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评析于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教学评析于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
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此句也已成千古传诵的佳句,表达了亿万炎黄子孙共同的生活感受。学习这首诗,教师主要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涵其中的美好情感。在理解上,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这对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新课教学时,教师首先回顾了上节课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初读正音,复读解意,再读悟境,然后发给学生的古诗。在学生初读正音和复读解意钱,又提出来当遇到不明白的词语时应该怎么办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办,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此后,当学生完成初读正音和复读解意后,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时,适当的进行了引导。比如:教师问学生有哪些词的意思不明白,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时,对于一些学生理解的有偏差或者不准确的,教师及时的进行了引导。还有教师通过对诗题提出不同问题,让学生用不同语气读诗题来冋答,既让学生理解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问题,又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对不同词语加重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我觉得十分新颖,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本节课教师也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对古诗进行正音和解意,还有在
检查学生复读解意的效果让学生自己提问不明白的词语自己回答,都发挥了学生主动性。对于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今天的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只有在反复朗读、背诵中有所感悟。但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真挚情感,学生是不可能体会到的。特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教师在处理时很巧妙的通过讲述王维年少时的故事来帮助学牛理解诗意。另外,教师还通过让学生在诗中勾画哪些字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对诗文的理解。最后,教师通过传授学生朗读古诗的八字真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方法,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己试着读一读,品味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指名有感情的读,这又再一次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发挥了学生主动性。从教学过程看,每一个环节都把握的很好,并按要求按时完成、
在重难点突破上、结合当时的背景、给予必要的讲解、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合作讨论、对照注释。交流汇报,也都有板有眼,比较扎实。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比较和谐,相得益彰。但是,本节课我认为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本节课教师在导入时通过播放《明月几时有》这首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尽情的聆听,通过音乐感知其中的意境,提问学生听后的感觉,唤起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做铺垫。本以为接下来该新授课了,谁知教师却与学生对诗,而且用时很长,虽然学生与教师诗对的很流利,也很烘托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我觉得加入这部分对于本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占用了很长时间,致使后面时间不够,造成了拖堂。另外,在结束本课教学时,教师又采用了对诗的形式结束,可是此时课件又出现了问题,虽然教师及时灵活的应对,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课件屡次断断续续的出现问题,不仅没有对教学起到烘托作用,反而成为本节课的一个灰暗点。因此,教师在教授新课时一定耍检查好课件,确保课件能够止常演示,这对于教学才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