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水墨画【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过程与方法1.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2.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3.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学习重点】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学习难点】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1.默读生字。重点学习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2.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情况,学写生字。(1)轻声读出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字谜示例: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对比识字示例: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练习。书写注意:“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易错提示:“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3)归类识字。归类示例: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四、小结,效果强化《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你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词语练习。水墨染绿钓竿扑腾打碎拨开浪花葫芦清清爽爽蘑菇2.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这首儿童诗是由哪几个场景组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个场景的。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点1.仔细阅读《溪边》,回答问题。(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2)“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品读“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一句。(4)怎样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一句?2.仔细阅读《江上》,回答问题。(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这首诗的大意。(2)“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3)品读“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一句。(4)“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中的“水葫芦”指什么?(5)怎样理解“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3.仔细阅读《林中》,回答问题。(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表现的画面内容。(2)第一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3)第二句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什么?(4)“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5)你知道这“一声欢叫”是谁发出的吗?为什么?(6)你知道孩子为什么发出欢叫吗?发挥想象,试着说一说。三、小结,效果强化这首儿童诗通过“溪边”“江上”“林中”三幅画面,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展现了儿童俏皮的生活场景,动静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向往的纯真童年的美好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