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简介学习本单元要达到的语文素养主要是:初步形成沟通与运用的能力,能够大胆地与不同的人对话与交流,在不同场合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中外著名演讲词。演讲又叫讲演、演说,是指演讲者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问题,向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感情,从而达到感召听众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
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演讲活动,它有这样几个特征:(1)现实性。演讲活动属于现实活动的范畴,它是演讲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一种现实活动。(2)实用性。演讲是最普遍、最基本的传播手段和工具之一,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人,都可以利用演讲这个工具来进行信息的交流。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法律,也不管是学术、理论、宗教、道德或其他社会问题,都可演讲。演讲主要凭借口语表达,不需要过多的物质准备,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礼堂、课堂、广场,甚至街头巷尾,都可以进行。因此,演讲是最经济、最实用、最方便、最直接的宣传教育形式之一。
(3)鼓动性。演讲以宣传听众、感染听众为宗旨,它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召力。演讲总是企图说服听众、感召听众,任何一个演讲者都必须具有这种清醒的意识。(4)艺术性。说演讲是现实活动而不是艺术活动,是就其社会性质而言的;说演讲是一种艺术,是指它是现实活动的艺术。演讲是艺术,是通过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手段所显示出来的艺术。
演讲在人类口语表达中是最高级、最完善、最具美学价值的一种表达形式。它优于其他的一切现实的口语表达形式。首先,演讲具有统一的整体感;其次,演讲具有协调感;第三,富于变化。大家对照这几个特征验证一下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可以加深对演讲的认识理解。同时,结合本册书《演讲》部分的内容,进行演讲的运用演习,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个重要的生存工具。
内容提要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从文体上说都属于演讲辞。《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蔡元培先生针对北京大学当时的混乱状况所做的一次非常有名的演讲,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并开宗明义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此演说之所以振聋发聩,在于击中了当时北京大学的软肋。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在当时美国民族歧视严重、民族矛盾激烈的背景下,表达了争取民权、要求种族平等的愿望和作者自己的梦想。
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全面评析了马克思对全人类和全世界无产者所做出的贡献,赞扬了马克思为解放全人类而终生奋斗的崇高精神,表达了沉痛的悼念之情。
山中问答①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②,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③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注释】①诗题也作《山中答俗人》或《答俗人问》。②碧山:山名,在今湖北安陆市。③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简介】李白曾隐居在碧山读书,这首诗是此时隐居生活的反映。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反映了诗人隐居的闲适心情。诗以提问的形式领起,有人问诗人,你为何要隐居在碧山呢?诗人“笑而不答”。“笑”字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诗人故作神秘,造成悬念。“心自闲”是隐居心境的概括,也是对首句提问的表白,只不过诗人没有告诉问者,只是自己内心明了。三、四句写碧山之景,其实也是“何意栖碧山”的答案。“桃花流水”句描写碧山的风景犹如世外桃源,这里显然是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世外桃源的意境。碧山这样宁静、优美,宛如仙境,实非“人间”所能相比,“碧山”之美显然与“人间”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
那么,“何意栖碧山”的深意就不难理解了。所以,这个问题不是俗人所能理解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以诗人只能是“笑而不答心自闲”。此诗诗意淡远,清新自然,抒写了隐居生活的闲适,而其背后正是诗人的愤世嫉俗感情的反映。
(2011年高考重庆卷)阅渎下文,完成第14~17题。论诚意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
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分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有删节)
14.如何理解“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在文中的含意?(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的能力。【答案】客气是一种诚意,但客气也要适度、得体,否则就降低了诚意的价值。【解析】作答此题,明白作者不支持把客气看成是没有诚意的观点,即可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要突出的是讲客气需要适度与得体。
1.了解演讲辞的特点。2.分析文章结构,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3.了解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他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1.读准字音肄(yì)业 干禄(lù)孜(zī)孜求学弭(mǐ)谤冶(yě)游贻(yí)误砥(dǐ)砺(lì)切磋(cuō)相勖(xù)訾(zǐ)詈(lì)商榷(què)
2.解释词语肄业:在本文中是就学的意思。 肄:学习。干禄:求功名利禄。 禄,古代官吏的俸给。弭谤:消除毁谤。造诣:学问、艺术等所达到的程度。容有底止: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放荡冶游:放纵不受约束地四外游玩。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
敷衍: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塞责: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敷衍了事。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语出《宋史·苏轼传》:“积以论事,当为轴者恨。”贻误:错误地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砥砺:磨炼。日偷: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偷:苟且。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相勖:相互勉励。
訾詈:指责,诋毁,谩骂。商榷:商讨。旁稽博采:为了表示论证充足而广泛地查考,采用资料。
3.辨析词义(1)正规·正轨正规:指符合正式规定的或得到公认的标准,形容词。正轨:指正常的或正确的发展道路,名词。例句:①近期,一批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三星手机正出现在各大手机卖场里。②宗旨既定,自趋正轨。
(2)贻误·耽误贻误: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书面用语,文学措辞,显庄重色彩。耽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口头用语。例句:①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②如果他没有被骗,早点查出是胃溃疡,就能有效治疗,可病情被耽误了一年。
4.走近作者蔡元培,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字鹤卿,号孑民。清同治丁卯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从教,初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组织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创立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均曾被推为总理。1904年组织光复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1907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读哲学、心理学、美术史学。武昌起义后回国。1912年1月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不久,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而辞职,再赴德、法等国学习和考察。1915年与李石曾等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次年与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提倡勤工俭学。1916年回国,次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在1924、1926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入选中央监察委员会。1927年,除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中央特别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常委委员、监察院长、代理司法部长等职外,并倡议成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被任为大学院院长。1928年辞去各行政职务,专任国立中央研究院院长。
还兼任交通大学、中法大学、国立西湖艺术院(后改为杭州艺专)等多所高等学校校长、院长以及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北平图书馆馆长等职。1932年,同宋庆龄、杨杏佛等在上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进国共合作。1938年,被推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
5.了解背景这是一篇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讲辞。当时的北大,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不少学生只为混个文凭,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针对当时的这种局面,蔡元培在演讲中提出了“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三项要求,并开宗明义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段”。
6.开阔视野北京大学简介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
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崭新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
本课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讲读课文第1、2自然段)1.吃透文本第1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点明本次演讲的目的。第2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第一层,要求学生“抱定宗旨”。
2.设疑激智(1)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①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本文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大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大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大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②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本文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大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③在语言上,本文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本文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本文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2)从这篇演讲辞中可以看出,蔡元培是怎样的一个人?首先,蔡元培是一个爱国的有志之士。他清醒地看到了当时人人追求功名利禄,道德日益沦丧的社会现实,心中慨叹、忧愤,欲尽自己之力挽救日益颓靡的社会风气。其次,蔡元培是一个满怀斗志的改良之士。当时,北大一些教师满身透着官僚习气,在学术上却无所成就。而少数学生只为混个资历以便将来谋个官位,根本无心读书做学问。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时”,但他曾经表示:“觉北京大学虽声名狼藉,然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故允为担任。”
最后,蔡元培是一个对教育有着科学的、深刻的认识的教育家。在本篇演讲辞中,他指出了大学的性质,即“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告诫人们对待学业不能敷衍塞责,要勤其学;又指出要砥砺德行,还要敬爱师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蔡元培科学、民主的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的独到认识。
(3)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怎样的核心内容?为什么?蔡元培先生对青年学生提出的三点希望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即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道德品行。首先,蔡先生批判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劝告学生要抱定正确的宗旨,要以专心求学的态度读书,不可抱有做官发财的梦,以致误己误人误国。这样才能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知识分子。其次,蔡先生指出,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社会道德的沦丧,作者认为大学生有责任去扭转这种趋向。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精英,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纯洁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最后,蔡先生希望青年学生要敬爱师友,他尤其指出,道德修行不能仅止于独善其身,更要“道义相勖”,这样方能共同提高,收“切磋之效”。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蔡元培先生认为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之根本,而人格培养又是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健全的人格,甚至比第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所以,演讲的主要内容始终围绕着健全人格与道德品行这个核心。
(4)作者是怎样明确提出办学宗旨的?作者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点在当时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直指北大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大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大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
3.随堂练习1.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砥励 观摩 责无旁代 坐收渔利B.烦琐 寒喧 开源节流 与时俱进C.肄业 告罄 放荡冶游 继往开来D.谙熟 赝品 循私舞弊 潦草塞责【答案】C(A.励—砺,代—贷;B.喧—暄;D.循—徇。)
【答案】B(A.肄:学习;乖:背离,违反。C.相勖:相互勉励。D.偷:苟且。)
【答案】D(“责无旁贷”的意思是“责任不可推卸,指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句中的“小张帮助李老师把东西搬上七楼”不是小张应尽的责任。)
4.对开场白的作用,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简介严几道,让人了解北京大学。B.运用对比,意在突出所要阐述的内容。C.运用对比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对北京大学的关注。D.开场简短的目的是引出话题。【答案】D
5.“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对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B.这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科学技术的地方,而不是做官发财的进身阶,因此学生在校应努力钻研学问。
C.这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学问进身仕途的地方,因而学生应努力学习为国效力。D.这是蔡元培对青年学子的恳切勉励,他认为大学是研究学问的地方,因而学生们应在校园里学习多种技能、丰富自己、为国效力。【答案】A(B.“研究科学技术”不对,C.“进身仕途”不对,D“学习多种技能,丰富自己为国效力”不对。)
6.对本文语言特色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语言浅显、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B.语言浅显、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含蓄深奥。C.语言浅显、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和谐韵律。D.语言浅显、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深远旷达。【答案】A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3~5自然段)1.吃透文本第二层(3):要求学生“砥砺德行”。第三层(4):要求学生“敬爱师友”。第二部分(2~4):从三个方面向北大师生提出自己的真诚建议和希望。第三部分(5):提出急需计划改革的两件事:改良讲义,添购书籍。
2.设疑激智(1)作者要提出道德问题的背景是什么?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
因此,他希望北大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
(2)作者是如何揭示追求名利者的面目的?本段在说理时,对那些只求功名利禄而不致力求学的人作了生动的描画。“放荡冶游”,“惟争分数之多寡”等词句将那些平时游手好闲,不思进取,考试时为了分数而争得面红耳赤的学生的丑恶嘴脸勾画出来了。“书籍束之高阁”,“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等语句将那些没有真正钻研学问,只混文凭,并且凭着一张文凭到处钻营的人的丑陋面目给刻画出来了,让人们识尽这些人的丑陋的面目,庸俗的灵魂。
(3)蔡元培先生对学校改革的两项计划有何共同的目的?蔡元培先生对北大改革提出的两项计划既有针对性,又反映了他对大学性质的理解。他首先针对那些志在做官发财的学生,避免他们“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改良讲义,只列纲要”,迫使学生自行钻研,而“添购书籍”则是为学生自行参考提供条件。
其次,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的性质是钻研高深学问,它不同于一般的专门学校,不带有直接的实用目的,故而不能停留在传播专门知识上,更须学生旁稽博采;另一方面,蔡元培先生主张“兼容并包”,故而不提供详细讲义,更能使学生独立钻研,学有心得。蔡元培先生的两项改革计划都围绕“求学”二字,希望能借此让学生真正获得学问,而非敷衍塞责,只求文凭。
(4)这是一篇满怀希望的演讲辞,细读课文,激人奋进。诵读后,你感受本文表达了作者哪些教育新思想?本文是一篇观念前卫的演讲辞。作者透彻地述说了自己对学子的殷切希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先进的教育思想: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的观点;提倡学生自学,“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
作者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中清醒地看到社会、教育的弊端,并针对弊端提出了救治的方案:需要远见卓识、义无反顾、始终如一地实行改革,需要一种热心肠,一种赤诚。而要在狂澜即倒的情形中力挽狂澜,要改变政治腐败、道德沦丧的状况,改革者还要有道德的感召力,自身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作者高尚的道德境界。他告诫青年学子砥砺德行,指出:“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作者就是这样的“卓绝之士”。
他谆谆告诫青年学子:“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辩,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他向青年学子现身说法,指出德行上共同进步的必要性,对他们寄予厚望,同时又展示了自身品德的号召力。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蔡元培先生正是凭自身的道德感召力,使他改造教育、改造北大的实践,取得成功。
3.随堂练习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怡误 自趋正轨 根基深固 以诚相待B.详悉 道德沦丧 无动于衷 旁稽博采C.提携 细微末节 光阴虚渡 力矫颓俗D.卓绝 大相背弛 精旨奥义 潦草塞责【答案】B(A怡—贻,C渡—度,D弛—驰。)
2.下列横线上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____________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____________可投考商业学校,____________何必来此大学?____________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A.因为 却 也 所以B.则 亦 又 所以C.只有 亦 又 所以D.因为 亦 也 所以【答案】B
3.“方今风俗日偷,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对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努力学习,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B.这句话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而言的,是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能洁身自好,而且能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
C.这句话是针对当时学生们的思想问题而言的,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洁身自好,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D.这句话是针对当时校园不良风气而言的,作者寄望于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不仅有高洁傲岸的节操,而且还要担当起为社会匡正流俗的职责。【答案】B
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主题是()A.作者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出三点请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B.作者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出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C.作者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出三点建议: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D.作者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出三点看法: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答案】B
5.对文章结尾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意在说明自己所做的两件事是为了建构一个优秀的大学。B.目的在于表明自己为学生着想,要构建一个优秀的大学。C.目的在于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楚,意味深长。D.目的在于总结全文、表明态度,构建一所优秀的大学。【答案】A
6.作为一篇演说,本文的特点是()A.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B.富有广泛性和历史意义。C.具有说服性和教育意义。D.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意义。【答案】A
孽海花长篇小说。清末曾朴作。共三十回。前六回为金天翮所作,经曾朴修改。1905年出版的只有二十回,通行的三十回本,是作者于1928年修补的。后曾朴又续写了五回。作品以状元金雯青和名妓傅彩云的故事为线索,穿插了大量官僚、文人的琐闻轶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治初年到甲午战争失败近三十年间的社会政治、外交、文化、思想状况。对清末黑暗政治的揭露较为有力。开篇第一回,历列古今中外暴君,以指斥清朝帝王的昏暴和腐败,后写一字不识的库丁余敏,靠走慈禧太后的后门被授任东边道;
鱼阳伯也花十八万两银子打通贵妃关节,买到上海道的官职。至于上流文人名士、王公官僚的各种恶浊卑劣的行为,被揭露得淋漓尽致。其中以主人公金雯青的形象,最有典型意义。表面上,道貌岸然,满口忠孝仁义,但其母刚死,热孝未尽,却纳妓女傅彩云为妾;出洋时,携妾随往,但在船上见了外国女子,又险些被勾去了灵魂;研究西北地理多年,却以重金购置帝国主义分子绘制的中俄交界图,划错了疆界,白白断送了国家八百里土地。在讽刺时政的同时,作品同情和赞扬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但对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及其他改良主义者抱有很大的幻想。致使作品批判力量大为削弱。小说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文采斐然,唯对秘闻艳事描写过多,表现出低级庸俗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