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人生有七苦。佛经上也说:人生有七种苦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其一曰“爱别离”,相爱却别离,是为人生悲剧之一。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汉末年文人创作的《涉江采芙蓉》,一起来体会这“爱别离”的苦痛。
涉江采芙蓉
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刘勰的《文心雕龙》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文学常识积累
文学常识积累《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
文学常识积累“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特定含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文学常识积累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成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我而去。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文学常识积累
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1、通过朗读,直接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3、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荷花,又称莲花,古人也名之为藕花、芙蓉、菡萏、净友、芰荷等。以荷入文者,有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以荷花喻君子圣洁之风范,且已成定说。以荷入诗者,有丁鹤年的《采莲曲》,“莲开花复水,莲谢藕在泥。不学青萍叶,随波东复西。朝采并蒂莲,暮绾同心结。不学杨柳枝,含颦送离别。”此以荷花喻爱情之坚贞真挚。以荷入词者,有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由以上几例分析可以见出:荷花更多被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示一种圣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朗读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渡过江水去采那朵莲花,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长满芳草。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描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涉江郊游采摘芙蓉兴奋
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本诗中这芙蓉送出去了没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从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以乐景衬哀情)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采了莲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这两句用了什么手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设问。“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独自怀远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人在远方心愿难遂失意
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回头望望远处的故乡,却又长路漫漫无边无际。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旧乡”“长路”。“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回望故乡长路漫漫(虚写想象)
这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想对方在往故乡的这个方向张望,他看到了什么?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的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2、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回望故乡长路漫漫感叹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女子所想虚写(从对方写起)
“对写法”(落笔对方)的“悬想”方法“对写法”方法又谓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自己。{虚写}(虚实结合)诗歌常用方法
这种从对方写起的虚写的方式,简单说就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对方不忘思念自己。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在思念的愁苦中忧伤以致终老。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天各一方忧伤难遣“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忧伤
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明白距离产生美。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清·周志蕙)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本诗采取了什么表达手法?1.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虚实结合3.对写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合作探究抒情主人公是谁?
“芙蓉”——“夫荣”“夫容”“莲”——“爱怜”在田田的荷叶中间采莲的,常常是望夫荣归的江南女子,思念的人在远方,他是游子。在无人可遗的惆怅中,女子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在思妇的想象中,远方游子正在异乡蓦然回首,悄然遥望,思念妻子,思念家乡。然而通往家乡的路是那么漫长,何时功成名就,何日共语当窗?思妇回到现实,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主人公是女子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比较:
诗歌中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方式是”折其荣”;目的是”遗所思”诗的最后两句”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是否与前面的矛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分析作者的情感。不矛盾。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从前六句看,诗人对花的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未免使人有点惊疑。其实对花落下先抑之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或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诗写到这里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之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的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课堂练习对《涉江采芙蓉》一诗赏析不恰当的是()A首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写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B“采之欲遗谁”中的“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与相亲之人的习俗。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D“同心而离居”五字,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友的趋势之情。试题分析:“所思在远道”指所思念的人在故乡远地,表现的是游子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涉江采芙蓉》写游子采花赠送远方心上人,有“比兴”意味,试做分析。自己在一个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用香花美草赠送心上人既传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又寄托了美好的祝愿。这种写法用的就是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雅洁、情感美好的诗句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C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饭餐。1,这首诗的开关,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极言其行走之远,兼有分离久远之意。用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使痛苦伤感的氛围笼罩全诗2,诗中两次出现“相去”,是不是重复?为什么?诗中再次出现“相去”,并不是无意义的重复。第一次与“万里余”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的时间之长。这都是诗中主人公思念远行的原因。
“老”与“晚”是“诗眼”。“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身心憔悴,似有衰老之感。“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泰戈尔
“老”与“晚”是“诗眼”。“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身心憔悴,似有衰老之感。“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莲的心事(席慕蓉)我现在正是是一朵盛开的夏莲最美丽的时刻多希望重门却已深锁你能看见现在的我在芬芳的笑靥之后风霜还不曾来侵蚀谁人知我莲的心事秋雨还未滴落无缘的你啊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不是来得太早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就是太迟
佳人之花: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再见爱情:因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可见这种爱至深至真至纯至上,令人感佩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