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n高中语文课件——故都的秋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ian高中语文课件——故都的秋课件

ID:868128

大小:714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故都的秋郁达夫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名篇佳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秋!——辛弃疾《丑奴儿》 秋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天凉好个秋”的无奈;“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伤感.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循着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味。 伴奏朗读 晨院感秋 图片2落蕊知秋 图片2残蝉嘶秋 图片2暮雨话秋 图片3枣熟恋秋 五幅图景集中地体现出什么特点,契合作者怎样的情怀心境? “《故都的秋》写于五十多年前的1934年,入选中学语文课本总也有五十年上下了。一代代的青少年大约都是从这片写景文字接触郁达夫其人的吧。”——郁飞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活动,并到南洋参加新加坡华侨抗敌委员会、新加坡文化界战时工作团、文化界抗日联合会的工作,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薄奠》、《出奔》、《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和《郁达夫选集》等。《沉沦》初版封面郁达夫诗词原稿 郁达夫的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有小说、散文、旧体诗词、杂文、随笔等。成就最高在小说方面,一生创作小说50余篇,约70万字。他的处女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完成于1921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他的小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表现自我的“身边小说”,另一类是表现社会的“社会小说”。但无论是表现自我还是表现社会,他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明显的抒情性。因而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浪漫抒情小说”。郁达夫是一个跟随时代一道前进的爱国主义作家,开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其作品侧重表现自我,主观色彩浓重,既有表现对旧社会的抗争与愤激的直抒胸臆,也有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态的心理描写、悒郁感伤的心灵倾诉。 创 作 风 格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时代背景 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郁达夫不同时期的照片 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郁达夫《沉沦》 请同学们再谈一谈对“悲凉”的秋味的理解——“悲凉”的秋味——⑴家国多舛、身世浮沉使然。⑵创作风格、审美倾向使然。 客观色彩——故都秋色主观色彩——个人心情秋景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景的落寞融合—— 思考探究1、故都的秋有许多秋季名胜令人思念不已,作者写来却如蜻蜓点水,如果详写“故都胜景”,略点“寻常秋景”,是否能更好地表情达意?2、朗读比较体会,保留或删除课文中关于“南国之秋与故都之秋”比照的内容,意味有何不同?3、文中多次出现“北国的秋”、“北平的秋”的字眼,课题却是“故都的秋”,这是作者率意为之,还是匠心安排? 思考题一散文主张:“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是现代散文特征之一。”——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 思考题一⑴名胜古迹仅是历史留下的外在印痕和象征,这是“外来人”最易注目与把握的。⑵渗透骨髓的传统神韵存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只有“北京人”才懂得玩味。 重点着笔寻常秋景更显故都秋的特点无处不在;恋及寻常景物,更兼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挚爱;着眼寻常之景更符合郁达夫具有平民倾向的思想和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处境;细腻富于个性的寻常秋景更与作者悲凉、落寞的独特心境契合;细读提及故都名胜的语句,整齐的成分排列已经饱含耐人寻味的浓浓秋意……思考题一 思考题二南国和北国之秋最大的区别在于:味。13节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思考题二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突出故都的秋感人至深,令人向往眷念。 “父亲一生短短的49年中从未在北平久住,但是在此文的姐妹篇《北平的四季》(1936)中吐露了对故都的感情:‘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野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典丽堂皇,悠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郁飞《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 思考题三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人文景观)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自然景观)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归纳总结故都的秋1、总起2、分写3、总括①对北国之秋的②对江南之秋的感受:感受:“清”、“静”、“悲凉”向往:“饱尝”、“秋味”看不饱、尝不透、玩不足对比衬托①清晨院中所见②槐树的落蕊③秋蝉的残声④秋雨话秋凉⑤秋树的奇景记叙议论基础深化绘秋:清、静、悲凉“有趣味的人……的感触来的”—颂秋①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抒向往眷念情露忧思孤独感 感 情 基 调感情基调:悲凉的颂歌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故都的秋是一首歌,忧伤而苍凉;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文中的客观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感的向往、热爱、眷恋,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苦闷、忧思、落寞。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因此,全文的感情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本文主旨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热爱、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苦闷、忧思、落寞之感。(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静、悠闲的生活情趣) 写作特点1、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赋予自然的“客观色彩”以落寞的基调,故都秋景又无不是作者悲凉内心的外化,两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同时,“故都的秋”,也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如此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的卓越的艺术才华。 2、语言明白晓畅,简洁清丽。课文不用生僻的词汇,不用拗口的句式,但由于作者的精心的锤练,认真琢磨,细腻清新的叙写里,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了优美的画面,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琅琅上口。如文中两段对槐树和秋雨后描写: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这两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3、运用渲染、衬托,对比的手法课文写故都的秋,紧扣“清”“静”“悲凉”,是通过选择的不同景物,以不同的侧面同时加以渲染刻画的。比如写北国槐树那一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潜意识水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此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在描写某个事物的时候,用另外的和它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从旁陪衬烘托,使它更鲜明更突出地显现出来)。文中写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都是细小的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人幽静的感觉,说明这个地方寂静。 课后作业试仿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把故都的秋景连缀成诗,并表达出作者情感。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