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5兰亭集序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癸丑()会稽()修禊()流觞()骋怀()相与()形骸()趣舍()嗟悼()虚诞()答案:ɡuǐkuàixìshānɡchěnɡyǔháiqǔjiēdàn2.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1)暮春:(2)群贤毕至:(3)相与:(4)映带左右:(5)兴怀:(6)喻之于怀:(7)修短随化:(8)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答案:(1)暮春:阴历三月(2)毕:全(3)相与:相交往(4)左右:(亭子的)四周(5)兴怀:引起心中的感触(6)⑥喻:明白(7)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自然)(8)固,本来。一,把……看作一样3.解释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及用法。(1)所以游目骋怀:(2)信可乐也:(3)暂得于己:(4)虽世殊事异:(5)以之兴怀:(6)其致一也:答案:(1)用来,介词(2)实在,副词(3)一时,副词(4)纵使,连词(5)因为,连词(6)人们的,代词。4.填空。(1)王羲之,字_________,东晋人,善书法,有_________之称。又因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_________。本文选自_________。(2)“天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逸少书圣王右军《晋书·王羲之传》(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相与:相互结交。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管弦:竹管琴弦。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解析:C项,“管弦”属于借代的手法,此处代指音乐。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会议。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完毕。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或者,也许。D.向之所欣向:从前。解析:A项,“会”,是“集会”的意思;B项,“毕”,“都、全”的意思;C项,“或”,指有的人。6用心爱心专心
答案:D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B.未尝不临文嗟悼。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解析:D项“游目骋怀”的“骋”是使动用法,可解为“使……抒发”的意思。答案:D4.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B.此地/有/崇山峻岭C.不知/老之将至D.足以/极视听之娱解析:A项,“夫人”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应该与主语“人”分开使用,改为“夫/人之相与”。答案:A5.下面对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判断句)B.于是与亮情好日密(省略句)C.死生亦大矣(宾语前置句)D.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解析:C项应为判断句。答案:C6.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应注意“仰视”和“碧天际”,在文中对应找出即可。答案:“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2)诗中的“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应注意“俯瞰”和“渌水滨”,在文中对应找出即可。答案:“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3)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应注意“无涯观”主要写远观之景,“万殊”体现兰亭景色的不俗,“群籁”写的是自然中的声音。理解了这些,在文中对应找出就较容易了。答案:“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快乐时光“谁能考我呢?”有人问美国大学问家葛特里奇,为什么他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却从未获得博士学位。他回答:“谁能考我呢,亲爱的先生?”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C.夫人之相与(交往)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6用心爱心专心
解析:D项“致”应该解为名词,“情趣、志向”。答案:D2.下列各项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解析: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都作助词“的”讲,B项中的“之”用作代词。答案:B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安陵君其许寡人B.其致一也C.录其所述D.当其欣于所遇解析:A项中的“其”是副词,可解释为“可要”。B、C、D三项中的“其”都是“代词”,可解释为“他们”或“他们的”。答案:A4.下面各项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C.齐彭殇为妄作D.悟言一室之内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通假字的掌握情况。A、B、C三项中均没有通假现象。D项中的“悟”通“晤”,面对面。答案:D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凭借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解析:C项中对“一”的理解错误。“一”为动词,应为“把……看作一样”。答案:C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6.你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答案: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7.文章最后一句说道:“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答案:6用心爱心专心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著,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著的努力。(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③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注:①劬(qú):勤劳。②窳(yǔ):懒惰。③惄(nì):忧思。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搔:通“骚”,扰乱。B.楚亭旦而行瓜行:巡视。C.此梁之阴让也让:谦让。D.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信:守信用。解析:C项“让”应解释为“责备”。答案:C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成分,意思正确的一项是()A.(边县令)与楚邻界B.尉以(楚亭之瓜)请宋就C.楚亭旦而行瓜,(梁亭人)则又皆以灌矣D.因具以(梁亭之为)闻楚王解析:A项应是“边县”,B项应是“梁亭人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的事,C项应是“瓜”。答案:D10.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②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解析:楚王惭愧,请求与梁结交,称说梁王,均因“报怨以德”而起。第①⑤两句是“报怨以德”的做法,第③句是“报怨以德”的想法。答案:B1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6用心爱心专心
解析:C项中“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望文生义。“请交于梁王”意思是请求与梁王结交。答案:C深层探究12.怎样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句话的意思和作用?解析:“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参考答案: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三段与第二段链接,还把第三段与第一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一脉相连,成为一体。高考链接(2010湖南卷,11、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4题。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6用心爱心专心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解析:A项中的“斯文”在句子中是两个词。“斯”是代词“这”;“文”就是上文提到的“韩文”。而现代汉语的意思是:①文雅,如他说话很斯文;②文化人或文人,如斯文扫地。B项中的“上下”在文中的意思是“地位的升高或下降”,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明显不同。C项中的“磨灭”是指(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古今意义相同。D项中“势利”在文中的意思是“权势和利益”,是两个词,包含两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专用于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如势利眼。古今意义有较大区别。答案:C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没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没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D.欧阳修曾利用其他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解析:D项的“使之最终成为善本”说法不合文意。原文说“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意思就是说作者一直都没有增补得很完整。答案:D6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