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ID:871405

大小:55.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长沙县一中 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写时间 2011-11-22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2.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学法指导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课时安排  二课时预习案一、预习自测王安石(1021--1086) , ___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晚号_______,抚州临川人。神宗时,曾推行变法,后因保守派 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 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___________”之一。其作品今存《____________》等。 “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悉课文 1.朗读课文,尽量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2.读准下列字音: 褒_______ 庐______  窈_______ 怠_______ 圭_______ 父_______ 3.再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各段内容。 4.从表达方式考虑,课文共五段,各段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第一段         ,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       ,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          ,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三、根据课文注释翻译全文1.第三段翻译做在笔记本上。2.其余翻译做书的旁边,主张都做笔记本上。第一课时学习案一、检查作业。先全班学生齐读,然后抽查个别学生1—3名,从中发现问题要做具体指导。二、学习第一、二段 1.根据课文注释及自主预习,翻译第一段。 2.重点词语及句式 ⑴ 实词: -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长沙县一中 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写时间 2011-11-22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下-- 舍:_______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________ ⑵虚词:  盖音谬也--盖:___    _____     盖余所至--盖:__   ______⑶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___________________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________________ 3.内容分析  第1自然段:   ⑴ 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    、山之    、山之    、山之    。   ⑵ 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第2自然段:⑴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①              。    ②               。③              。    ④               。⑵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第二课时一、重点研读第三段 1.翻译本段、背诵本段。 2.掌握下列文言知识(1)字词   于时--在这里是文意上的承前启后,可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句式 古之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  此余之所得也--___________ 3.讨论:  这一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二、研习第四、五段1.翻译这二段。 -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长沙县一中 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写时间 2011-11-22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2.探讨(1)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 五.总结与巩固 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 2.背诵并默写第三自然段。训练案一、文言现象归纳(一)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  2.名之曰褒禅。 ___________________3.有泉侧出。  ___________________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________    6.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___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_______ 8.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    2.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特殊句式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2.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五)古今异义词-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长沙县一中 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写时间 2011-11-22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基础知识检测 1.选出加点字理解全部正确一项(  )    A.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    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    B.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 不得极(尽,这里有尽情享受的意思)夫游之乐也    C.火尚足以明(明亮)也 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    D.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好游者不能穷(贫困)也 2.下列句子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加点词语是(  ) A.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现象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取名,称呼)    C.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到尽头)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谬论,谬误)4.文中所言“至”的条件有若干,下列说法不属于这些条件的一项是(  ) A.要有志,不随以止          B.力要足,又要不随以怠 C.至于幽暗昏惑,需要足以明之火    D.要有相之之物5.对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之现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B.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一处地方)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情享受)    D.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6.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明亮)  B.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峻)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探究问题)   D.有怠而欲出者(懈怠)7.与“莫名其妙”中“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答案-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长沙县一中 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写时间 2011-11-22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晚号半山,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记”'是一种文体, 可以记叙, 也可以记人、记事、记游、记物。 4.第一段说明、记叙,介绍褒禅山的有关情况;第二段记游,记写游山情况;第三/四段议论,第五段补记游山的有关情况。 第一课时   ⑴ 这一段依次记述(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山之址、山之院、山之洞、山之碑。   ⑵ 第1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第2自然段:⑴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有多少则写多少)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⑵ 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通过这些对比,下文转入议论便水到渠成,有了很好的伏笔。第二课时3.讨论:  这一段有几层意思?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道理?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接着以古人作为立论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再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它对比;然后精辟地阐述了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也强调了“力、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重要作用,反映出作者能辩证地看问题;最后又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这既是本段的中心,也是全文的主旨。作者在这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这些道理,对于我们的治学、从事工作,无疑都有启发作用。(1)在第四段里,作者申述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引申出来的?-6-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长沙县一中 高一语文备课组  编写时间 2011-11-22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作者认为治学不应该轻信盲从,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大脑的认真思考辨析,然后谨慎地选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是很可贵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者之众,自然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2)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呼应的?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对后边的议论起了什么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个部分之间用了过渡句(第二段的最后几句,第三段开头一句),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二是两部分在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记游时写到前洞、后洞及仆碑等情况,正是处处为议论部分埋下很好的伏笔,使议论有依据,三是记游与议论这两部分之间,游山与治学处世这两类事情之间,内在联系紧密,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围绕这一共同点来展开议论。记游,处处为说理埋下伏笔;议论,句句与记叙遥相呼应。两者相得益彰,浑然一体,从而深刻表现了文章的主题。五.总结与巩固 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本文主题思想: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阐明了无论是治学还是处事,都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我们今天强调立志和王安石所说之“志”,具体内容虽然不同,但“尽吾志”的精神,“深思慎取”的态度,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训练案二、基础知识检测 1.B 2.A  3.D  4.C  5.B  6.A  7.D-6-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