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一、教材分析《诗经·采薇》是高教版高中语文基础模块(上)《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篇。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二、学情分析对象是职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内容。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五、教学难点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二)初读课文,正音正字,了解词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检查预习(同学们默读,教师在黑板上标出生词)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归聘(pìn)四牡(mǔ)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fēi)载渴载饥(zài)2、师指导朗读节奏: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朗读这篇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学生朗读课文)3、落实重点字词的意思。第一章:重点字词:作:薇菜冒出地面。 靡:无,没有。幕:通“暮”,指年终。 启:跪。居:安坐。 第二章:重点字词:载:又。戍:防守,指驻防的地点。聘:问候。刚:指薇菜长大将老,其茎、叶长硬了。 第三章:重点字词:阳:阴历十月。王事靡盬:战争没有休止。 孔:非常。疚:痛苦。第四章:重点字词:维何:是什么,维是句中语气词。常:通“棠”,棠棣花,桃花的一个变型,早春开放,与桃李共争春色,显出浓郁春意。 业业:高达雄壮的样子。第五章:重点字词:君子所依:君子:指领兵的将帅;小人所腓:小人,士兵。所,乘。腓:隐蔽,掩护。 孔棘:棘:通“急”,紧急。第六章:重点字词:雨雪:下雪,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读第四声。
(三)细读文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1、结合文下的注释,具体的来翻译一下这首诗2、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说了些什么?第一部分:(1--3)主要表现戍卒的思归之情。第二部分(4—5)主要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战争频繁以及戍卒的辛劳。第三部分(6)写戍卒归途的情景和心境。3、既然这是一首思乡诗,那么最能表现战士思乡的又是哪些诗句呢?4、为什么战士们即将归乡了,诗歌不是喜悦的而却显得如此忧?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你觉得这四句好不好,为什么?板书:忧伤—喜悦---悲伤第1-3章:忧(1)一开篇,我们就感受到浓重的忧伤,我们不由得思考,此时这位战士身在何方,为何而悲?身处何时:莫—阳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为何而忧:思归、念家如何表现:直抒胸臆(2)借景抒情—意象 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前三章以采薇起兴,以薇菜之出生、柔嫩、衰老的过程,象征戍卒时时盼望归期的心情。这部分反复表达两方面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九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繁,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重章叠唱: 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第1-3章:忧指名朗读第4-5章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身处何时:春季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强大、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如何表现:1.侧面烘托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第4-5章:壮指名朗读第六章身处何时:冬季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3、“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4、(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2)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悲之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5、(1)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第6章:悲八、小结:《采薇》描述了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对戍边生活的会议: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队场面、无数次的望归心情,一幕幕在眼前出现,流露出诗人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忧愁、矛盾的痛苦心情。九、板书设计:比 兴:作—柔—刚 忧伤—喜悦---悲伤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十、作业布置:1.最后一章,2.训练,3.预习22课。十一、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