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蠡囚绿记
感知作者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联系作者简介,说说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说出你的根据。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1、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2、卢沟桥事件发生了。3、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名家点评在《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朝夕相处,息息相关。被“囚”的“绿友”,失去了阳光,“好像病了了孩子”,然而“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作者“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并“向它至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在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作者写“绿”赞“绿”,显然不是迷恋景色,而是借助绿色的生命,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绿色”,既是作者的本色,也是他的散文创作的基本色调。——袁振声《〈陆蠡散文选集〉序言》(摘选)
常春藤又称洋常春藤、长春藤,为五加科常春藤属多年生常绿藤本观叶植物。常春藤是典型的阴生藤本植物,全是木质茎,茎长可达3-5米,多分枝,茎上有气生根。细嫩枝条被柔毛,呈锈色鳞片状,叶互生,革质,油绿光滑。常春藤原产欧洲、亚洲和北非。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喜欢比较冷凉的气候,耐寒力较强;忌高温闷热有环境,气温在30℃以上生长停滞;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在直射的阳光下或光照不足的室内都能生长发育。
动笔读书读书要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感悟,请用圈点评注法,对课文进行赏析点评。示例:1、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表现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2、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3、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了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两者的关系改变了,由主宰者和被支配者的关系,化为朋友关系。同时也隐含了作者对沦陷于敌人手中的土地和人民的深情怀念。
1.标题“囚绿”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绿”指什么?从全文看,“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绿”指绿色的常春藤。“囚绿”指“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蓬勃、向阳、固执
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他把绿“囚”牢了吗?那他把绿怎么样了?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因为他爱绿,他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简陋的房间,装饰过于抑郁的心情,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抑郁的年华,要它为自己作无声的歌唱;没有,“绿囚”的尖端总是朝向窗外的阳光,而且日渐憔悴;他被迫把绿释放了;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3.本文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那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喜爱——囚禁——开释——思念
4、以“恋绿——囚绿——释绿——思绿”为结构,划分全文层次。l-----7自然段为第一层:8----11自然段为第二层;12---13自然段为第三层;第14自然段为第四层。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5、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体现了他对绿的深爱?
6、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向窗外的特征,你得到什么启示?常春藤的枝条向一个方向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显露了它不屈不挠、追求光明的性格特征,启示我们:人的生命和尊严不可侵犯;认的的自由不可剥夺;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某人或某物,就应该给他(它)自由,让其自然成长……
7、从文中找出显示作者囚绿行为的句子,并说说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8、为什么最后作者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联系上下文,说说“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中“珍重”一词的深刻含义。因为“绿囚”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作者被这种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所折服,最终把绿释放了。“珍重”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的敬畏。
9.文中称呼常春藤为“绿影”“绿友”“绿囚”和“囚人”,用词不同,含义有何不同?“绿影”指太阳照过常春藤的枝叶形成的影子;“绿友”指“我”囚禁的常春藤的两枝柔条;“绿囚”和“囚人”指向往光明和自由、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人。
10.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办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这段作者的生平,你联想到什么?你认为这篇文章仅仅是在写常春藤吗?
“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是在借物抒情,以小见大,他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11.结尾一段仅仅是在思念绿色的常春藤吗?联系本文的表现手法,‘说说你的理解。不是,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12、主题诠解:本文的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借物抒情,以小见大。课文表面上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歌颂了中国人民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传达出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心声。
让我们都热爱那片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