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段(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论语》选段(二)

ID:867897

大小:53.5 KB

页数:8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十六講《論語》選段(二)13-17【教學要點】串講《論語》13-17片段1、掌握重點常用字、詞;2、注意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等用字現象;3、掌握古代漢語判斷句的格式;敍述句(即動詞謂語句)的一些主要用法,包括賓語前置句、被動句等。發送于丹《論語心得》影像資料以供延伸學習。【課時安排】2課時13衛靈公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1],有殺身以成仁。”[1]害,損害。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1]。”[1]遠慮,長遠的打算。近憂,迫身的憂患。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1],不以人廢言[2]。”[1]大意是:君子不因為這個人言論好就薦舉他。言,言論。舉,薦舉,推舉。[2]大意是:不因為這個人不好就廢棄他的好言論。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1]?”子曰:“其恕乎[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3]。”[1]一言,這裏指一個字。[2]其,句首語氣詞,有“大概”的意思。[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八個字說明什麼是“恕”。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1]。”[1]過,錯誤。第一個“過”用如動詞,第二個“過”為名詞。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子曰:“當仁[1],不讓於師。”[1]碰到要發揮仁的精神的時候。當,動詞。當仁,按字面解釋是“在仁的面前”。14季氏季氏將伐顓臾[2]。冉有季路見於孔子[3],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4]。”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5]?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8],何以伐為[9]?”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11]:‘陳力就列[12],不能者止。’危而不持[13],顛而不扶[14],則將焉用彼相矣[15]?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16],龜玉毀於櫝中[17],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18],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19]。丘也聞有國有家者[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21]。蓋均無貧[22],和無寡[23],安無傾[24]。夫如是[25],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26]。既來之,則安之[27]。今由與求也,相夫子[28],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29],而謀動干戈於邦內[30],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31]。”[1]季氏,季孫氏,魯國最有權勢的貴族,這裏指季康子,名肥。[2]顓臾(zhuānyú),小國,是魯國的屬國,故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北。[3]冉有和季路當時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見(xiàn),謁見。[4]事,指軍事。[5]恐怕要責備你吧?無乃,這裏有“恐怕要”的意思。是,代詞,復指賓語“爾”。過,責備。[6]先王,指周之先王。東蒙主,主祭東蒙山神的人。東蒙,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縣南四十里,西南接費縣界。主,主祭人。[7]指在魯國疆土里邊。[8]是,代詞,指顓臾。社稷,代表“國家”,這裏指魯國。[9]為,語氣詞。[10]夫子,指季康子。[11]周任,古代的良史。[12]陳,陳列,擺出來。陳力,這裏有“量力”的意思。列,位次,職位。[13]危,不穩,這裏指站不穩。持,把著。[14]顛,倒,跌。扶,攙著。[15]相(xiàng),扶著瞎子走路的人。[16]兕(sì),獨角犀。柙(xiá),關猛獸的籠子。[17]龜玉都是寶物。龜,龜版,用來占卜。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來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櫝(dú),匣子。[18]固,指城郭堅固。近,靠近。費(bì),季氏的私邑,即今山東費(fèi)縣。[19]君子厭惡那種態度:想這樣,卻撇開不談,而一定要為它作些別的說辭。疾,痛恨。夫,代詞,那種。舍,捨棄,撇開。後來寫作“舍”。[20]“國”是諸侯統治的政治區域。“家”是卿大夫統治的政治區域。[21]這兩句話應該是:“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這樣上下文才講得通。《春秋繁露·制度篇》和《魏書·張普惠傳》引《論語》均作“不患貧而患不均”。寡,指人口少。[22]大意是:財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沒有貧困。[23]大意是:上下和睦,人民都願歸附,就沒有人口少的現象。[24]大意是:國家安定,就沒有傾覆的危險。[25]夫,句首語氣詞。[26]文,文教,指禮樂。來,使……來[歸附]。[27]安,用如動詞,使……安定。[28]相(xiàng),輔佐。[29]分崩離析,等於說四分五裂。[30]幹,盾牌。戈,古代用來刺殺的一種長柄兵器。干戈,指軍事。[31]蕭牆,國君宮門內當門的小牆,又叫做屏。全句是說季氏見疑於哀公,將有內變(依方觀旭說,見《論語正義》)。一、常用字詞事:《說文·史部》:“事,職也。從史,之省聲。”按史,之省聲。”按,史,從又持中(中,筆形)。史、吏、事原本一字。《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事】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周礼·天官·宫正》:“邦之事,蹕。”郑玄注:“事,祭事也。”《仪礼·聘礼》:“久無事則聘焉。”郑玄注:“事謂盟會之事。”邦:《說文·邑部》:“國也。從邑豐聲。”爾:《說文·㸚部》:“麗爾,猶靡麗也。從冂從㸚。其孔㸚。尒聲。此與爽同意。”案:㸚,《集韻》:“…為窗牖離(㸚)婁,通明之義。”又《說文·八部》有尒(爾),訓爲“詞之必然也。”爾汝字、云爾之爾,皆當用尒,後假爾爲之,爾行而尒廢。顛:《說文·頁部》:“頂也。”引申爲倒。相:《說文·目部》:“省視也。從目木。易曰:‘地可觀者,莫可觀於木。’”《左傳·隱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毀:《說文·土部》:“缺也。從土毇省聲。”毀壞爲其本義。固:《說文·囗部》:“四塞也。從囗古聲。”城郭堅固,地形險要。取:《說文·又部》:“捕取也。從又從耳。《周禮》‘獲者取左耳。’《司馬法》曰:‘載獻聝。’聝者耳也。”引申爲凡拿取、奪取。疾:《說文·疒部》:“病也。從疒,矢聲。”【文德】指礼乐教化。与“武功”相对。《易·小畜》:“君子以懿文德。”來:《說文·來部》:“周所受瑞麥來麰,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案:許慎行來之義略嫌牽強。蓋來本麥名,借爲行來之來;麥下之夕象麥根(依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說),來、麥,一字。來借用爲動詞後,又造麥字。離,本鳥名。《說文·隹部》:“黃倉庚也。鳴則蠶生。從隹離聲。借爲離去之離。”【蕭牆】蕭,通“肅”。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 二、語法1.前置賓語: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爲?2.判斷句:是社稷之臣也。3.為子孫憂:雙賓句。為子孫憂4.複雜賓語: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5.小句作賓語:①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②吾恐季氏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蕭牆】蕭,通“肅”。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论语·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内也。”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6.使動用法: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7.“過”在文中的不同詞性及用法:無乃爾是過與?且爾言過矣。是誰之過與?三、文化知識1.姓與氏—季氏: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姜姬姚嬴姒等都加女旁,這暗示先民曾經經歷過母權社會。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例如舊說商人的祖先是子姓,後來分為殷、時、來、宋、空同等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了。《通鑒·外紀》說:“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可見姓和氏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氏是用來“明貴賤”的,姓是用來“別婚姻”的。魯國姬姓,魯隱公→魯桓公→魯莊公,魯莊公有三個弟弟:慶父(後裔為孟孫氏)、叔牙(後裔為叔孫氏)、季友(後裔為季孫氏)…魯桓公除了太子同,還有三個兒子:慶父、牙、友。太子同即位,是為魯莊公。慶父雖然年長於莊公,但是為表示君大於臣,於是自稱仲,史稱“共仲”。而公子牙、公子友從莊公排行,是為叔牙、季友。共仲、叔牙、季友分別是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的始祖。…【三桓】春秋时鲁国大夫孟孙(仲孙)、叔孙、季孙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故称“三桓”。文公死后,三桓势力日强,分领三军,实际掌握了鲁国的政权。《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三桓亦患公之妄也,故君臣多間。”2.周代有附屬於諸侯的小國,稱附庸。《詩·魯頌·閟官》:“乃命魯公,俾侯於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孟子·萬章下》:“不能五十里不達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3.古立國必立社稷,社爲土神,稷爲穀神。祭此二神之處亦名社稷。《白虎通義·社稷》:“人非土不立,非穀不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地;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魯迅《阿Q正傳》中阿Q寄身之土穀祠,當是其鄉間遺迹。4.古祭祀等禮儀,占卜用龜甲,有專人掌管取龜、保管。《周禮·地官·司徒》有官名“龜人”。玉器應亦爲禮聘、祭祀必須之物。《周禮·地官·司徒》有官名“天府、典瑞”掌管玉器。四、古注1.季氏將有事於顓臾。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伏羲之後,風姓之國。本魯之附庸,當時臣屬魯,季氏貪其土地,欲滅而取之,再有季路爲季氏臣,來告孔子。”2.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冉求爲季氏宰,相其室,爲之聚斂,故孔子獨疑求,教之。”3.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爲東蒙主。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使主祭蒙山。”4.且在邦域之中矣。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魯七百里之封,爲附庸,在其域中。”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已屬魯爲社稷之臣,何用滅之爲?”6.冉有曰:“天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歸咎於季氏。”7.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則止。”何晏集解引馬融曰:“周任,古之良史,言當陳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則當止。”包咸曰:“言輔相人者,當能持危扶顛,若不能,何用相爲?” 8.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何晏集解引馬融曰:“柙,檻也;櫝,匱也。失虎毀玉,豈非典守之過與?”9.“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何晏集解引馬融曰:“固謂城郭完,堅兵甲利也。費,季氏邑。”10.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舍其貪利之說,而更作他辭,是所疾也。”11.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政教均平,則不貧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小大安寧,不傾危矣。”12.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民有異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會聚曰離析。”13.而謀功干戈於邦內。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干,楯也;戈,戟也。”14.而在蕭牆之內也。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五、延伸1.“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注:“陳,陳列,擺出來。陳力,這裏有‘量力’的意思。”王彥坤謂“量力”意爲“衡量自己的力量”,“陳力’引申不出此意。“陳力’應爲“施展才能”。按,漢班彪《王命論》:“舉韓信於行陣,收陳平於亡命,英雄陳力,群策畢舉。”《資治通鑒·晉穆帝永和五年》:“鑒曰:‘卿是功臣,好爲官陳力。’”胡三省注:“陳,展也。”“陳力就列”句,何晏集解引馬融曰:“周任,古之良吏。言當陳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邢昺疏:“言爲人臣者,當陳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列位,不能則當自退也。”以上意見略同。但《吳子·治兵》有“陳功居列,任賢使能”句,且“力”有“功”義。《周禮·夏官·司勳》:“王功曰勳,國功曰功,民功曰庸,事功曰勞,治功曰力,戰功曰多。”《孟子·盡心下》:“城門之軌,兩馬之力與?”《玉篇·力部》:“力,功也。”《宋史·蘇軾傳》:“風俗之變,法制隨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強而復之,則難爲力。”故竊疑此“陳力就列”亦即《吳子·治兵》之“陳功居列”,“陳力”強調“擺出實效”,高級官員尤宜如此。2.“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注:“蕭牆,國君宮門內當門的小牆,又叫做屏。”宜說明“蕭”有“肅”義及何以此牆叫做蕭牆(肅牆)的道理。何晏集解引鄭玄曰:“蕭之言肅也,牆謂屏也。君臣相見之禮,至屏而加肅敬焉,是以謂之蕭牆。”15陽貨陽貨欲見孔子[1],孔子不見。歸孔子豚[2]。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3]。遇諸塗[4]。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5]:懷其寶而迷其邦[6],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7]?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8]。”孔子曰:“諾!吾將仕矣。”[1]陽貨,名虎,季氏家臣中最有權勢的人。欲見(xiàn)孔子,想讓孔子謁見他。[2]歸,通饋,贈送。豚,小豬,這裏是指做熟了的小豬。[3]時,伺,窺探。亡,不在。陽貨送孔子豚是打算讓孔子回拜他,借此能見得著孔子,孔子不願和陽貨見面,趁他不在家的時候去回拜。[4]塗,通途。[5]這裏的“曰”和下文的兩個“曰不可”都是陽貨自問自答(依毛奇齡說,見《論語稽求篇》)。[6]懷,揣在懷里。懷寶,比喻懷藏著才能。迷,亂。這是說孔子有政見藏著不拿出來而使魯國迷亂。[7]好(hào)從事,指喜歡從事於政治。亟(qì),屢次。時,時機。知(zhì),有智慧,聰明。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智”。[8]與,等於說等待。子曰:“鄉原[1],德之賊也[2]。”[1]原,通願,忠厚。鄉原,等於說好好先生。鄉里的人多數認為他忠厚,實際上他是同流合污,以博取忠厚之名。[2]德的敗壞者。【鄉原】指乡里中貌似谨厚,而实与流俗合污的伪善者。原,同“愿”。谨厚貌。《论语·阳货》:“子曰:‘ 鄉原,德之賊者也。’”一本作“愿”。朱熹集注:“鄉者,鄙俗之意。原,與‘愿’同……蓋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鄉人之中獨以愿稱。”16微子齊人歸女樂[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孔子行。[1]歸,見《陽貨》章注。女樂(yuè),女子歌舞隊。[2]季桓子,季孫斯,魯國的上卿。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1]:“鳳兮[2]!鳳兮!何德之衰[3]?往者不可諫[4],來者猶可追[5]。已而[6]!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7]!”孔子下[8],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1]接輿,姓陸,名通,字接輿(依邢昺說),楚國的隱者,為了避世,假裝瘋狂,所以稱為楚狂。歌而過孔子,一邊唱著,一邊走過孔子的旁邊。[2]鳳,比喻孔子。兮,語氣詞,多見於詩歌韻文,用在句末和句中,大致和現代漢語的“啊”相近。[3]為什麼德行這樣衰微呢?這是譏諷孔子不能隱退。[4]諫,諫止。[5]未來的事還可能來得及。暗指孔子現在隱退還來得及。[6]算了吧!而,語氣詞。[7]現在從事政治的人危險了!殆,危險。[8]下,下車(從包鹹注)。長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2]。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3]?”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4]!”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5]?”對曰:“然[6]。”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7],而誰以易之[8]?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9]?”耰而不輟[10]。子路行以告[11]。夫子憮然[12],曰:“鳥獸不可與同群[13]。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14]?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5]。”[1]長沮(jū)、桀溺,都是當時的隱士。長沮桀溺可能不是這兩個人的真實姓名。耦,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即兩人各執一耜(sì,犁),同耕一尺寬之地(兩耜合耕,耕出之地的寬度,恰為一尺)。耦而耕,用耦耕的方法來耕。[2]津,渡口。[3]那個在車上拿著韁繩的人是誰?執,這裏有執轡(韁繩)的意思。執輿,是執轡於車的意思(從邢昺疏)。[4]三個“是”字都是代詞,當“這個人”講。是也,這裏有“[是]這個人”的意思。[5]徒,徒黨。[6]然,等於說“是的”。[7]洪水彌漫,天下都是這樣。比喻社會紛亂。因問渡口,故借水作比喻。滔滔,水彌漫的樣子。[8]你們和誰來改變它呢?以,與。易,改變(依朱熹說)。[9]再說,你跟隨“避人之士”(指孔子躲避壞人,不同他們合作),難道趕得上跟隨“避世之士”(躲避亂世的人,桀溺自謂,嗎?且,連詞,這裏有“再說”的意思。而,你,指子路。“與其”和“豈若”相呼應,等於現代“與其”和“不如”相呼應。[10]耰(yōu),播種以後,用土蓋上。輟(chuò),停。[11]以告,把這話告訴了孔子,“以”後省略了賓語。[12]憮(wǔ)然,發愣的樣子。[13]鳥獸[我們]不可以跟它們同群。即不能隱居山林,必須在社會中生活。[14]我不是跟人群在一起而是跟誰在一起呢?這是說不能隱居。斯,這。徒,徒衆。斯人之徒,等於說人群。兩個“與”字都當“跟……在一起”講。[15]“與”字後面省略了賓語。子路從而後[1],遇丈人[2],以杖荷蓧[3]。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4],五穀不分[5],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6]。子路拱而立[7]。止子路宿[8],殺雞為黍而食之[9],見其二子焉[10]。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11]。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12]!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3]。”[1]子路跟隨孔子而落在後面。[2]丈人,老人。[3]荷(hè),扛。蓧(diào),古代除草用具。[4]四體,四肢。勤,勞。[5]五穀,稻、黍(黃米)、稷(與黍相似,不黏,即穈子)、麥、菽(豆)。分,辨別(依朱熹說)。[6]植,倚(依孔安國說)。芸,通耘,除草。[7]拱,拱手,表示敬意。[8]止,留。[9]為黍,作黃米飯。[10]使二子拜見子路。見(xiàn),使見。[11]到了丈人家里的時候,原來丈人已經走(出門)了。[12]想使自己身子乾淨,卻亂了大倫。倫,人倫,古代社會所規定的人與人之間的正常關係。大倫,指君臣之義。[13][自己的]學說行不通,[自己]早已知道了。 一、字詞(一)常用字詞歸:《說文·止部》:“女嫁也。從止,從婦省,聲。”【《詩·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此本義。文中通“饋”,爲假借義。鳳:传说中的神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为凤或凤凰。《荀子·解蔽》:“《詩》曰:‘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有鳳有凰,樂帝之心。’”杨倞注:“逸《詩》也。《爾雅》:‘鶠,鳳,其雌凰。’”《礼记·礼运》:“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古代比喻有聖德的人。《论语·微子》:“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也。”邢昺疏:“知孔子有聖德,故比孔子於鳳。”殆:《說文·歹部》:“危也。”群:《說文·羊部》:“輩也。從羊,君聲。”段玉裁注:“朋也,類也,此輩之通訓也。《小雅》:‘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犬部》曰:‘羊爲群,犬爲獨。’”後:《說文·彳部》:“遲也。從彳么夊。么夊者後也。”【後≠后】荷:《說文·艸部》:“芙蕖葉。從草何聲。”作負荷講,古字爲何。《說文·人部》:“何,儋也。”《詩·曹風·候人》:“彼候人兮,何戈與祋。”毛傳:“何,揭。”又《小雅·無羊》:“何衰何笠,或負其餱。”甲文象人擔負戈形,後因“何”借爲疑問代詞,負擔義遂以荷字表示。勤:《說文·力部》:“勞也。”即勞苦。此本義。植:《說文·木部》:“戶枝也。爲門外閉後加鎖用的直木。引申爲木柱、栽種等義。爲:《說文·爪部》:“母猴也。其爲禽好爪。”案:許說誤也。甲骨文為象以手牽象勞作形。故引申爲作、治理、預備等義。 這裡引申作助動詞,相當於現代漢語“是”。節:《說文·竹部》:“竹約也。”即竹節,象用繩束過之痕迹。引申爲骨節、氣節、節制、禮節等義。幼:《說文·么部》:“少也。從么,從力。”按么即小義,許說象幼子,其實象半絲,表細小。臣:《說文·臣部》:“牽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說甲金文臣象豎目之形。人首俯則目豎,故象屈服之形。行:《說文·行部》:“人之步趨也。從彳從亍。”實象十字路口,引申爲行走、實行。(二)古今字、通假字1.齊人歸女樂。(歸通饋)2.使子路反見之。(反後作返)3.辟人之士,辟世之士(辟後作避)二、語法1.動詞作狀語: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2.兼語:使子路問津焉。止子路宿。3.特殊的雙賓句:問於桀溺——問(津)於桀溺——完整的句式是:問+事(直接賓語)+於+人(間接賓語)。又如:《論語·字張》:“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4.判斷句:是魯孔丘與?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隱者也。5.成分省略:爲孔丘、是也、隱者也、子路行以告、丘不與易也。6.動詞詞組作狀語:植其杖而芸。7.選擇關係複句: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8.“其”表反問語氣:如之何其廢之?9.倒装句: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非與斯人之徒而與誰10.狀中結構:子路[拱]而立。11.倒裝句:仲尼焉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三、古注1.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何晏集解:“桓子,孫季斯也。使定公受齊之女樂,君臣相與觀之,廢朝禮三日。2.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接輿,楚人。佯狂而來歌,欲以感切孔子。”3.鳳兮鳳兮,何德之衰。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比孔子於鳳鳥。鳳鳥待聖君乃見,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4.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已往所行不可復諫止;自今以來,可追自止,辟亂隱居。已而已而者,言世亂已甚,不可復治也。再言之者,傷之深也。”5.長沮祭溺耦而耕。何晏集解引鄭玄曰:“長沮、祭溺,隱者也。耜廣五寸,二耜爲耦。”6.曰:“是知津矣。”何晏集解引馬融曰:“言數周流,自知津處。”7.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當今天下治亂同,空舍此適彼,故曰誰以易之。”8.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士有辟人之法,有辟世之法。長沮祭溺謂孔子爲士,從辟人之法;己之爲士,從辟世之法。“9.耰而不輟。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耰,覆種也;輟,止也。覆種不止,不以津告。”10.夫子憮然。何晏集解:“爲其不達己意,而便非己也。”11.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隱於山林,是同群。吾自當與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從鳥獸居乎?”12.植其杖而芸。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植,倚也。除草曰芸。”13.子路拱而立。何晏集解:未知所以答。14.子路曰:“不仕無義。”何晏集解引鄭玄曰:“留言以語丈人之二子。”15.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何晏集解引包咸曰:“言君子之仕,所以行君臣之義,不必自己道得行。孔子道不見行,自已知之。”四、延伸“長沮祭溺耦而耕。”注:“耦,古代的一種耕作方法。即兩個人各執一耜,同耕一尺寬之地(兩耜合耕,耕出之地的寬度,恰爲一尺)。”此注仍然不甚明晰。《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匠人爲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爲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畎。”《漢書·食貨志上》:“(趙)過能爲代田,一畝三畎,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畎田,以二耜爲耦,廣尺深尺曰畎,長終畝,一畝三畎,一夫三百畎,而播種於畎中。苗生[三](按,據王念孫《讀書雜志·漢書》第四補,下文“壯、平”同)葉以上,稍[壯],耨壟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故其《詩》曰:‘或耘或耔,黍稷儗儗。’耘,除草也;耔,附根也。言苗稍壯,每耨則附根,比盛暑,壟盡[平]而根深,能風與早,故儗儗而盛也。”據此,用二耜耦耕出來的深寬各一尺的畎即今所謂壟溝,“播種於畎中”即在壟溝中播種;苗壯鋤草時,把壟臺上的土漸鋤下來壅埋苗根。經幾次鋤草,盛暑時壟臺已平而苗根愈深。“歲代處”即每年畎壟互換。這就把古耦耕之法與現代耕作制度間的區別與聯繫說清楚了。——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與當時人的“隱逸”思想……是“仕”是“隐”,是古代读书人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历代以致今天所有有志者要考虑的问题。孔子有过这样的考虑,他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泰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但有时身处乱世,欲明哲保身也不可能,阳虎跟孔子的对话就逼迫着孔子做出了违心的答复:“诺,吾将仕矣。”(《阳货》)在孔子周游列国之时,他碰到了诸如接舆、长沮、桀溺、晨门、荷蒉等一批隐士的劝隐,但孔子仍然走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路。可见,“仕”与“隐”即“出处”是一个古老的人生命题,也是一个复杂缠绕的人生选择,孔子之前的有思想的人们肯定也做着同样的考虑,所以何焯说:《匏有苦叶》“以君子之审出处”是有道理的。解读原诗诗句,正好也印证着这种说法 ——“深则厉,浅则揭”指根据水的深浅采取适当的过河方式;引申比喻行为要因时因地制宜,即如张衡所言“深厉浅揭,随时为义”。而且“深厉浅揭”在与《诗经》同时代的文献《论语》中有过类似的用例:《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朱熹集注:“此荷蒉者亦隐士也。”综合众多因素,可以肯定地说把《匏有苦叶》的诗旨理解为对“仕”与“隐”的人生思考是完全正确的。17子張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1]。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2],其不可者拒之[3]。’”子張曰:“異乎吾所聞[4]。君子尊賢而容衆[5],嘉善而矜不能[6]。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7]?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交,指交友之道。[2]可以交往的,就跟他在一起。與,見《微子·長沮桀溺》注。[3]拒,拒絕。[4]和我所聽到的不同。乎,於。[5]容,包容。衆,普通人。[6]嘉,讚美。矜,同情。不能,指無能的人。[7]何所不容,即“所不容者為何”,也就是“無所不容”的意思。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1]。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2]。”[1]食,蝕。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蝕”。[2]更(gēng),改變。仰,敬仰。衛公孫朝問於子貢[1],曰:“仲尼焉學[2]?”子貢曰:“文武之道[3],未墜於地,在人[4]。賢者識其大者[5],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6]?”[1]公孫朝,衛大夫。公孫,復姓。[2]焉學,從哪裏學。[3]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4]在人,在於人們之中,是說人們還有能記得的(依朱熹說)。[5]識(zhì),記住。其大者,其中之大者。其,指文武之道。下文“其小者”同。[6]亦,又。何常師之有,等於說“有何常師”。之,代詞,復指賓語“常師”。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