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2、了解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3、掌握“乃”、“道”、“盖”、“文”、“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作者简介在文学上为宋朝一大家。其散文,雄健峭拔,语言简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读孟尝君传》等。其诗歌,长于说理,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风格遒劲有力。如《明妃曲》、《北坡杏花》、《泊船瓜洲》等。所作词不多,却能“一洗五代旧俗”,不受前人绮靡风气的影响。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背景知识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传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
初读课文
朗读正音1、庐冢(zhǒng)2、盖音谬(miù)也3、窈(yǎo)然4、咎(jiù)5、无物以相(xiàng)之6、何可胜(shēng)道7、王回深父(fǔ)8、今言“华(huá)”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
理清思路一(1、2):记叙——游山经过。二(3、4):议论——游山心得。三(5):记叙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
中心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空间方位图
研读课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称筑舍定居,名词做动词最终因为原因后人命名,名词做动词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屋舍命名,名词做动词由于它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判断句判断句往东,名词做状语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倒那些碑文文字说错误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因受磨损侵蚀而变得模糊不清,碑上只有那字还认得出来,即“花山”。判断句
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本名①→别名由来及证明②③→华山洞名来由④→从仆碑看出本名⑤→指出音谬⑥
重点字词舍: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东:名词作状语,往东。乃;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这里作“在”讲。
特殊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第一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从旁边涌出在洞壁上题诗往上走,名词做动词它的那些走到尽头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见到的,动词做名词那拿懈怠将要都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不到十分之一它的更少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当照明,形容词做动词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助词责备我,自己能够那
平旷记游华山洞的经过记游洞经过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后洞记游者甚众窈、寒、深记游者少第二自然段→悔
重点字词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穷、见、至、极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对此感慨观察心得深入广泛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不同寻常而,并列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而,承接懈怠到来那帮助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讥笑后悔难道心得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第三自然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1、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2、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余之所得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结构
重点字词非常:古今异义。这里指不平常。今作程度副词,很,十分。至于:古今异义。至,到。于,介词,引出到达的场所。今义:①达到某种程度;②行文中另提起一事。之:助词,用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也:句中语气词。其: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省略句不随以止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此弄错,名词做动词说出,名词做动词尽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第四自然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议论一正一反
重点字词谬:弄错,使……错,使动用法。名:指识其本名,这里用作动词。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莫能名者
特殊句式判断句(表示因果关系)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通“甫”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
第五自然段记游的结尾——补叙重点字词通假字父:通“甫”。
复读课文
游褒禅山记记叙议论介绍山、碑介绍洞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夷以近,游者众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险以远,至者少游洞入之愈深→愈难→愈奇余随怠者出,所以见少记少乐少悔不得极夫游之乐古人求思之深奇观常在险远有志有力有物尽吾志无悔矣结构总结
主题思想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写作特点
1、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一部分记游第二部分议论1.介绍褒禅山概况略2.记华山洞经过详山碑略详前洞和后洞概况游后洞经过前洞后洞经过补叙经过、写心情华山洞的心得借仆碑抒发感慨议志议力议物略略略略略详详详详详→→→→→→→→↑↑↑→
3、文笔简洁,语言凝炼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精要得当、平实深刻、言简意丰
知识积累
词类活用1、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3、距其院东五里(名词作状语,向东)4、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侧面)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作动词,识其本名,说明白7、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一说动词作名词,流传文字)
古今异义1、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很、十分。)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至,动词“到”;于,介词“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1、以故其后名之曰——代词,那(此系远指,指褒禅埋葬之时)2、距其院东五里——代词,这(此系近指,指慧空禅院)。3、独其为文犹可识——代词,它(代仆碑)。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它(代“穴”)。后“其”:代词,那些(远指,作“好游者”定语)。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代词,它(代后洞)。后“其”:代词,代游客,此处须用本名,不用现代语代词。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指古人)。7、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岂、难道。8、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指自己。9、既其出——助词,无义。10、视其左右——代词,洞,洞壁。11、谬其传——代词,它(代山的名称)。12、咎其欲出者——代词,那些(指欲出者)
他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代词称代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自己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指代那(些)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副词推测、反诘难道其孰能讥之乎等语气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假设如果其济,君之灵也(左传)助词衬音(不译)路漫漫其修远兮(离骚)说“其”
文言文学习要点字字落实句句解疑熟读背诵
议一议:《石钟山记》与《游褒禅山记》两文在叙议结合写法上的异同。
通过记游来说明理,叙议结合,前后呼应,事、理浑然一体,是两文的相同之处。相同点:
《石》文:是“议论—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游》文:是“记叙—议论”相互配合的表达方式。提示:
不同点:1、叙议结合的安排和文章结构不同;2、议论事理的不同;3、记游的不同;
研习小结:记游部分写法景物描写特点《石钟山记》记叙描写相结合运用多种修辞,状形、摹声、绘态,生动形象。《游褒禅山记》记叙为主概括叙写,简要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