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三下《小虾》解读 语料来自统编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是阅读理解策略的概括单元,在三年级主要是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不同文体,对概括能力的训练是有区别的。说明性类文本着力于对说明对象本质特征的把握,即能概括出文章从哪些方面说明了事物的哪些特点等,此外,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也是对说明性文本进行概括的要求。而叙事文本,需概括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此篇乃科学小品,是介于叙事与说明之间的综合性文体。院子里的葡萄架下,一口缸闲着。夏天,积了大半缸雨水,从葡萄架的空隙里漏下的阳光,撒落在水面上,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圆镜。我想,这缸不正好用来养小鱼小虾吗? 【语篇:首句构建了语境空间,这个空间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特色,对于中国成年读者来讲,属于典型的“家庭庭院”图式:院子、葡萄架、青石鱼缸。但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当代小学生来讲,可能会是一种相对陌生的场景。通过“我想”,构建起一个认知子世界,这来源于前面“家庭庭院”图式中的“鱼缸”】【段析:次句除补充了文本世界的时间外,通过“我”的视角以描写的方式来介绍“缸”的情况,艺术性地说明了养殖小虾的环境条件:静水环境,要有荫凉处。】 【句析:次句中首个分句“夏天,积了大半缸雨水”尚属叙事(状态变化),后面都是描写,采用了隐喻的方式将养虾需要荫凉的水域的条件用文学语言表述出来。此句需要学生概括出养殖所需的环境条件,在科学小品类文体中,概括是从连续性文本中提取非连续性信息的重要方法。末句采用反问表达期望和肯定的程度】 我和邻居阿成哥跑到村边小溪里,在竹荫下静水处,轻轻掀开小石块,或者把手伸到大石块下,捉到了一些小虾,带回家养在缸里。这些小虾,有的通体透明,像玻璃似的,这是才长大的;有的稍带灰黑色,甚至背上、尾巴上还积着泥,长着青苔,这是老的,大家叫它千年虾。 【语篇:“邻居阿成哥”属于功能角色。捉虾的过程是叙事,之后是对小虾形态的说明。在叙事部分中,再次强调了小虾生活条件的特殊性(在竹荫下静水处),补充了更多的细节“石块下”。这是一种文本内部的互文手法:葡萄架下的鱼缸映射的正是竹荫下的小溪】 【段析:次句是说明性文本,介绍了如何判断虾的年段,前者是“通体透明”,并用“玻璃”来隐喻具化。后者则带着“灰黑色”,甚至“积着泥,长着青苔”,显然不再透明,此外称呼的夸张“千年虾”来标记这类成年虾】
【句析:此句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分号区分了对比的两部分内容。同样,对于这句说明性内容也需进行概括,既然是对比,则需要提炼出对比双方的特征】 缸里的小虾十分有趣。它们有的独自荡来荡去,有的互相追逐,有的紧贴住缸壁。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它们会立即向别的安静的角落蹦去,一路上像生了气似的,不停地舞动着前面那双细长的脚,脚末端那副钳子一张一张的,胡须也一翘一翘地摆动着,连眼珠子也一突一突的。如果这时碰到正在闲游的同伴,说不定就要打起来。小虾的搏斗很激烈,蹦出水面是常有的事,有时还会蹦到缸外的地面上。 【语篇:“有趣”是此段的焦点,也是观察后的结果。小虾如何有趣则是中心问题。不仅有静态的观察,还有干涉“要是你用小竹枝去动动那些正在休息的小虾”,制造一些事件来观察小虾的反应。这其实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动物的方式。】 【段析:用了三种构式来构段。由于缸中小虾较多,状态各异,因此采用有的…有的…有的…来并列呈现。这个句式自三上第一课中采用后便频繁出现在课文中。然后采用了两种假设句式:要是…会…和如果…就要…,后一个假设是在前一个假设实现的基础上产生的,这是很有代表性的观察构段方法,可以设计为随堂微写】 【句析:围绕主题“有趣”,需要从三句中概括出有趣的地方。此外,需要关注文中叙述者认知中小虾的“情绪”——生气,这为后文提供了发展的动机】 我觉得该让它们在缸里生活得更快乐些。后来,我就和阿成哥到小溪里采了一些金鱼草,捡了些石块放在缸里。我们记得,小溪里的虾是挺喜欢钻到石块下面休息的。【语篇:从上段“生气”而来“快乐”,成功衔接。中间插入一段叙事“采集石头”,补充了行动的理由。而这个理由是来自前面的细节“石块下”,这也是两个场景(鱼缸与小溪)的区别之一。这段表述包含了一种重要的观察实验的方法,就是根据观察的结果和目的,适当调整实验条件。“我觉得”引出第二个认知子世界。这些认知符合读者的认知水平,很容易构成读者和叙述者的共鸣】【段析:首句过渡段,表明了新的观察目标,然后是叙事,最后再来补充行为的理由。这里的编排顺序和典型的不同,将理由排在了最后,这种编排是在强调观察实验条件要尽量参考原始条件(小溪)。鱼草是新出现的,不过在小溪中存在水生植物是常识,并不需要一一在文中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