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
关于《古诗十九首》四言诗是古代产生最早的一种诗体。《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都是以四言作为最基本的题材。它四平八稳,表达的感情平稳淳朴,和先秦时的民风何其相似。到了汉代,四言诗不足以表达人们的情感,五言诗出现了,虽只多了一个字,但句子容量增大,表达功能增强,给诗歌变化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古诗十九首》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反映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辞”。游子、思妇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的深厚真挚是强烈的生命意识的表现。正因为当时的文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的热切,所以东汉游学、宦游之风盛行,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在这种风气之下,很多人往往离乡背井,宦游四方,投靠权门,以期求得举荐,博取功名,寻求入仕之阶,即使积年累月,流浪他乡也在所不惜。
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3、理解“悬想法”婉曲传情达意之妙。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诵读提示:缓慢,悠长,低婉,哀伤
情感基调忧伤?思诗眼
折芳馨兮遗所爱《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注释:①奇树:美树。②华:同“花”。③滋:繁盛。④荣:即上句的华。⑤贵:一作“贡”,献的意思。思考:诗歌主要通过什么意象来抒情的?主人公表达的思想感情与《涉江采芙蓉》是否有相同之处?
意象意境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c、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品质高洁、爱情之花高洁清幽
赏析五六句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黯然销魂,唯别而已矣末句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天地苍茫,相聚无望,一次分别,不是一时而是一世。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体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轻松欢乐——热情洋溢——黯然销魂——愁苦绵绵三四句暗转过渡,所思在远道,遗之不得,不得而神伤,而断魂。暗示所思之人与自己分离,远在天涯。
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对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这是环境描写,这样的意境,意在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不染尘杂。
艺术特点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钟嵘:文温以丽,意悲而远。
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游子思归乡,思妇盼归人的母题。“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悬想”:对某种未知情状作设想或悬拟的手法。具体来说:特定情境下,诗人在抒发自己某种情思时,不直接从自身写起,而是想象对方此时此刻的情形,或先描叙自身情形,突然调转笔墨,描叙对方情形,以便更深一层地表达自己情感。这里的悬想侧重于空间转移。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悬想
答案示例: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是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子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情思。
作业1、背诵《涉江采芙蓉》2、查看《古诗十九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