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_1
加入VIP免费下载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_1

ID:871646

大小:27.42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2-02-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么,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用什么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板书: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学生:好!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于不疑出有疑,这是创造的起点。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从提问质疑开始吧。问题提出来后,我们一起来研究、讨论,甚至争论,总之,唯真理是从。好,同学们现在开始思考、提问。(学生开始思考)学生:在本文的第六段,有一句话: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由衷的喜悦这个句子中有两个破折号,我想问问这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好,有没有同学能够帮他解答这个问题?我顺便说说,同学们的问题提出来以后不光是我回答,你们也可以问答;你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由我回答,但是我的回答也只是一家之言,供你们参考。咱们平等对话,我也不能说我就把这篇文章读懂了。好,谁能说说这个破折号的用法?好,请贾诺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我觉得是插入语。教师:插入语的意思就是表示什么呢?学生:就是插入的部分。教师:插入的部分?还有没有其他的解答?准确的讲,我的理解是好,那位同学在下面很急切地说什么。请你大声些说。学生:我认为是表示注释。教师:哦,你认为是表示注释。同学们想想,是表示注释准确些,还是表示插入准确些?学生:(齐)注释。教师:是的,我也认为是表示注释。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们的思想应该飞翔起来,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可以提。好,你说。 学生: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我不知道达尔文的发现和马克思的发现有什么相似之处,恩格斯要放在一块儿说。教师:这个问题你们应该第一次学习的时候就讲过的。第一次学习的时候,你们老师讲过没有啊?学生:好像没讲过。教师:嗯,也可能是老师讲过你们又忘记了。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规律,达尔文的发现的意义何在?我们人是由什么变成的?学生:猴子。教师:对,是由猴子变成的。而原来的说法是什么?是上帝创造的人。这是划时代的发现,而马克思的发现和达尔文的发现有着同等重大的意义。但是有区别,达尔文是对自然界的发现,而马克思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懂了吗?学生:懂了。教师:好,还有什么问题?贾诺!学生:我不太明白一个复句的划分,就是刚才说的那个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一直到就是整个这一段。 教师:我先问问你,你对这个段落的意思理不理解?学生:不理解。教师:那么其他同学有没有理解这一段意思的?或者说大概理解,并能够对它进行说明?学生:(思考)教师:说错了也不要紧,理解多少说多少。(学生思考) 教师:好,那么让我来说说我的理解。关于这段话,李老师先后备过三次课,都感到这段话的意思特别难懂。我以前只以为是我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问题,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是它的译文有问题,但是最近,我查阅《中学语文教学》88年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专门说了,它是个病句。比如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够成基础。我们怎么读也觉得不通。是不是?好,我们看看这篇文章中关于这段话的译文。(出示投影片)当然,这段译文也不能说就是最好的,但至少比我们的课文要好懂一些: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发展规律,而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一种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某些事实:这前面的一句好懂吧?(学生会意地点头)好,那么什么事实呢?接着往下看: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段话能不能理解?(学生答能)应该能理解。好,因此,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看,这里没有那么的了,的字太多不好理解,就像日本话似的,(学生大笑)好,接着看,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什么构成基础?是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也就是说,由经济发展阶段构成基础之后,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当然,它们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么那样做得相反。纵观这个长句,它实际上说了两个观点:一个是物质决定精神,这个好不好理解?(学生点头)一个人起码的生活得到保障后,就自然要讲究精神上的享受了。对不对?第二个观点理解起来可能要难一些。就是说,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它的一些包括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宗教等等才会得到发展。我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讲中国的民主发展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符合现阶段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咱不能一步登天啊!当然,关于这第二个观点要真正解释起来,足足可以写一本书,我在这里只能简单说这么几句。我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稍微明白一点了?贾诺同学,懂没懂啊?学生:差不多。教师:好,能够给你讲得差不多,我就非常满意了。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但我觉得这个句子像课文上那样翻译,有它的好处。教师:哦?有什么好处?学生:您刚才提供的译文,当然很通俗,但它毕竟是个译文,里面可能掺杂了译者个人的理解,我不知道恩格斯当初发表演说时,他用语究竟是怎样一个导向,但是如果翻译者不追求通俗,而是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直译,也许读起来要吃力些,但可能要客观一些。现在的译文,虽然通俗明白,但可能里面有译者的思想,这样我们读的就不是恩格斯的作品,而是译者的作品了。教师:好,请坐。你能发表自己不通的看法,非常可贵!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既要忠于原文,又要符合我们的民族习惯,这二者应该能够巧妙地统一起来。课文上的译文我认为不符合,至少是不符合我的阅读习惯,可能也不符合在坐各位同学的阅读习惯。至于现在的译文是不是还可以翻译得更好些,当然还可以探讨。如果这位同学今后能够从事英文翻译,希望你能够重新翻译这篇著名的演说,而且我相信你的译文一定是最漂亮的!(学生大笑)还有啥问题?没问题我可就要问你们了哦,那位同学举手了。好,你说吧! 学生:我看这篇文章里的第三段第四段说的是马克思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而第五段第六段说他是一位科学家,而第七段说他是一位革命家。这个顺序和我们平常介绍一个人生平的顺序不太一样。比如我们介绍鲁迅,我们首先介绍他是文学家,然后是革命家,最后是思想家。因为鲁迅最主要的还是一个文学家,他在文学上的贡献最大。而马克思最主要的应该是革命家、思想家,他的革命和思想是最有影响的。教师:你觉得革命家应该放在最前面是不是?学生:是的。我就不明白恩格斯为什么要以这样的顺序介绍马克思。教师:好,这个问题,是我这次备课的一个新发现。同学们不知注意到没有,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贡献时说了两个对于: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同学们已经学过一遍这篇课文,应该知道:这个两个对于,一个指的是什么?学生:(小声说)实践。教师:对,是马克思的实践。实践就是指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嘛!第二个对于指什么?学生:理论。教师:对,是理论,是作为理论家的马克思,是他的理论贡献。这样,为了方便同学理解,请看看我这里准备的结构提纲。(展示投影片)投影内容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2.革命理论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3.革命实践注重实践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过渡段)两个对于:实践和理论马克思的贡献:1.理论贡献(思想家)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的发现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广而深)2.实践贡献(革命家)注重实践(过渡段)科学的作用:革命的力量参加实践(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宣传:编报著书组织:创立协会(顶峰)马克思的影响:敌人:驱逐、诽谤、诅咒战友:尊敬、爱戴、悼念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教师:这个结构提纲不一定和你们原来的概括一样,但我想大体思路是一致的。你们看,这既然是一篇悼词,它就先谈马克思的逝世,然后说马克思逝世所带来的损失,再说马克思的贡献,从理论贡献到实践贡献,最后说马克思的影响。大体思路和你们有没有分歧啊?学生:没有分歧。教师:好的。我们现在从这个结构入手,就可以把刚才那位同学的问题弄清楚。 前面的两个对于,实际上说的是实践和理论,对不对?可是,这是我这次备课第一次发现的这个问题,文章的下面并没有对应。看见没有?如果按上面的顺序,下面先应该讲马克思是什么家?学生:革命家。教师:对,应该讲马克思是一位革命家。实践指导嘛?这是就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而言;然而,恩格斯接下来,却先讲马克思的理论贡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恩格斯的一个疏漏?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都陷入了沉思)教师:可能这个问题同学们一时还难以回答。这样吧,我们先暂时把这个问题放一放,来思考我提的一个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从课文看,恩格斯在中间部分回顾了马克思一生所做的事,那么,在恩格斯看来,注意,是在恩格斯看来而不是在我们看来,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学生开始议论、讨论)学生: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教师:好,这个同学认为是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仔细看教材。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学生思考、小声议论) 教师:真的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吗?我再次建议同学们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性语句。请大家看这一段完了以后,下面一段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学生:不仅如此。教师:请问,不仅如此表达的是什么关系?学生:递进。教师:对,是递进。那么它所连接的两部分中,重点在前面还是在后面?学生:后面。教师:从不仅如此这个短语本身可以说明,在恩格斯看来,发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但还不是最最伟大的贡献。那么,最伟大的贡献是什么呢?同学们继续往下看。注意抠一些关键的词语。学生:(小声地)剩余价值规律。教师:剩余价值规律?好像是的,因为文中说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的是的了。但是,是不是剩余价值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再往下看。 学生:还不是。因为下面一段的开头说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教师:很好,远不是主要的,就说明前面所谈的理论贡献还不是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这当然不是贬低马克思的理论,而是在恩格斯看来,比起理论贡献,马克思还有更伟大的贡献。而且,后面还有一句话学生: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教师: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革命家这三种称谓出现了。思想家,是就他的理论贡献而言。我这儿要补充一点,马克思主义意义的伟大不在于它发现一种理论,而在于它把这一切付诸实践。在马克思以前,有的哲学家的理论未必就不深刻,但他们的理论始终停留在宇宙本位,停留在书斋里。所以马克思说:哲学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是改造世界。他不是流于清谈,不是经院式的哲学,而是把自己的理论作为推翻旧制度的武器。所以在恩格斯看来,他把实践、革命放在第一位。那么,马克思从思想家到革命家,是怎么过渡的呢?这就是靠马克思对理论作用的认识,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所以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这就可以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很注重实践。所以邓小平认为,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其精髓都是科学求实。这样看来,为什么恩格斯要先说马克思是理论家、后说他是革命家,这前后几部分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学生:递进的。教师:对,是递进的。因此,我们现在可以把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问作一个解答,也就是我们把刚才的讨论进行一个总结,从这个结构上来看,它的逻辑性是很强的,每一段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严谨的:不仅如此远不是主要的 正因为这样等等,所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结构严谨,层层递进。语言严密,丝丝入扣。这对我们的写作都是有帮助的。对于结构严谨,同学们可能比较好理解,但对于语言可能不太重视。我们造任何一座房子,不但要有砖瓦,还要有灰浆、水泥等等,而且还要衔接得很自然紧凑。写这一句就要想到下一句,写这一段就要想到下一段,写前面就要想到后面。这都应通过语言的运用体现出来。不过,这里我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这篇文章的语言当然是很美的,但我在读我又想,这可能不只是语言的本身。我每读一遍都感到感情的深沉,只有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语言背后的东西。现在,我们把最后两个自然段朗读一遍,同学们体会一下,看它除了语言严密之外还有什么特点?这是我的问题。学生:(朗读)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学生思考,沉默)教师:同学们体会出来了吗?语言上,这和一般的议论文有什么不一样?或者你对这两段文字还有什么疑问都可以提出来。好,有同学们举手了。请你说吧?学生:我认为,和一般的议论文比起来,这段文字感情深沉,饱含真情,而不只是议论。 学生:还用了叙述,比如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但又不完全是叙述。教师:对,这段文字应该是议论、叙述和抒情的完美结合。学生:老师,我想对最后一句话提个问题。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现在我们在悼念谁的时候,都只说某某永垂不朽,这里却说将永垂不朽,这和我们现在的说法好像不太一样。教师:哦,你认为多了一个将字不好理解,是吧?学生:对。教师:你这个问题,是杀出了一匹黑马。(众笑)说实话,你这个问题,也是我这次备课遇到的问题。是啊,江总书记在邓小平同志的追悼会上说的是邓小平同志永垂不朽,他没有说将永垂不朽。同学们想想,这里恩格斯为什么要说将永垂不朽?好,你说。学生:为认为,这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环境是资本主义社会,相对来说,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还比较遥远,因此,恩格斯认为马克思的事业将永垂不朽,就是说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可能是将来的事。教师:嗯,你的意思是说,这个将表示的是一种预见,是吗?学生:是的。 教师:的确,现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至少在中国变成了现实。而当时,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还只是少数,就连当时参加马克思葬礼的人也只有十来个人。而共产主义运动还刚刚兴起,在那样一个时代,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而我认为他的英名就活在他的事业之中。虽然他离开了世界,但在恩格斯看来,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但无产阶级革命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自己的运动,而且,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我也认为这个将是表明了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信心。好,又有一个同学举手了。请说吧!学生:但是(欲言又止)教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不要紧的,说吧?学生:永垂不朽说的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事业,可是,我想,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命力不是太长,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只有几个国家还在坚持高举社会主义大旗。那么,我想问,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这是不是说明马克思的事业发生了什么问题?这又怎么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永垂不朽?教师:哦,你是为共产主义的命运而深深地担忧啊!(众笑)这个问题本来最好是请教江泽民总书记。(众笑)不过,我可以谈谈我的看法,也许你听了我的看法后对这个问题会有新的认识。别忙,刚才还有几个同学也要提问,先一起提出来,好吗?学生:和他一样,就是这个问题。 教师:那么,看来这个问题是一个共同的问题了。有部分同学认为既然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可现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又怎么能说永垂不朽呢?我是这样看这个问题的,不一定对,供大家参考。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他的基本原理应该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考验的。那么,你刚才所说的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解体,恰恰是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死守一些马克思著作中的教条。当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原因很复杂,但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恰恰是背叛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5年后的德文版序言中曾这样写道:《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又说: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我们已经知道,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精神是科学求实。我就以中国为例,我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交锋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纪实》,有人把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称作20年改革开放的主线。如果我们把五月份的几个重要日子排列起来,就会发现一条马克思主义真理发展的奔腾长河:5月1日是国际劳动节,工人阶级第一次把《共产党宣言》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变成了响彻上空的口号;5月4日,是五四运动纪念日,正是这个运动在中国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也孕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80周年纪念日;5月12日,是真理标准大讨论20周年,这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人冲破了自称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凡是派,真正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声号角,也拉开了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最终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结晶邓小平理论;5月29日,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同志中央党校529讲话发表一周年,这个讲话是后来十五大报告的纲领和蓝本。如果说,《共产党宣言》是人类新纪元的宣言,那么,十五大报告则是新世纪宣言。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朽的一个象征,更是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咱们再把视线拉近一些。20年前,大港还只是一片荒凉的盐碱滩,可现在,已经是一个新兴的生机盎然的现代化城镇了。而它发展的活力正是来自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同学们看,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很近嘛!外面这条大街名叫世纪大道,我想,这也是中华民族迈向21世纪真正屹立于世界强盛民族之林的世纪大道!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天才、罕见的科学求实精神和极其渊博的知识都远远超过我们每个人。假如有人妄想批判他的发现,那只能落个引火烧身、自取灭亡的下场。这一点只有生活在较发达的世纪的人们才可能理解。恩格斯还曾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四十二年前我们在巴黎革命即无产阶级带着本身要求参加的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想世界上发出这个口号时,响应着还是寥寥无几。今天我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欧美无产阶级正在检阅自己的的战斗力量,他们第一次在一个旗帜下动员成一支军队,以求达到一个最近的目的,即在法律上确立八小时正常工作日。如果马克思今天还能同我站在一起亲眼看见这种情景,那该多好啊! 那么现在我要说,如果马克思恩格斯今天能在这世纪之交,亲眼看着自己所创立的科学理论被中国人民的实践注入新的活力而蓬勃发展,那该多好啊!(学生鼓掌)刚才提问的那位同学,你说我说的有道理吗?你还有什么想法吗?学生:您说得有道理。您的话使我想起了邓小平说过的一句话。教师:是吗?你想起了邓小平同志的哪句话?学生: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大意是只要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那么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在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不会消失。(全场鼓掌)教师:看来今天同学们重学这篇课文的确走近了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很近嘛!可以说,没有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我今天不可能到大港来,一片盐碱地,我来干啥?(学生笑)对不对,我来干啥?所以我在想,同学们学这样的文章,不能就文论文,要想到自己,想到生活,想到社会,想到时代,这才算真正把课文读活了,而不是读死书,不是为考试而读书。同学们今天学了这篇课文以后可能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会有一些新的认识吧!好,时间不多了。让我们再走进马克思,所谓走进马克思就是了解一下马克思的心灵世界。在这里,我给同学们推荐几本关于马克思的书,希望同学们能感兴趣。(展示投影片) 这几本书是《马克思的青年时代》《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马克思秘史》(沙叶新)《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特别是《马克思的自白》尤其值得同学读一读。我相信你们读了以后,会受到心灵的震撼,你们会感到马克思不但是一位伟人,而且还是一位非常亲切的人。下面我选读其中的几则:(翻书,读)您认为一般人最宝贵的品德?纯朴。您认为男人最好的品德?刚强。您认为女人最值得珍重的品德?温柔。您的特点?目标始终如一。同学们想想,为什么马克思面对所有的诬蔑诽谤可以毫不在意,把它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因为他有始终如一的目标,比起这宏伟的目标,其他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您最讨厌的缺点?奉迎。 您能原谅的缺点?轻信。您喜欢做的事?啃书本。您喜爱的颜色?红色。您喜爱的名字?劳拉、燕妮。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同学们,听了马克思的这几则自白,我想,同学们也许现在还不一定能够理解马克思的伟大学说,但你们也一定会敬佩马克思伟大的人格!而马克思的精神: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继承的。今天,我很有幸地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同学们可能有了一些新的收获,同时也可能还会有许多新的问题,不过这是好事,说明同学们的思维真正打开了。最后,我想给同学们赠送一段话。 在座的同学们大概是十六七岁吧,马克思在你们这个年龄,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让我给大家背诵几句,作为我对你们的勉励,也作为我今天这堂课的结束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它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够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全场鼓掌)教师:下课。谢谢同学们!学生:老师再见!1998年5月3日在天津举行的全国省会、直辖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的讲坛上,四川李镇西老师讲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创新的主导思想,另辟蹊径的教学探索,已见于他撰写的教学论著,在这堂课上,也同样体现了上述基本观点,对当前的高中的语文教学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 应该说,作为一堂观摩课,又是在异地借班上课,要在50分钟之内处理完这样一篇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恩格斯的文章是对马克思一生的伟业的高度概括,理论性很强,知识面很广,涉及到的历史背景纷繁复杂,如何使学生能饶有兴趣地读懂这篇文章,能以文解道,又以道悟文地通过阅读语言文字来理解文章的精髓,又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中领悟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底与艺术,这的确是不容易的。李镇西老师勇敢地选择了这篇课文来讲,这种敢闯虎穴的精神,令人钦佩。看完了这堂课,更感到以下几个问题,体现了李老师的教学特点,值得大家研究探索。一,这堂课应从何入手来把握全局,引导学生去阅读呢?李老师提出了要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这篇文章,给学生提出一个新的制高点,引导学生去攀登。在简单介绍了马克思的占有李卜克内西对他的评价后,李老师提出应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课文。要学会质疑,于不疑处有疑这就是创新的起点。阅读首先要教会学生(尤其是高中的学生)质疑,这就是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指导思想,一个最根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思考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引导了整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这是这堂课的特色之一。随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师生之间成功地实现互动互助的探究式的学习气氛。师生之间互相提出疑问,又互相求解。大家有问有答,有争有解,循着文章的层次逻辑顺序,层层深入。学生的问题有深有浅,有的问及字词,乃至标点符号(这也是不能放过的!);有的深入到理论的本质,兜售很自然地循着课文的语言脉络来展开(这才是语文课,而不是政治课),师生共同努力,真是做到逢山开路,遇河搭桥,一个个疑问解决了,学生自己实际存在的疑难,经过自己的思考后,提炼出来了(这样的提问才能于学生有助,信口开河地不加思索就发问就无益的,对高中学生尤为如此),又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师生共同的帮助求得解答,阅读课的第一个任务――以文解道,就在正确的独立思考的方法指导下完成了。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了阅读的方法,这是最宝贵的金钥匙。 二,阅读教学的第二个任务――以道悟文,在教学中这是一个难题,不少教师的教学对于以文解道做得很熟练,任务完成得较好。但对于第二个任务做起来就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怎样引导学生去悟,才算是完成了任务?有的教师干脆就忘记了这个环节,对于这样的理论性很强的议论文,当然就很可能把它讲成了政治课了。李老师的这堂课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很成功。,有些地方师生都很动情,听者也为之动容了。究其经验,我以为在于李老师紧紧地把握住了这个悟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循着文章作者的思路,即语言的脉络来提出疑问,结合着文章词语的前后搭配关系,即语言的环境来理解语言的含义,弄懂文章的思想内容,再回过头来体会作者在驾驭语言时遣词造句是如何做到准确、生动、凝练、传神的,亦即是如何求得语言的得体。这样就把言语学习中的四项基本任务――掌握好文章的语脉、语境、语义和语体四个方面的关系――抓住了,那个悟字,就自然会呈现出来了。语文教学只有完成这一步,才能算是真正上了一堂语文课。李老师的这堂课,有几个地方就很成功地突出了以道悟文的做法。比如在讨论到马克思的称谓的问题时,李老师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名次排列问题来处理,而是以此为总纲,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入手,概括了文章的第三至第七自然段,这一主体部分,进行了整体性的研读,在研讨过程中又先抓住两个对于这组介词短语的深层次含义,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后,又引导学生去研读全文的篇章结构,梳理出恩格斯论证马克思伟大贡献时的论述思路(这时老师很恰合时宜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屏幕上映出全文的提纲,帮助同学们整理出整体系统,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很得法,有用,不是花架子)。师生研讨到这里,问题是否就算是解决了呢?没有,它只是让学生从表面上指导了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与革命家的提法,但还未能从本质掌握恩格斯讲话的核心:即这三者是什么关系?李老师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就此停步不前了,而是继续引导学生去理解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深意。再回过头来研读文章的提纲后,学生终于读懂了恩格斯是采用层次递进的方法来突出革命家这一称谓的本质内涵的。这就是很成功地以道来悟文,悟出作者构思与表述的技巧了。就这样,不必专门讲语法术语或写作方法,学生从文章的思想内容中就能悟出了。再如,在讲文章最后的一部分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恩格斯说‘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这个‘将’字怎么理解?这是课文中最后一句敬辞,一般情况下很容易被忽略。李老师因势利导地抓住这个将字,进行了一次以道悟文的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又一次感悟到革命导师恩格斯是如何深刻地把他们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通过一个将字,流传千古,照耀后世了。这一个副词的作用是多么的深邃而又伟力无穷啊!(《人们日报》1999年11月15日登载报道英国BBC广播电台在公众推选千年世界伟人名单中,马克思位居榜首,就是对恩格斯的预言的一个最有力的佐证!)三,语文课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它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完成对学生进行人文思想教育的任务。这是我国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主要组成部分。今年来对此又再度明确提出,引起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李老师的这堂课对此也有很精彩的处理。对于这样一篇理论性很强,概括性很高的文章,李老师始终以自己对文章深入研读后对革命导师的热爱与崇敬的感情,融汇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中,用自己的激情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冗赘的知识讲解,有的是满腔热情、诚挚的爱心――爱文章的思想内容,爱文章的语言文字,爱学生的孜孜以求的精神,使全堂课都沉浸在崇高、积极向上的氛围中。特别是讲到文章最后一部分,有的学生提到苏联阶梯和东欧剧变时,李老师以解释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一句为契机,深情地阐述了他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以优美的诗一般的语言,引证一百多年来,人类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历史,特别饱含深情地说:如果马克思、恩格斯能在这世纪之交,亲眼看到自己所创立的科学理论被中国人民的实践注入新的活力而蓬勃发展,那该多好啊!李老师讲得动情,学生听得动容,全场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是包括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在内的发自内心的呼声)。作为大奖塞的评委,我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流下热泪。这是多么成功的人文思想教育啊!在老师的情感的熏陶下,提问的那位学生站起来补充说:老师,您说得有道理。我想起了邓小平同志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只要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生命力就不会消失。’这更是锦上添花的妙语,它亦理所当然地又一次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看着这位年青教师的身影,看着这些年青学生的面庞,我清晰地想到:我们这三代人之间是不会存在不可逾越的代沟的,至少是在这个最根本的原则问题上。我沉浸在愉悦与欣慰之中听完了这堂课。 从阅读教学的任务来看,还有其他方面的要求与任务要解决;从培养学生自己学会阅读的训练目的来看,我们还有很多的事要做,但是从最根本的任务来看,我以为教学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能做到以文解道、以道悟文和以情育己这三条,是最基础最本质最重要的。而李镇西老师在这堂课的教学中都有了较成功的实践,是值得推荐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