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分析曹操的“忧”的内涵,感受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2、反复诵读,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教学重点:理解《短歌行》中表达的作者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政治情怀。教学难点:体会曹操对“忧”的超越以及从而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分析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因为性格和志向的不同,每个人喜欢的诗歌类型也各不相同,那我问问大家,初读了曹操的《短歌行》之后,你们喜欢这首诗吗?……答案显然不是唯一的。不喜欢的同学首先说说你不喜欢的理由:A,诗歌内容晦涩难懂,B,表达的主题不容易理解C,语言短促,没有诗歌的有美感。……喜欢的同学列举出你喜欢的理由:A,内容慷慨激昂,读来很有气势。B,化用诗经中的句子,内容丰富C,四言句式,读来铿锵有力十分整齐。……教师总结:大家的理由都很充分那我也来说说我的感受。我觉得这首诗适合每个人的口味:整首诗读来洋溢着一种慷慨激昂,雄浑深远的情感,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深沉发问,还有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胸怀,是那样的大气磅礴,十分豪迈!而其中又不乏细腻婉约的情思,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一句缠绵幽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暗自苦恼。所以这首诗既有豪迈的气势又有婉约的词句,不管是哪种性格的人都会喜欢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曹操的《短歌行》,品味这耐人寻味的情感。二、检查预习1、关于题目《短歌行》:《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原作共两首,课文选的是第一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2、关于曹操: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学生对曹操的理解可能更多地会受到“尊刘抑曹”的影响,不能公平地评价曹操,而学习这首诗能让我们从历史的高度上更好地认识曹操。教师总结:历史上的曹操形象:A政治家(丞相):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吸纳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C文学家(诗歌领袖):建安风骨的领袖,与其子曹植、曹丕合称“三曹”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①有的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3、关于创作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年事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全诗共32句,分为四层,每层8句。三、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诵。2,学生自由朗诵。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3,全班同学齐读,看能不能读出作者的那一份慷慨悲壮。4,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5,学生找出疑难句子,其他学生解决疑难。四、品味情感1、我们知道欣赏一首诗歌,最好是能够找出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比如喜、怒、哀、乐、忧、愁等。同时揣测诗歌大致表达的情感,或者抒发的志向!提问:那我们这首诗歌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是什么呢?明确:“忧”。何以得知?请大家从原诗中找出带“忧”的句子。“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提问:那么作者到底“忧”什么呢?大家找出相应的诗句子来回答。一忧人生短暂,二忧贤才难得,三忧功业未就。我们这一节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A、理解分析曹操“忧”的内涵,感受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B、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抒发他的内心情感。2、品味“人生苦短”的情思提问:诵读前八句,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告诉我们人生短暂的?明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朝露”喻人生,说明人生的短暂就像早上的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就没了。运用“朝露”为喻,表达年华易失的感慨。(朝露:这一意象在古诗词中有特定意义,即生命短促易逝。)自古以来,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人大有人在,如庄子:时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有人主张人生短暂就该及时行乐,如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无名氏: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金镂衣》。但也有人以积极进取的心态珍惜人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古诗汉乐府《长歌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提问:面对人生短暂的忧,曹操不禁也对酒当歌了。(杜康----借代)可是酒真能解忧吗?当然不能。李白说过:“举杯销愁愁更愁。”,酒即使能让人忘却忧愁,也只能是暂时的。那么感到人生短暂,曹操是否和其他人一样认为还不如及时行乐呢?
明确:不是的。作者觉得人生很短,觉得人生不够用。为什么不够用,这就要联系作者所生活的年代了。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感慨。这种苦闷和感慨,是在对事业和理想执着的追求中产生的,它绝然不同于没落阶层的颓废和感伤。它是英雄人物的苦闷和感慨,所以这个“忧”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3、分析“贤才难得”的情思阅读余下的诗句,看看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来体现对贤才的渴慕之情?明确:比兴的手法。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很显然这是一首男女相思之词,情人青色的衣领,令我情思悠长。纵然我没有去你那里,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只用了前两句,后两句改为“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那么曹操运用这首诗是想表达对谁的思念呢?是不是曹操也有位红颜知己让他朝思暮想,沉吟至今呢?当然不是,这里的“君”指的是贤才,这一改动,由思慕情人变为思慕贤才,向人才发出了深情的呼唤,我就像思慕情人一样思慕你们贤才啊,这用比兴的手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活动,诗人不直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思念和渴望,而是引用诗经的句子,符合诗歌含蓄和抒情性的特征。“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本是周代朝廷与民间宴请宾客的诗句,主要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相处的温情。鹿喜欢群居,每当找到地上的蒿草,便呦呦地呼唤同伴相聚而食。我要是有满座的嘉宾,就用弹瑟吹笙把他们欢迎。诗人运用这四句诗表明只要贤才来投奔我,我曹操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人用明月比喻人才,贤士有如那皎洁的明月,什么时候能把它摘到手呢?也就是说,我曹操什么时候才能得到人才。贤士不可招致,正是作者“忧从中来”的原因。“不可断绝”更进一步写出诗人求贤若渴而贤士不至的苦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面对“月明星稀”之夜作者不禁触景生情,寓情于景,以乌鹊喻贤才,以“乌鹊南飞”暗喻人才南流,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统治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都在笼络人才。士不北走则南驰,各事其主。曹操针对这种情况,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他们:你们不要三心二意了,要善于择枝而栖啊,你看,我曹操就是贤主,就是这么地渴望人才,而且会以礼相待你们,你们赶紧到我这来吧。3.、分析“功业未就”的忧思提问:从哪些诗句中看出作者有成就一番功业的胸怀?明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重”,我曹操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不会嫌人才多的,你们放心来吧。从这里我们又可看出曹操会做思想工作的一面。俗话说文如其人,在这里,我们可看出作为政治家的曹操的精明之处。后两句来源于《史记》中周公的故事,诗人巧用这一典故,在于说明,自己会像周公那样,有宽广的胸襟,殷勤地接待贤才,希望天下贤士都来归顺自己。同时,在这里,诗人也是以周公来勉励自己,只要得到人才,我就可以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了。到这边我们就比较清楚作者真正的忧是什么了。4、探究诗歌体现的作者志向“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明确:志——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全诗着眼点:忧(人生、人才、功业),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志之所在,就是诗人忧之所在。五、课堂小结这首《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尽管他有忧,有很深的忧,但他的忧是站在国家高度、英雄角度上的忧。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壮。结论: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慷慨悲壮之歌。六、课堂检测要求学生出一份检测题,把本诗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体现出来,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出基础知识题,第二组提出一两个值得深思和探究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