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课件[

ID:871274

大小:1.05 MB

页数:24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背景资料教学目的逐段简析课文朗读阅读指要课堂巩固作者简介补充资料 教学目的1.学习本游记即事见理的写法;2.理解作者“尽志无悔”的思想追求和“深思慎取”的学习态度;3.课文背诵,积累虚、实词。 课文朗读 褒禅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其西原名华山,为慧空禅院所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今统称褒禅山。文革前,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山腰有大小二塔。现两洞尚存。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流水潺潺。出前洞翻过一座山至后洞。后洞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后洞之深,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无人能探其底。前后洞并不相通。 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仁宗庆历进士,神宗熙宁二年授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以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积极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党反对,熙宁七年被罢相,后复位再罢。封荆国公,卒谥文。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反对北宋初年浮华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散文遒劲清朗,直抒胸臆,每涉时弊,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词“一洗五代旧习”,风格豪放。王安石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作。4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16年后(1070年)拜相。(1021~1068) 第一段补充注释:舍:名词作动词址:山脚卒:终于,与前文“始”照应名:名词作动词,起名阳:山的南面(也可指水的北面)课文逐段简析 为什么说“华(huā)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思考:为什么文章从洞的名称和仆碑写起?便于下文写游洞、游洞的感想以及对仆碑的感想,它是文章记叙和议论的基础。 第二段补充注释:侧:名词作状语,从侧面穷:尽,指走尽洞的深处,走到尽头其进:那向前进(的事)其见:那见到的(景致)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或:有的人 思考题:1.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2.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第三段补充注释:观(于天地……):观察非常:不寻常(罕至)焉:语气词至于:到达。于,介词,引出行为涉及的对象。(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尽心尽力所得:得到的,即收获。 思考题:1.第三段可以分为几层?可以分为五层:(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2)以游山为喻,突出“志”的重要。(3)说明“力”的重要。(4)说明“物”的重要。(5)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2.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第四段补充注释:于:对于(古书)之(不存):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世:后代的人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情况此所以……:表示原因的判断句学者:求学的人 第五段补充注释: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后洞全文从褒禅山写起,说山,识碑,记游,感事,补记。三个部分,重点在第二部分,即事见理。阅读指要慧空禅院前洞东行2-3里翻过一座小山 说山识碑慧空禅院华阳洞仆碑(识谬)考据探幽记游前洞后洞奇观(悔随)践行感事言志古人:观,往往有得思深无不在(我):观,在于险远尽志以无悔顿悟识,后世之谬深思而慎取补记作结四人同游结构简析 作者游山似并不沉醉于山水风光,而更留意于事物原委。先为华山正名,顺势引出华山洞,是埋一伏笔。考证“花山”,看似多余,却自有一番用意,是再着一点底墨。记游文字重点在后洞探幽未穷,不得极乐,以引出心中悔意。所即之事非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幽游客多寡。由“记游者甚众”到“好游者不能穷”再到“已少”、“又加少”,全不爱惜笔墨。这样,下文的议论就得以借题发挥。说要 游山而有顿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层层披露: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研究学问要“深思慎取”。感慨既发,瞬间纵横古今,所悟哲理也就和盘托出。要指出的是,借仆碑发议论,并非闲置的笔墨,它使得人至“险远”,要有“志”、“力”,还当借“物,三者不可或缺的观点,有了实例的支持,行文显现周密。不妨这样理解,要有坚定志向,具备客观条件,有力有物,还当讲究方法,深思慎取。说要 这篇游记写的是作者一次没有尽兴的游历。作者曾为自己轻易地放弃而懊悔不已。启示是深刻的:其一,见世上之神奇雄伟、美丽奇特景观,常在险远,故行事当“尽志”无悔;其二,感仆碑之“华山”音误,后世谬传“何可胜道”,故治学当“深思慎取”。作者借游褒禅山,说明无论是建功立业、治学或是办其它事情,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以达致成功。结语 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字: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距其院东五里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那,指慧褒去世那,指慧空禅院它,仆碑它的,洞穴的  那些,指好游者这,指褒禅山自己他们,指古人难道课堂巩固 代词副词连词其臣从其计秦王恐其破璧余亦悔其随之第三人称,“他(它)的”第三人称,“他(它)”第一人称,“我(的)”其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那(些)”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其中的”其业有不精…表假设,“如果”其皆出于此乎?其孰能讥之乎?汝其勿悲表测度,“大概”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可要” 游山洞做学问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随之出者——游洞之力——物(火把)——仆碑文字导致谬传——“游山洞”与“做学问”趣比学问平易处浅尝辄止者众学问精深处获求不易故达成者少博大精深大学问在困难或非议面前止步者求学之力求学之客观条件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