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失信》教学设计、反思天坛路小学王静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3、体会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教学重、难点重点:小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教学策略自主阅读,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阅读感受,分享阅读成果。教学准备师生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回顾第二组课文中认识的几位名人,引出继续学习名人小时候的故事。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失信”和反义词。3、课题中的“我”指的是谁?“我”又不能失信于谁?请同学们读课文。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1、出示自学提示,初读感知(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同学们读得都很用心,我们先过一下字词关,谁能读的请举起你的右手。2、同学们读课文后汇报交流第2个问题。3、老师的说法,一起来补充完整。一个星期天,宋庆龄一家要去________,可她忽然想起_________,爸爸妈妈都_________,但她还是坚持留了下来,履行了自己的诺言。4、大声读课文,想一想小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三、感悟课文,走进人物内心
1、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小庆龄是个守信用的孩子?边读边找,并简要批注自己的想法。2、学生交流:(以下是学生可能交流的几个方面,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指点、引导)(1)“伯伯家养的鸽子,尖尖的嘴巴,红红的眼睛,漂亮极啦!伯伯还说准备送她一只呢!”庆龄很喜欢伯伯家的鸽子,但为了守信用,而放弃去伯伯家的机会。(2)“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从“特别高兴”和“早就盼着”可以看出庆龄一直很想去伯伯家,但她因为想起与小珍的约定而停住了脚步。(3)当父亲提出改天再教小珍时,庆龄连说“不行!不行!”,并把手抽回来。从哪里让你体会到了小庆龄的守信用?(4)当母亲提出可以回来后再向小珍解释时,庆龄表示自己不能失信。(5)当父母赞同她留下来时,庆龄点点头,甜甜地笑了。3、分角色朗读(1)交代任务:分角色朗读,教师读旁白,其余三大组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班级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3)小组进行比赛。(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4、讨论深化(1)读了这个故事,你喜欢宋庆龄吗?为什么(2)如果请你给这篇课文的题目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符号?最好能说说理由。(随机板书标点“!”,感受小庆龄态度的坚决)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升华主题。通过大家的朗读,一个诚实守信的小庆龄仿佛就站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像小庆龄这样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5、俗话说“一诺千金”,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教学反思
《我不能失信》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通过宋庆龄为了遵守教好朋友小珍叠花篮的约会而放弃了去伯伯家看可爱的鸽子一事,表现宋庆龄的诚实守信品格。这是个简单的故事,情节简单,中心突出,一读就懂,但对于人要怎样才算“守信”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却并不怎么易懂,更不提该怎样去做到。正如宋庆龄说的,守信就是说到要做到,包括不自欺的说到做到,即真忘记可以道歉,假装忘记就不可原谅。因而守信的前提是诚实,先诚实而后守信。课文除了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外,还要使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因此,从“信”字的源起入手,再用课文中这个具体的故事作为注脚,最后解决守信与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对冲突,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守信”。一开始上课,首先我按着教案的预设创设情境导入课题,让学生对“守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理解课文内容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做了铺垫。顺势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结果孩子们都不能择出要点来讲,有些同学读了课文,心中其实很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但让他起来讲述时就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很清楚的表达,而是看着课文读,不能简要概括。学生简单汇报后,我给出了老师的说法: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 ),二女儿( )(谁)也很想去,她突然想起( ),爸爸妈妈都劝她( ),但她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还是坚持留了下来。在整体理解分析课文时,我在之前就给孩子们定下了一个范围:从文中找出描写庆龄守信用的句子。用这样的方法是因为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本次课堂上,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然后再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这样的话有助于孩子们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重点句子分析时,我基本都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谈体会,但在这过程中我没有提醒孩子们去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比如“二女儿宋庆龄显得特别高兴。她早就盼着到这位伯伯家去了。”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孩子们自然而然的把“特别”、“早就”读成了重音,我及时提问“为什么你们要把这两个词语读成重音呢?”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回答的很好。
最后,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来谈谈读过课文之后的感受,学生虽然有过亲身经历,但都没有勇气说出口,只能从表面谈应该像宋庆龄那样守信用。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 通过这节课,我也发现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的钻研还比较肤浅。今后备课要更扎实地钻研教材。我也更深地了解到备课有时真的只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还有很多学生的学情是我们没有考虑到的,只有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学习课文,来备课,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