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指导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兰亭集序指导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ID:871189

大小:128.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指导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内容感知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是我国最著名的书法家,备精诸体,草、隶、楷、行,皆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世称书圣。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风雅热烈,盛极一时。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书序这种文体,一般是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因“修禊”而“群贤毕至”)、作诗情形(“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本文善于借题发挥,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论及人生的意义。这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兰亭集序》这篇序,以淡雅自然的文字、清幽秀美的描写、起伏宕迭的情思,记叙了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是中国古代宴游诗序中的著名篇章,很能代表王羲之的散文风格。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笔端富于感情,思绪万千,低回曲折,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对后世的游记散文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咬文嚼字1.字音癸丑(ɡuǐ)禊事(xì)流觞(shānɡ)会稽(kuàijī)激湍(tuān)骋怀(chěng)悟言(wù)形骸(hái)趣舍万殊(qǔ)嗟悼(jiēdào)虚诞(dàn)彭殇(shāng)若合一契(qì)曾不知老(zēng)2.多音字3.形近字4.通假字趣舍万殊(“趣”通“取”,往,取)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5.古今异义引以为流觞曲水古义:文中是“以(之)为”。今义:认为。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身体的部位,胸部。向之所欣古义:过去、从前。今义:介词,常用作方向等义。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篇文章。今义:文雅之意。列坐其次古义:它的旁边,此处指曲水旁边。今义:①次第较后;表列举时为第二。②次要的地位。6.一词多义 一修期致临次7.词类活用极视听之娱(极,名词用作动词,穷尽)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贤士。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不知老之将至。(老,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之境)流觞曲水(流、曲,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使……弯曲)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游,使……放纵。骋,使……开畅)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数词意动,把……看作一样)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把……看作相等)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一样、相同)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剖析:总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时于暮春,地在兰亭,事因修禊。简单几笔就将事情交代得一清二楚。点明了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剖析:这里是写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致。3.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剖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的感情由“乐”转而为“痛”的过程。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4.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剖析:“向之所欣”,意为先前所喜欢的事情,即先前的“乐”事,具体指上文所叙兰亭集会这件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其先前乐事,顷刻之间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意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意为何况对于生命不论长短,终究难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联的递进关系的复句,可译作:人们对于像兰亭聚会这样先前所喜欢的事顷刻之间变为陈迹,尚且感慨万千,何况对于生命无论长短终难免一死这件事呢?准确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就会看出,作者这句话一是对从兰亭聚会联想到的现今人们“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态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引出“死生”这个全文的议论中心。这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宛如一个链环,不仅把第3段与第2段链接,还把第3段与第1段连成一个链条,使全文意脉相连,成为一体。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剖析:本句可译作“现在才明白,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与夭亡看作一回事纯是无稽之谈”。这里,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6.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剖析: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 ,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性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著,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著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著的努力。二、重点语段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至“信可乐也”。剖析:本部分写兰亭景色,突出其“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惟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映。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描写了当地的自然风光,暗示它可以引发与会者的诗兴,然后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概括了游宴中的欢乐情形,可算是入题。后一层转入写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先用景物作烘托,“天朗气清”,则所见者真;“惠风和畅”,则观景之情致浓。由此说到“仰”“俯”之所见,再归结为“游目骋怀”之“乐”,自然顺理成章。这一层仍是切着兰亭之会写的,却为本文奠定了抒情的基调,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又预示了下文将有所发挥。2.“夫人之相与”至“死生亦大矣”。剖析:本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但并不显得突然:“人之相与”,指人际交往,是个普遍性命题,也包括这次兰亭之会在内;“俯”“仰”二字上文已见,只是这里用了它们的合义,表示过得很快。这就包含着人怎样在人群中度过一生这一问题,由此而引发作者的感慨,可谓自然之极。接着就举出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悟言一室之内”,躁者“放浪形骸之外”。作这样的区分,其实只是一种烘托的手段,作者的本意是要说那相同的一面,即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这种人人都有的情怀说明了一个事实: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不能永远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死生亦大矣。”作为书序,以此来概括一篇之意,便是作者见解的高远之处。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至“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剖析:此段分两步推进作者的思想感情。第1步,紧接上段结尾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作者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也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这和今人为人生的变化兴叹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第2步,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最后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审美鉴赏《兰亭集序》中的文学生命主题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任情哀乐的千古情文。作者在文中畅叙群贤聚会、仰观俯察之乐,表现出一种高旷的宇宙情怀: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可是作者很快就产生了“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的感伤,其生命情调很快由开朗欢畅转为慷慨悲怀。诗人还指出这种变化是生命的常态。他用生动的描写为我们揭示了生命意识发生的现实场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在这里其实已经描述了人生的几种不同境界,即审美境界、生活境界和生命境界。当人们专注于审美活动或实践活动时,会达到快然自足甚至忘我的境界。这个时候,生命意识是潜伏着的,忘却了生死寿夭之事。但这种“快然自足”的状态不可能永远不被打破。当人们从审美境界中出来,或是对自己曾发生浓厚兴趣、全力以赴地追求的事情产生厌倦情绪时,往往会反思生命本身,进入生命境界。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王羲之认为人们的生死之情是客观存在的,那种均齐生死寿夭的观念,完全是不近人情的虚诞意识。在这里,他回应了刘琨的观点。他还断言生命情绪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并且发现自古以来人们所兴感、文章所抒发的生死之情,“若合一契”。这也可以说是对文学生命主题的一个总结。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