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氓优质说课稿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诗经氓优质说课稿

ID:868917

大小:66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2-02-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诗经氓》说课稿第一环节:确定目标一、《课标》摘引: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课标》分解分析:行为动词:体会、理解、背诵核心概念: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独立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可让学生以自学为主,疏通诗意,但不应把讲解文言知识作为重点。学生对《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但对作品中所包含的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尤其是对其深刻的历史文化价值缺少认识。教师要带领学生以诵读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引,以语言活动为基本探究手段来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三、制定教学目标1.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学会从小角度入手探究诗歌的主题及情感,并能用历史的眼光对作品的内容价值作出评价。2.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其作用。3.在反复诵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对重点语段做到当堂成诵。第二环节:落实目标导入:同学们在初中曾经学习过《诗经》中《关雎》和《蒹葭》,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关雎》。(师生齐背)这首诗是一首描写美好爱情的诗篇,被人们传唱千古。然而作为一部反映现实的作品,《诗经》中的内容绝不仅仅是表现美好情感的。因为现实生活中除了美好还有丑陋,除了和谐还有征战,除了团圆还有别离,除了痴情还有抛弃,除了两情相悦还有始乱终弃!本课所选的两篇课文表现的就是这些不太美好的情感,但丑陋同时也是一种揭露,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先来学习本课第一篇文章《氓》。一、自学释疑,疏通文意。1、老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标出重点字音并体会四言诗独特的节奏美。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结合注释,用圈点勾画法翻译课文。小组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随时解决问题。3、教师集中点拨共性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语境理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等句的含义。请大家齐读课文,在齐读中再次注意体会四言诗铿锵、整齐的节奏美。二、训练操作,感知内容文中共写到三次“笑”,请默读课文把它们找出来,思考每次笑分别代表什么含义?用批注法在文中写出来,5分钟后在班上展示。明确:第一处:“氓之嗤嗤,抱布贸丝”——憨厚的笑,氓在追求女子时表现得极为忠厚老实,从而获得了女子的芳心。第二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幸福的笑,女子等待心爱的男子来迎娶自己,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充满了憧憬。第三处:“兄弟不知,咥其笑矣”——讥讽的笑,女子的兄弟看到女子被丈夫抛弃不仅没有同情反而对她进行无情的嘲讽,反映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现实,更揭露了当时社会女子悲惨命运的根源。小结:前两次笑都发生在婚前,表现的是两人爱情的甜蜜,第三次笑发生在婚变之后,表现的是女子被抛弃且无人同情的悲惨命运。请大家带着感情再次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情感的变化。三、合作交流,反馈矫正在朗读中大家可以体会到,随着女主人公命运的变化,文章的情感也在发生着变化。其实本文情感的变化还可以通过一个细节表现出来,就是女子对氓的称呼变化。请大家再次深入文本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小组交流合作,分析每一种称呼背后所包含的情感。明确:称呼一:氓。故事的开头,不带过多的感情色彩,属于客观称谓。称呼二:子。对男子的美称。两人已约定终身,此称呼充满爱恋之情。“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称呼三:复关。以地名代人名。表现女子对男子用情之深,爱屋及乌。“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称呼四:尔。你。两人婚事已成,此处可理解为女子对男子的一种亲近称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称呼五:士。对男子的统称。女子由个人的不幸遭遇,引发对所有女性命运的反思,对男权社会提出质疑和批判。带有可贵的启蒙意识。“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此环节,由教师设计语言活动,全体学生参与交流讨论,在交流和展示中进行反馈矫正,教师及时点拨,在理解文章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个性评价。)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对典型语段进行美读,要求学生要读出独特的生命体验,读出个性,并能对重点语段做到当堂成诵。四、深入探究,分析写法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义和女子的坚贞忠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除此之外,文中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点,文章对“桑”的描写出现两次,对“淇水”的描写出现了三次。请结合语境分析,这几处景物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明确:两次写到“桑”,运用比兴手法。用桑叶由绿变黄暗示女子的婚变和女子容颜的衰老。三次写到“淇水”,结构上形成照应。内容上第一次“送子涉淇”,淇水在此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也为后文婚变埋下伏笔;第二次“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用景物来衬托人物悲伤的心情;第三次“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运用了“比”的手法,批判氓的反复无常,薄情寡义。(此环节,要求学生独立思考作答,课堂上大胆展示,其他同学可质疑、可矫正、可补充。在进一步的反馈矫正中,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最后要求同学对答案进行归纳整理)五、延伸迁移表现怨妇题材的作品在《诗经》中还有很多篇,这一题材不断发展,形成了后来的宫怨诗、闺怨诗。此类作品在唐诗中曾大量出现。很多著名诗人如李白、白居易、王昌龄等都曾参与创作。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的作品,体会诗中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一)《怨情》李白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二)《宫词》白居易泪尽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三)《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深入了解《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总结:《氓》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可贵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它塑造了一个敢爱敢恨,坚贞果敢的女子形象,触及了古代女子悲惨命运的根源;还体现在它高超精妙的艺术手法。这都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说中国文学的发展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的话,那么《诗经》显然就是为这条河流提供水源的冰山。它静静地矗立在这条河流的尽头,巍峨而又深广,纯净而又丰富,冷峻而又亲切。就让我们怀着一颗崇敬和感恩之心,来瞻仰它,亲近它,了解它,丰富它!第三环节:检测目标(一)听写《氓》中的名句。(5分)1.,子无良媒。2.不见复关,。既见复关,。3.淇水汤汤,。4.,靡有朝矣。答案:1.匪我愆期2.泣涕涟涟载笑载言3.渐车帷裳4.夙兴夜寐(二)下面是一首表现宫女生活的诗,请仔细品读,完成下面两道题。(6分)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1.请赏析诗中“小扇”这一意象的作用。2.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首诗所包含的情感。答案提示:1.从题目和“流萤”以及第三句中的“凉如水”可以看出时已秋季,小扇已非驱热之物,但宫女仍然用它来扑打流萤,表现了她的百无聊赖,暗示其内心的孤寂之情。2.诗人通过对周围阴冷索寞的环境的描绘,暗示出宫女孤独凄凉的命运,表现出宫女孤寂的情思和幽怨;而“卧看牵牛织女星”一句,又暗示了她的内心对真挚的爱情仍充满了向往。全诗表现了宫女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中国建筑的特征》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一、说目标的确定 1、课标摘引《课程标准》中关于必修5册实用类文本的有关叙述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2、课标分析分解我所说的《中国建筑的特征》隶属必修五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属于实用类文本。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接着,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无论是从全文来看,还是从每一部分来说,都条分缕析。所以,理清思路,归纳概括文章的要点,是突破本文的关键。另外,本文中作者所提出了诸如“文法”、“可译性”等新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不同于文学类文本,根据《课程标准》以及实际情况,须从局部内容的分层归纳上去解决问题的。3、确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①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中国国建筑的特征。②根据分层,归纳概括“文法”“可译性”等重点词句的含义。二、落实目标导入:在我们民族璀璨的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和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请大家就学过的成语回忆并列举:(老师在黑板上做好记录)学生应该会总结出以下成语: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鳞次栉比(形容房屋很多)、登堂入室(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富丽堂皇、钩心斗角……在带领学解决一些重点的音、形、意之后,带领学生从黑板上这10个成语入手,初步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提问:首先,从颜色上,我们中国建筑以哪些颜色为主色调? 学生自然会总结出来,是鲜艳的红、绿、黄。(老师边勾画成语中有关颜色的词语)再者,从装饰来看,中国建筑又有哪些特点?学生也能从成语以及所见总结出来:雕刻、绘画、塑像融合其中。建筑,是世界七大艺术之一,中国的建筑艺术更是博大精深,从几个成语中,我们便可以管中窥豹。下面让我们跟着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一起走进中国建筑,去系统了解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设计目的】据成语概括特征,一开始便树立一种言之有据的理念。同时也顺便巩固基础知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是: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设计思路】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归纳全文思路。(速读之前,老师予以指导:这其实就是给文章分段,然后总结段意。明确本文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能快速、独立解决。)教学设计第二个环节是:精读课文,思考探究我们了解了本文的行文思路,但是“中国建筑的具体特征”却还扑朔迷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每一段的具体内容。鉴于此,我给大家出了两道思考题,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第一组研究第一题,第二组研究第二题,给大家3分钟时间,同桌互助合作完成这项任务。这两道题是:1、请把梁思成先生所总结的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再从3个角度高度概括一下。并据此,复述中国建筑的特征。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方法指导:【设计过程及目的】在学生讨论的时候,老师巡视教室,通过询问了解情况,给予点拨。在学生回答的时候,遇到分类归纳不准确的情况时,可以人物为例来类比指导;在学生复述的时候,大屏幕出现故宫图片,创设情境,启发诱导,学生会出现的问题多表现为表述啰嗦、拖沓,这就需要老师提前明确方法; 关于文法问题,老师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方法指导: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那么只需找出对应的本体,就解决问题了。学生的问题更多表现在不够全面,表述比较混乱,逻辑性不强,我就事先强调学生用笔写出来。从而,在与同桌的讨论中探究中保障答案的全面性,在书面的调整中加强语言的严谨性。通过这两道题的设置,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对文本信息筛选和加工能力,不仅让学生明确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加强了文化厚度;而且锻炼了学生对使用类文本的归纳概括能力,提高了做题技巧。至此,学习目标基本达成。教学设计第三个环节是:再读课文,揣摩语言这篇文章出自科学大师之手,除观点确实、叙说严谨之外,文笔也兼有理趣和情趣。例如本文之中就有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句,请大家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说说运用比喻说明的表达效果。方法指导:设计过程及目的:这个问题是学生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就掌握的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准确性,这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流畅性。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模式。(老师首先板书答题模式:即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这个过程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一些精彩比喻句的赏析,让学生体会本文叙述说明语言形象生动的特点。教学设计第四个环节是:学以致用虽然已经授之以渔,教给了他们方法,但是他们能否有效地使用,还有待检验。所以,我拿来08年高考江苏卷关于“中国古镇”的一道题加以巩固。这道题的问题是: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无论问题还是答案都和我们课堂上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如出一辙,针对性极强。三、检测目标本着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处理能力的学习目标,制定以下检测题目。1、阅读第8自然段,思考:中国建筑中,斗拱的作用有哪些?2、阅读文章倒数第2自然段,思考: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游褒禅山记》一.确定目标1.课标摘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第9条:“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2.课标分析分解。游记散文多借游历过程寄寓了人生感悟、治世之道、社会理想,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游记在记述山水之美的同时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是一次没有完成的游玩经历,是一次让他后悔不已的经历,山水之美并没有尽收眼界,为什么也会成为经典之作呢?因为这篇文章的精华也就是它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议论部分,作者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议论,议论才是文章的中心,记叙只是议论得以引发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3.确定学习目标(1)教师范读带动学生研读课文,查词典为“阳、谬、咎、极、于是、夷、非常、观、至于、相、焉、穷、尽、其”文言语汇作注,通过语境分析解释词类活用的现象。(2)分别品读“记叙”和“议论”两部分,用自己的话表达“即事明理”的散文特点。(3)学生根据课文情节精确本课小事中说出暗示的人生哲理,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二.落实目标1.导入:上苍造山川河岳,世人有缘游历期间,能够妙悟其中意趣,这是一种机缘,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这就是游记,我们学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让人忘情于山水;我们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学习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惊叹于造物之鬼斧神工;我们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陶醉于那世外桃源的宁静和谐、似梦似幻!山水本无心,智者偶得之。只不过是一次平平常常的游历,有人泼洒来出人意表诗情画意;无非是随兴所至的山间偶遇,有人生发出治世为学的奇思妙趣!今天让我们共同陪王安石感悟《游褒禅山记》!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研读课文查词典为“阳、谬、咎、极、于是、夷、非常、观、至于、相、焉、穷、尽、其”文言语汇作注,通过语境分析解释词类活用的现象。例如“其”:代词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自己;④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副词:①推测②反诘:难道。其孰能讥之乎?③表选择,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④假设,如果:其济,君之灵也(左传) 助词:衬音:路漫漫其修远兮(离骚)3、课文概述游记散文多借游历过程寄寓了人生感悟、治世之道、社会理想,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游记在记述山水之美的同时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是一次没有完成的游玩经历,是一次让他后悔不已的经历,山水之美并没有尽收眼界,为什么也会成为经典之作呢?因为这篇文章的精华也就是它真正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议论部分,作者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议论,议论才是文章的中心,记叙只是议论得以引发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4、说课文:本篇课文是山水游记,属于散文,自读要求,翻译的难度并不大,从课文深处所生发出来的感悟也不是震古烁今、惊世骇俗的大道理。所以从课型要求上,我主张同学们亦应该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学习目标和难点,即:“读——品——思”的问题。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步骤就是精读课文,包括老师范读和学生研读,任务是搜索并确定重点实词的意思和重点虚词的用法,课下注释很详细,但是学生并不一定能完全解决,这样,老师的讲解需要明确重点。第二个步骤:要让学生主动搜索本文记叙的重心,山不可谓奇;水不可谓险,但是作者对于“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的疑问能引起我们对文本特点的什么思考?第三个步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本文中有合二为一的启发和警示,最重要的是做一个用功又用心的人,同学们如何将这样的思想用于自己的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对于文言散文的阅读要解除依赖性,就必须坚持独立解决“读”与“思”的问题,但是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常常忘记或者忽视对课文思想情感的感悟,这两个任务可以结合起来,这样不会打散教学目标,也可以通过本篇课文让学生感知到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认识到求思之深重在实践的学习能力升华。5、内容分析(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2)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略写前洞(不到二十个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多处设比: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议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3)文章第三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最后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本段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这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的治学、从事工作,无疑都有启发作用。(4)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作者认为治学不应该轻信盲从,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认真思考辨析,然后谨慎地选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是很可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者之众,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5)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第二段的最后几句,第三段开头一句),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二是两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正是处处为议论部分埋下很好的伏笔,使议论有依据,三是记游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处世这两类事情之间,内在联系紧密,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围绕这一共同点来展开议论。记游,处处为说理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遥相呼应。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而深刻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三、检测目标1、“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称代、指代等多种用法),有时也可作副词,用来表示各种不同语气。试解释下边各句中“其”字的不同用法。(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8).其孰能讥之乎[参考答案]⒈指示代词,那⒉指示代词,那⒊它,代词,称代仆碑⒋前“其”,它,称代后洞;后“其”,那些,指示代词,代“好游者”⒌前“其”,它,称代后洞;后“其”,那些,指示代词,代游客⒍自己,人称代词,代作者⒎他们,称代“古之人”⒏难道,表反问的语气副词2、第二题:请联系文章的内容进行思考,“游山洞”与“做学问”可以有哪些相似之处?(1)前洞夷以近游者众——(2)后洞险而远至者少——(3)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随之出者——(5)游洞之力——(6)物(火把)——(7)仆碑文字导致谬传——[参考答案](1)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2)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3)博大精深大学问(4)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 (5)求学之力(6)求学之客观条件(7)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