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单元概述本单元学习演讲辞,侧重拓展运用。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都非常善于演讲。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向来以含蓄内敛著称的中国人也越来越重视演讲的作用。在中学阶段学习演讲的技巧,体会演讲的魅力,提高演讲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潜能。 演讲一般来说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往往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因此,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抓住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观点。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其说理的深刻透彻及其丝丝入扣的论证力量。3、注意体会演讲词的情感力量,学习其中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看看它们是如何将鼓动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4、体会演讲辞的特点和魅力,揣摩其中深刻的思想和斐然的文采,学会在公共场合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11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导学案编写者:张艳华学习目标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3、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第一课时一、走进新课1917年前的北京大学是另外一番样子,“学而优则仕”充斥着校园。这时蔡元培出现了,从此“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学术自由,科学民主。珍惜光阴,为国图强,成了北大学子的传统。蔡元培赢得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美誉。今天我们再次聆听蔡元培的演说,他“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的呐喊仍振聋发聩。二、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先号民友,后改孑民。他是一个清末的进士,他又是一个真诚的民主主义者。他旧学深沉,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却又有着明确的开放思想。1912年他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担任过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伟大的爱国主义教育家,中国近代学术与教育的奠基者。教育论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选》、《蔡元培教育论著选》等。8
2、创作背景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大,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蔡元培的贡献就在于,他把陈腐的北大,变成了学术至上的真正大学。他以坚决的气魄,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采取一系列对症下药的措施,一步步地改造北大,使北大逐步显示出全新的风貌。不到两三年时间,北大便从一个培养官僚的腐朽机构一跃而成为全国进步青年仰慕的学府。三、知识积累1、字音肄()业 弭()谤造诣() 砥砺()()勖() 店肆()商榷()訾詈()() 裨()2、词义肄业:干禄:终南捷径:弭:容有底止:冶游:当轴:日偷:相勖:訾詈:3、知识链接演讲词的特点:①内容上要有针对性,要注意听众的身分,研究听众的愿望,讲大家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有地放矢。②中心要突出,思路要清晰。因为听众是听,而不是看,演说词要便于听众理清演说的思路,抓住演说的中心,理解演说的思想。③演说词要富于感情,这是与听众直接交流的一种方式,感情应是真挚的,不能张口训人,也不能众取宠,要打动听众的心灵,引起听众的共鸣。④语言要通俗,尽量口语化。⑤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收获。四、整体把握8
1、提炼主旨2、理清结构五、课后检测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肄业(yì)正轨(guī)弭谤(mǐ)相勖(xǜ)B.会晤(wù)訾詈(zǐlì)能裨使用(pí)稽查(jī)C.宗旨既乖(guāi)当轴(zhòu)敷衍(fūyǎn)商榷(què)D.潦草(liáo)塞责(sāi)鲜为人知(xiān)潜修(qiǎn)2.下列关联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1)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其造诣,容有底止。(2)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己,必有以励人。A.苟能那么虽更B.如果则因为所以C.苟能则故更D.如果那么虽更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超女经济”的烘烤下,现在的超女已经不再是第一届第二届里那种简单的“想唱就唱”了,它已经成了一条走进娱乐圈演艺界的“终南捷径”。B.执法部门只要真正做到了严格执法,问心无愧,就丝毫不应该惧怕相反还应欢迎媒体的监督,乐于将自己全方位地暴露在舆论监督的阳光之下。C.专家们普遍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住房问题全部推向市场,对于中低收入者来说,保障他们的居住需求,政府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D.如果没有政界的支持,再好的点子也可能被埋没;如果没有商界的参与,任何再好的城市规划都有可能被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8
张思德已牺牲60年了,与那个时代相比,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熠熠生辉。B.在奥运会110米跨栏决赛中,刘翔首当其冲,第一个到达了终点。C.高原上,战士们在这里炒沙做饭,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D.他说话做事都挥洒自如,给人一种非常干练的印象。5.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B.对于小泉提出的反对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理由,希拉克指出,对华军售禁令是16年前就制定的一项决定,现在早已事过境迁。C.一些学校将奥数作为选拔优秀学生的必要条件,为了让孩子能上好学校,一些家长亦步亦趋,送孩子上奥数班,以增加上重点中学的几率。D.病毒、病菌这种小东西,实际上你也杀不绝,尤其是当你破坏了微生态的平衡,不知道今后病毒、病菌将要如何花样翻新。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因此我想,世间诸多复杂的事物,其实是极简单的。人类善于将简单的事物,用自己的行动和文字制造出无数的复杂来,使后来者多有迷失,弄不清真面目。面对复杂的事物,我们迫切要做的,找到一条简单而实在的途径,简单到只需要一条进入的路,向着一个目标努力奋进,该更容易到达些罢。A.因为以至应该乃是B.也许以至或许才是C.因为以致应该才是D.也许以致或许乃是六、课标运用1、根据下列句子提供的信息,写一段介绍“飞行板”的文字,不超过70个字(含标点符号)。(5分)①“飞行板”是由水上运动爱好者、法国的弗兰基萨帕塔研制而成的。②在“飞行板”的帮助下,人们可以像海豚那样在水中快活玩耍。③这种装备需使用者将双脚绑在一双特殊的鞋子里。④这一双鞋附有一个很大的喷水器,用以提供上升力。⑤使用时,双手要拿着用以稳定飞行的喷嘴。2、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爱心是昏暗夜空中的歌谣,使孤独都感到了慰藉;爱心是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使跋涉者感到了希望。第二课时一、分析综合8
作为一篇就职演说,本文有怎样的特点? 一、思维碰撞蔡元培先生的三点要求哪点最触动你的心灵?(学生自由回答) 二、课后检测(一)课内阅读一曰8
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于我何损?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1.文章说“一曰抱定宗旨”。那么蔡元培要求青年学生抱定什么样的宗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怎样阐明北大学子要抱定宗旨?请梳理本段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文章主旨,体会下面句子的含义和感情。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是作者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演说辞,可为什么主体部分是向学生提出谆谆教诲与建议希望?谈谈你的理解。5、作者在文中对当时北大学子提出的希望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天有无价值?谈谈你的认识。(二)类文训练为学与做人(有删节)梁启超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8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1922年12月(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1.作者认为为学与做人应是什么关系?“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认为“怎么样才能不惑”?“仁者不忧”的原因又是什么?试各分点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主体部分的论述和论证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最后两节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附:一、素材积累张小砚的冒险经历没有头盔,没有攻略,没有户外经验。只因为一个想去西藏的念头,一个女孩忽悠了一个好朋友,买了一辆摩托车,一路翻山越岭,颠沛流离,从四川雅江骑到拉萨。路途之中多次遇险,到达拉萨时已经弹尽粮绝。回来时,这个女孩孤身一人,身无分文。靠在大昭寺前募捐的114块钱,一路搭车、募捐、赌球,安然返回成都,口袋还剩31块钱。71天,行程一万七千多里,想走就走,她就是张小砚。她的游记《走吧,张小砚》在天涯杂谈上的点击数超过两千万,甚至被众多粉丝追捧为“心领神贴”。8
立意角度1从张小砚的西藏行程看,可以立意为“放飞自己”“经历是一笔财富”“做一回驴友”“快意人生”“尝试”等。立意角度2从张小砚一路的曲折看,可以立意为“磨砺”“冒险”“幸运”“友情”“执著”等。立意角度3从张小砚的负面影响看,可以立意为“学会保护自己”“不能一意孤行”“珍惜生命”“凡事要考虑周全”等。【追分示范】话题:经历是一笔财富人生在世,我们要经历很多事情。高尔基凭借自己的苦难经历,写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曹雪芹依据自己的波折经历,写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当代青年张小砚,把自己的西藏之行九死一生的经历,辑录成书,如今,她的《走吧,张小砚》风靡国内。综合上面这些人的成功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历是一笔财富。试着写写:二、小故事大智慧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启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