在陈国某地断绝了粮食,随从的人饿坏了,不能起身行走。子路满脸恼怒,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46 困厄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困厄时尚能安守,小人困厄了就不约束自己而胡作非为了。”【注释】①病:苦,困。这里指饿极了。②兴:起来。这里指行走。③愠(yùn运):恼怒,怨恨。④固:安守,固守。⑤ 滥:像水一样漫溢、泛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今译]说话讲忠信,行为讲笃敬,即使到了蛮貊地区,也可以行通;说话不讲忠信,行为不讲笃敬,即使到了本乡本土,能行通吗?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①,亦不失言。”【今译】孔子说:“可以与他说话却不与他说,就会失掉友人错过人才;不可与他说话却与他说,就是浪费言语。聪明人既不失掉友人错过人才,也不浪费言语。”【注释】① 知:同“智”。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①,有杀身以成仁②。”【今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求得保住生命而损害仁,而应为做到仁献出生命。”【注释】①求生:贪生怕死。②成:完成,成就。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①,必先利其器②。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③,友其士之仁者。”【今译】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工匠要把活儿干得好,必须先把工具弄得精良合用。[要实行仁德,]住在一个国家,就要事奉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注释】① 善:用作动词。做好,干好,使其完善。② 利:用作动词。搞好,弄好,使其精良。③ 事:事奉,结交。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①。”【今译】孔子说:“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注释】① 远,近:指时间。一说,指地方。朱熹说:“人之所履者,容足之外,皆为无用之地,而不可废也。故虑不在千里之外,则患在几席之下矣。”4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①,则远怨矣②。”【今译】孔子说:“自己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注释】①“躬”,自身。“厚”,这里指厚责,重责。 “薄责”,轻责,少责备,行恕道待人要宽。②远:远离,避开。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今译]孔子说:“遇事不讲‘怎么办,,怎么办,’的人,对这种人我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今译】孔子说:“众人整天聚在一处,说的话从不涉及义理,还好卖弄一点小聪明,[对这种人]真难[教育]啊!”子曰:“君子求诸己①,小人求诸人。”【今译】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注释】① 求:要求。一说,求助。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今译】孔子说:“君子不仅根据言论推举选拔人才,也不因某人有缺点错误而废弃他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今译】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今译】孔子说:“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今译】孔子说:“人能够弘扬道,不是道能弘扬人。”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今译】孔子说:“有过错而不改,这才真叫做过错呢。”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①;学也,禄在其中矣②。君子忧道不忧贫。”46 【今译】孔子说:“君子谋求学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未必不挨饿;学习知识,则可以获得俸禄。君子担忧道[学不成或不能行],不担忧贫穷。”【注释】① 馁:饥饿。② 禄:做官的俸禄。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lì,,到、临)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今译]孔子说:“凭聪明得到职位,不用仁德去保持它,虽然得到了,但终于会丧失;凭聪明得到职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但不用庄严的态度去对待,老百姓也不会尊重;凭聪明得到职位,能用仁德去保持它,又能用庄严的态度去对待,但行动不合仪礼,也不算完善。”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①,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今译】孔子说:“对君子,不可让他只做小事情,而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对小人,不可让他接受重大任务,而可让他做些小事情。”【注释】①小知:“知”,主持,主管。小知,即任用做小事情,管小范围内的具体事务。一说,“知”,了解,识别。小知,即从小处、从任用做小事情上,去了解、识别。子曰:“当仁不让于师。”【今译】孔子说:“面对着合于仁德的事,即使对老师,也不必谦让。”子曰:“有教无类①。”【今译】孔子说:“对谁都进行教育,不分[贫富、智愚的]类别。”【注释】①无类:不分类。子曰:“道不同①,不相为谋。”【今译】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互相谋划商讨。”【注释】①道:道路,主张,所追求的目标。子曰:“辞达而已矣。”【今译】孔子说:“言辞足以表达意思就行了。”46 季氏篇第十六(共十四章,主要记孔子论君子怎样修身、如何以礼法治国。)……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译】能够施展自己的才力,就担任职务;实在做不到,就该辞职。我听说过,对于拥有国家的诸侯和拥有采邑的大夫,担心的不是贫穷,而是分配不均;担心的不是人少,而是社会不安定。因为财富分配均匀了,就无所谓贫穷;国内和睦团结了,就不显得人少势弱;社会安定了,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要是这样做了,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提倡仁义礼乐道德教化,以招徕他们。〔远方的人〕已经来了,就使他安心住下来。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①: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②,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③。”【今译】孔子说:“侍奉君子容易有三种过失:〔君子〕还未说到,〔你〕就先说了,叫做急躁;〔君子〕已经说到,〔你〕还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别人〕脸色而贸然说话,叫做瞎子。”【注释】① 愆(qiān千):过失。② 隐:隐瞒。③瞽(gǔ古):盲人。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①,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②。”【今译】孔子说:“君子有三件事要警惕戒备: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惕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警惕争强好斗;到了老年时,血气已?衰弱,要警惕贪得无厌。”【注释】①未定:未成熟,未固定。②得:贪求。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今译】孔子说:“生来就有知识,是上等;经过学习而有知识是次一等;遇到困难然后学习,是再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这样的百姓就是下等了。”46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①。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②。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今译】孔子说:“看见善的〔就努力追求〕,如同怕自己赶不上似的;看见邪恶,如同把手伸进开水〔要赶快避开〕。我见过这种人,我听过这种话。以隐居来求得保全自己的志向,以实行仁义来贯彻自己的主张。我听过这种话,没见过这种人。”【注释】①“汤”,开水,热水。②达:达到,全面贯彻。陈亢问于伯鱼曰①:“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②。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③。”【今译】陈亢问伯鱼:“您〔从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不同的教导吗?”〔伯鱼〕回答:“没有。有一天,〔我父亲〕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过庭院。〔父亲〕问:‘学过《诗经》吗?’〔我〕回答:‘没有。’〔父亲说:〕‘不学《诗经》,〔在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我回去就学《诗经》。又一天,〔父亲〕又一个人站在那里,我快步经过庭院。〔父亲〕问:‘学过礼吗?’〔我〕回答:‘没有。’〔父亲说:〕‘不学礼,〔在社会上做人做事〕不能立足。’我回去就学礼。〔我〕只听说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了一件事,得到三个收获:听到学《诗经》的意义,听到学礼的好处,又听到君子并不偏向自己的儿子。”【注释】① 陈亢:字子禽。 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②趋:小步快速而行,以示恭敬。③远:这里指对自己的儿子不偏爱。阳货篇第十七(共二十六章,主要记孔子教育弟子讲究仁德,阐发以礼乐治国的道理。)子曰:“性相近也①,习相远也②。”【今译】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环境影响的不同才相距甚远了。”【注释】①性:人的本性、理性。② 习相远:指由于社会影响,46 所受教育不同,习俗、习气的沾染有别,人的后天的行为习惯会有很大差异。……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今译】在上位的人学了道,就能惠爱百姓;一般老百姓学了道,就容易役使了。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①,可以观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迩之事父⑤,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今译】孔子说:“弟子们何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可以合群,可以抒发怨恨不平;近可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字。”【注释】①兴:本义是兴起,发动。这里指激发人的意志和感情。②观:本义是观察,观看。这是指提高人的观察能力。③ 群:使合群。诗离不开写人,多读诗就可以更深切地了解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相交,培养锻炼人的合群的本领。④怨:怨恨。用正当的宣泄,来表达心中怨恨不平的感情。⑤迩(ěr耳):近。子曰:“道听而涂说①,德之弃也。”【今译】孔子说:“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从道德来讲,是应当抛弃的。”【注释】①“道听”句:在道上听到的不可靠的传闻,途中又向别人传说。“涂”,同“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今译】孔子说:“难道可以和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他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得到之后,又担心失掉。假如担心失掉官位,就会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子曰:“恶紫之夺朱也①,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今译】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顶替红色,厌恶用郑国的音乐扰乱雅乐,厌恶以巧言善辩的嘴巴来倾覆国家的人。”【注释】①恶(wù务):厌恶,讨厌。夺,取代。“朱”,大红色。古代传统称为正色。紫与红色接近,然而不是正色而是杂色。但在春秋时期,史载鲁桓公和齐桓公都喜欢穿紫色衣服,可见那时46 紫色已取代了朱色的传统地位。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①,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今译】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弟子们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样运行不息,各种动植物照样发育生长。天何尝说话呢?”【注释】①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①,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②。”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③,恶不孙以为勇者④,恶讦以为直者⑤。”【今译】子贡问道:“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说:“有厌恶。厌恶专好称扬散播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上位的人,厌恶恃强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果决敢为而固执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端木赐呀,你也有所厌恶吗?”〔子贡说:〕“厌恶窃取抄袭〔别人的知识成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却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发攻击别人却自以为正直的人。”【注释】① “流”字衍。讪(shàn善):以言毁人称谤,在下谤上称讪。②窒(zhì志):阻塞,不通。引申顽固不化。③徼(jiāo交):抄袭,窃取。知:同“智”。④孙:同“逊”。⑤讦(jié杰):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的隐私。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①,近之则不孙②,远之则怨。”【今译】孔子说:“唯独女子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他,就无礼;疏远他,就怨恨。”【注释】①养:供养,共同相处。这里主要指的是对婢妾,对仆隶下人,故用“养”字。②不孙:不守规矩,放肆无礼。“孙”,同“逊”。微子篇第十八(共十一章,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①:“凤兮②!凤兮!何德之衰?往者46 不可谏③,来者犹可追④。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⑥,不得与之言。【今译】楚国有位狂人接舆,唱着歌?过孔子的车旁,歌里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为何道德这么衰微?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未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如今从政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接舆〕快步避开了,〔孔子〕没能同他说话。【注释】①接舆:“接”,迎。“舆”,车。面遇着孔子的车。这里因其事而呼其人为“接舆”。传说他见楚昭王政事无常,乃佯狂不仕,于是被人们看做是楚国的一个疯子。②凤:凤凰。古时传说,世有道则凤鸟见,无道则隐。这里比喻孔子。接舆认为孔子世无道而不能隐,故说“德衰”。③谏:规劝,使改正错误。④犹可追:尚可补救。⑤而:语助词,相当于“矣”。⑥辟:同“避”。……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今译】子路说:“不从政做官是不义的。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名分如何能废弃呢?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大的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要从政做官,就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子张篇第十九(共二十五章,主要记孔子的弟子们探讨求学求道的言论,以及对孔子的敬仰与赞颂。)……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今译】君子能尊敬贤人,又能容纳众人;能赞美好人,又能怜悯能力差的人。我如果是很贤明的,对于别人为何不能容纳呢?我如果不贤明,别人将会拒绝我,如何〔谈得上〕拒绝别人呢?”子夏曰:“虽小道①,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②,是以君子不为也。”【今译】子夏说:“虽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注释】①小道:指某一方面的具体技能,技艺,如古代所谓农,圃,医,卜,乐,百工之类。②泥(nì腻):拘泥,限制。46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今译】子夏说:“每天知道一些过去所不知的,每月不忘记已经掌握的,〔这样〕可以称为好学的人了。”【注释】①亡:同“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今译】子夏说:“广博地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今译】子夏说:“小人对过错必定掩饰。”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今译】子夏说:“君子〔的态度让你感到〕有三种变化:远看外表庄严可畏,接近他温和可亲,听他说的话严正精确。”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①;未信,则以为厉己也②。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今译】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役使他们;〔如果〕不信任,〔百姓〕就会以为是虐待自己。要先取得君主〕信任,而后去劝谏;〔如果〕不信任,〔君主〕就会以为是诽谤自己。”【注释】①劳:指役使,让百姓去服劳役。②厉:虐待。子夏曰:“大德不逾闲①,小德出入可也。”【今译】子夏说:“在德操大节上不要超过界限,在细微小节上有点出入是可以的。”【注释】①大德:大节,纲常伦理方面的节操。小德:小节,日常的生活作风。 逾:超越,越过。 闲:本义是阑,栅栏。引申为界限。子夏曰:“仕而优则学①,学而优则仕。”【今译】子夏说:“做官要做得好就应该学习;学习好了才可以做官。”【注释】①优:优秀,优良。一说,“优”,充足,富裕,指人有馀力。子贡曰:“纣之不善①,不如是之甚也②。是以君子恶居下流46 ③,天下之恶皆归焉④。”【今译】子贡说:“殷纣王的不善,不如传说的那样严重。因此,君子非常憎恶居于下流,〔一旦居于下流,〕天下的一切坏事〔坏名〕都会归到他的头上来。”【注释】① 纣:名辛,史称“帝辛”,“纣”是谥号(按照谥法,残忍不义称为“纣”)。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据史料看,纣有文武才能,对东方的开发,对文化的发展和中国的统一,都曾有过贡献。但他宠爱妲己,贪酒好色,刚愎自用,拒纳忠言。制定残酷的刑法,压制人民。又大兴土木,无休止地役使人民。②是:代词。指人们传说的那样。③恶(wù务):讨厌。 下流:地势卑下处,不利地位。④恶(è饿):罪恶。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①:过也,人皆见之;更也②,人皆仰之。”【今译】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如同日蚀月蚀:过错,人们都看得见;更改,人们都仰望着。”【注释】①食:同“蚀”。②更:变更,更改。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①:“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②,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③?”【今译】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的学问是从哪儿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未失传,还有人能记得。贤能的人了解记住大的方面,不贤的人了解记住小的方面,无处不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呢?又何尝有固定的老师呢?”【注释】①公孙朝:卫国大夫。②坠于地:掉到地下,被人们轻视而遗弃。③常师:固定的老师。……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今译】子贡说:“用房舍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够到肩膀那么高,人们都能窥见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门,无法进去,看不到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能找到门进去的人或许还很少呢。……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46 量也。【今译】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的贤人,如丘陵,还可以越过去;仲尼,如日月,是无法越过的。有人虽然想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有什么损伤呢?只是看出这种人不自量力啊。”陈子禽谓子贡曰①:“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②,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③,绥之斯来④,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今译】陈子禽对子贡说:“您对仲尼有意表现恭敬吧,他难道比您更贤能吗?”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可以表现出明智,一句话也可以表现出不明智,说话不可不谨慎呀。我们老师是不可及的,好像天是不能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我们老师如能获得治理国家的权位,就像〔我们〕所说的:要百姓立足于社会,〔百姓〕就会立足于社会;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要安抚百姓,〔百姓〕就会来归附;要发动百姓,百姓〕就会团结?力。老师活着很光荣,死了会使人悲哀。〔我〕怎么能赶上老师呢?”【注释】①陈子禽:陈亢,字子禽。②知:同“智”。③道:同“导”。引导。④绥(suí随):安抚。尧曰篇第二十(共三章,主要记古代贤王尧、舜、禹、汤的言论以及孔子对为政的论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今译】君子衣冠端正整齐,目光神色都郑重严肃,使人望而敬畏,这不就是庄重威严而不凶猛吗?狂者入世,狷者出世,皆中行者的补充衬托。4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