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老屋的门口①一座低矮的小木房,只在屋顶披着一层灰色的瓦,时光侵蚀①开篇点题,为抒发了老屋的门。而我徘徊在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感情张本。②先前是爷爷守着老屋。他喜欢坐在门口,一口又一口优哉游第②段:①由“老哉地抽着自卷的旱烟。而当每次呛得满脸通红时,便急急地招我给屋”引起对爷爷的描写和他捶背。那场景重复了几年。而我印象中染红老屋门口的那一抹残刻画。②以景物的描写转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不经意中,爷爷便没了。老屋的那扇门换时间的流逝,爷爷离吱呀吱呀地在风中摇曳,但摇出的只是一阵又一阵凄凉的心痛,终去,睹物思人,表达怀念究,没了坐在老屋门口的人了。之情,以哀景写哀情,情感更加真切。③后来迁了新居,奶奶却执意要呆在那所老房子里。她也不解释,只是如爷爷一样沉默地坐着,大家违拗不了她。但刚刚懂事的我想,这老屋的门,承载了太多太多。放学回家,我喜欢伏在老屋第③段:①以奶奶不愿门口的小板凳上写作业,一来那儿安静,二来也可与奶奶做伴。奶离开老屋的叙述,安土重奶喜欢唠叨,唠叨那些我好奇的往事。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老婆婆迁,仍然是怀念旧人的感情。为下文叙写铺垫。②们聚在老屋的门口,谈着那些谁会先入土的事情,平平常常地,如叙事抒发感情,情深意同拉家常一样。但我偶尔也会听到奶奶一个人埋怨,埋怨那个糟老切,感情真挚。头子去得太早。那时候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门倚着奶奶。孤零零地,我噙着泪,听着她呜咽,却哭不出声。④时间久了,老屋也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村里的人劝爸爸把屋拆了,我没肯,当然,爸爸也执意没有答应。记得他同我一起走第④段:语言简洁,叙到老屋那挂锁的门口,听他喃喃地说:“等我老了,还住在这屋里。”事自然,顺理成章,感情我想我是懂的:爷爷奶奶都在这里去了,爸料想是在这门口看到了达到了高潮。物是人非,他们的身影;而人近中年,也想到了自己的归宿。那时候,我天真感情依旧。
地应了一句:“爸,等我老了,也住在这屋里。”爸没吱声,摸了摸那扇小木门,转身便走了。我想他是不愿在老屋的门口哭,怕爷爷奶奶瞧见了伤心。⑤而如今,我站在老屋的门口,不愿去推开它,因为怕触及那些尘封的往事。但有些事物,如同老屋的门,经历了太多太多,却第⑤段:抚今追昔,引发议论,在议论中抒发感依旧沉默无语。我不敢撩扰这一份岁月的无声与沧桑,但我想,今情,升华主旨。天与明天之间,也许也只隔着一扇门,我们都站在岁月的门口徘徊,追忆着那些过往的事与过往的人。第⑥段:首尾呼应,结⑥我站在老屋门口,想着那些平常小事。老屋的门,被岁月锁构严谨。没有抒发情感的着。词语,但是那份自不言待的深情已寄寓其中。这是一篇意境优美、感情丰富、意蕴深远的抒情散文。作者立足于“老屋”门口,追溯往事,回忆与“老屋”相关的人和事,以时间为序,用疏淡的写意笔法,再现了爷爷门前抽烟、奶奶倚门静思默想、爸爸坚守老屋以及我伫立门口感叹岁月的典型场景。画面虽为平常人事、琐碎家常,但寻常中显奇崛、疏淡中见真情。这里既有物是人非、岁月沧桑的沉重感叹,也有血脉相承、追宗怀远的幽邃情思,可谓情景交融。本文感怀人生,起于“老屋的门口”,立象尽意,随着感受与体验的渐次深入,归结于“岁月的门口”,意蕴深远。作品贵在有感情,而感情真挚,才能有感染力、打动读者。那么抒情就成为我们写出有真情实感作文的重要手段。抒情的目的在于以情感人,也就是说通过自己抒发的感情来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刘勰所说的“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强调了抒情在写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如何在作文中抒发感情呢?1.借景抒情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中:“天空灰蒙蒙一片,在这黎明时分,曾经的月亮也收起了它的光辉,藏身回去了。地面上,马儿的一声声嘶鸣,久久徘徊于天地之间,仿佛不忍离开这片土地,让人伤感不已。”作者通过对天空、月亮、马儿的描写来抒发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在写作中,抒情而不直写情,绘景而不止写景,借景抒情,情以景兴,能使文章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2.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如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榕江记》就是一篇运用触景生情法的佳作:“竹林里有一条小溪,我们便顺流而下。榕江水蜿蜿蜒蜒地一直流淌下去,唯一不变的是她的安谧和澄澈。竹林到了尽头,换成了一片沙地,柔软细微如同灰尘般的沙地。我们停下了脚步,脱去鞋袜,投向榕江的怀抱。我静立于榕江水之中,感受那份清凉流至全身的神经末梢,安静地接受榕江的洗礼。这样的天地,看一眼,心就静了,看一眼,心就返璞归真了。……的确,在这样的‘桃花源’中,谁都不敢打破这份安谧。”作者看到榕江水的清澈,感受到天地的纯真自然和静谧,触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榕江需要呵护,大自然需要呵护,不要让清澈的榕江离我们越来越远”。情从景出,扣人心弦。3.咏物寓情法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流沙河的《藤》,就是运用了咏物寓情的手法:“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里写的是“藤”,但影射的是那种趋炎附势、踩着别人的肩膀向上爬的人。作者把自己对这种政治投机商的愤恨与蔑视的感情,寄寓在对“藤”的物性的描写之中,达到了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咏物寓情,将思想感情化作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画面,不仅使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作者的思想观点,而且文章也因此而显示出情意深邃、韵味隽永的艺术魅力。4.咏物言志法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咏物言志之作。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品质:“它只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然后“言志”,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表面好看而对别人没有益处的人。咏物言志,既有物象,又有情志,情志因物象而显得具体,物象因情志而饶有韵味。二者相融相汇,相映生辉。5.直抒胸臆法直抒胸臆,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接地表白和倾吐自己的思想感情,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抒胸臆的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如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造“路”》,作者写完各式各样的“路”之后,又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列车不是白云,能随意停留;道路不是风景,能随意选择。人生之路像一支怎么也抓不住的铅笔,勾勒人生,淡淡一抹便已风轻云淡。梦太华丽,路太漫长,你只需站好脚下。”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
世间的路有很多,关键是你要站好脚跟,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6.融情于事法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7.融情于理法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如林觉民的《与妻书》就是一篇融情于理的美文。为了向妻子最后一次表白自己的心志和爱憎,作者并非情意缠绵,泪语柔情,而是以理代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作者将爱妻之情与“勇于就死”之理熔为一炉,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其含意,写一个3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生活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有的时候,美好的风景在你眼前,你却要去追逐远方;熟悉的人物在你身边,你却看不到他们的存在。正如泰戈尔所言:“你看不见你自己,你能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子。”[参考示例]冬日的寒风,冷得刺骨。寒冷将我早早地从美梦中拖出。街道上只有伶仃几个人影,我又路过那家自己无比熟悉却不曾买过一杯豆浆、一根油条的小摊。炸油条的女人,头发在寒风中凌乱地飘起,双眼却专注着手中的面团与锅中的油条。我再也忍不住了,走上前去。“妈!”有些心酸地叫出来这个字眼。再说话,我竟然差点流出泪来。“崽啊!”妈妈抬起头见到我,有些吃惊地问,“怎么这么早,今天?”妈妈的关心,让我有些无地自容。我意识到,自己以前匆匆的脚步,对他们是多大的伤害。愧疚之心如同那在油锅中煎熬的油条,一点一点地膨胀开来。爸爸拿着豆浆油条走来:“吃点东西,早些去学校吧。”“嗯!”我用力地点了点头,接过豆浆油条,温暖从手心顿时传到了心底。2.(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近年来社会上流行一个词——“范儿”,并派生出“中国范儿”“文艺范儿”“潮范儿”“有范儿”等一系列词语。“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不同
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请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作指导]材料取自流行语,审题难度不大,立意范围很广,立足于社会现实与高中生的实际生活,目的在于考查考生深入挖掘现实的能力。本题可从多角度立意,立意角度如下:角度一:“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范儿’”——民族的“风格”。所以有关中国特色或者传统特色的内容都可以写;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写。角度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范儿’”——时代的“风格”。那么“时代的风格”是什么?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主流价值观,更直接地说,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角度三:“不同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范儿’”——职业的“风格”。警察的“范儿”是惩恶扬善,医生的“范儿”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范儿”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范儿”是努力学习,等等。角度四:“一个人也可能有一个人的‘范儿’”——个人的“风格”。“个人的风格”即个性。角度五:也可以写属于90后的“范儿”,属于某个城市居民的“范儿”,属于航模爱好者的“范儿”,属于某种极为小众群体的“范儿”——记录下你的体验、你的收获、你的所得,总结某个群体的特点。本题体裁的普适性也比较强,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都能够写出彩,在写作时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参考例文]江南style我的故乡,了解不深的人少不了些溢美之词。或言其宛若天仙,“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独笑亦含颦”;或言其旷达意气,“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或言其生机盎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然与她共枕六年的我,也终是看倦了她的颦颦蹙蹙,听厌了她的莺歌燕语,走乏了她的小园香径,感到了审美疲劳,甚至觉得它有些许矫情、烦琐的意味。“江南”——倒是个令人难忘的名字——不必多说,就知道她的来历,大江之南。《诗经·小雅·鼓钟》有言:“以《雅》以《南》。”可见其风雅不俗。于是那些矫情和烦琐,全然被她融化在血液中的“范儿”锁住了。江南,你只见她怯弱不胜,却未见她风流态度。江南的建筑,相比于北方恢宏气派的皇宫相府,常人看来,自然是相形见绌了。既无金砖玉瓦,又无凤翎龙首,既不方正,又不大气,再加上常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岂不是小家子气了些?但你却不见她嶙峋怪石间洒下的几点阳光,窗棂粉墙镌成的雕栏玉砌,竹篙起落时游罢的蓬莱瑶台,叹其为咏絮才亦不为过。叠
石理水、师法自然、泼墨写意的园林伴着布局严谨的亭台,好像这便是艺术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江南,你只见她“不食人间烟火”,却未见她待世事的热忱之心。如果你觉得南方人“冷漠”,恐怕你来的不是江南。千百年来,吴越由蛮夷之地,经历先祖一锄一锹地开荒,终于成为如今山清水秀的一方水土,深得江南人的感激。于是,无论是熟悉的吴音走来,抑或是匆匆的包袱经过,只消你一句话,他们必然会盛情款待,不过是多双筷子、多铺张床的事。江南人的心,也皆可称是冰清玉洁。倘若有难处,不需二话,他们必定竭尽全力,解囊相助。只不过他们沉默寡言,不常声张。江南其人,不忘报恩,不断奉献,似乎矫情和烦琐,此时也一并不见了。江南,你只见她文墨气息,却未见她耿耿忠魂。大概你只念过“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的诗词,却不见那“青山处处埋忠骨”。那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他直率硬气的一字眉,挺直了中国人的脊梁;一句“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斩断封建残余的蒿草,踏出一条中国走出屈辱、走向光明的路。那是“青春如初春,如朝日”的陈独秀。他创办了中国《新青年》,撕碎了谨承天命的腐朽观念,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向往科学、民主的帷幕。那是“身行万里半天下,眼高四海空无人”的胡适。你口中的每一句新诗,你笔下的每一篇除却“之乎者也”的文章,都需归功于他对文学的锐意改革。游历各国,览遍群书,让中国文学不再被骈赋羁绊,是他造就了白话文晴朗的天空。一壶烈酒,醉了千年来“俯首称臣”的念想;一啸剑气,击溃列强帝国的狂傲。江南,孕育着中国复兴的火种,谁再敢说她懦弱!江南啊,江南!她骨子里,是诗意又庄重的范儿,是恬淡却热情的范儿,是文艺伴忠贞的范儿。教我怎样不想她!我的江南style![点评]本文作者对江南进行全方位联想,将“江南style”刻画得具体、全面、形象、深刻,将其完美呈现在读者面前。开头引出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引用诗句,使文章有韵味,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文章运用丰富的联想,如从江南的建筑联想到北方的皇宫相府等。一、基础知识训练(14分,选择题每题2分)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悟言一室之内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渺沧海之一粟D.长乐王回深父解析:选CA项,“悟”通“晤”;B项,“冯”通“凭”;C项,没有通假字;D项,“父”通“甫”。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少长咸集咸:都A.茂林修竹修:修整人之相与与:交往B.崇山峻岭崇:高终期于尽期:至,及C.向之所欣向:过去,从前其致一也致:思想情趣D.列叙时人列:一个一个地解析:选BA项,修:长,高。C项,化:造化,自然。D项,喻:明白,理解。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于东山之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虽一毫而莫取.虽无丝竹管弦之盛.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解析:选DD项,均为连词,和。A项,介词,从;介词,表被动。B项,连词,即使;连词,虽然。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舞幽壑之潜蛟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③顺流而东也④侣鱼虾而友麋鹿⑤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⑧火尚足以明也⑨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A.①③④B.②⑤⑧C.③⑤⑥D.②④⑨解析:选C①使动用法,②名词作状语,③⑤⑥名词作动词,④意动用法,⑦动词作名词,⑧形容词作动词,⑨形容词作名词。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肴核既尽,杯盘狼籍..解析:选DA项,斯文:古义为“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为“文雅”或“文人”。B项,茫然: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或“失意的样子”。C项,非常:古义为“不平凡”,今义为程度副词,“很,十分”。D项,狼籍:古义今义都为“乱七八糟,杂乱不堪的”意思。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4分)(1)《赤壁赋》中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答案:(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二、阅读能力训练(4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西汉末年,士人已不再是无根的游士,士与宗族的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士族”,刘秀就靠着士族的支持建立起了东汉政权。但东汉中叶以后,政权与士大夫阶层日益失去协调。王莽篡位时裂冠毁冕,曾被迫遁迹山林的士大夫们又一次面对“主荒政谬”的时代。夹缝中,他们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归隐田园。隐为其表,逸为其实。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趣成就了一代艺术新风,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虚无主义的玄学引导着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追崇,山水成为对抗门阀的依托和象征。“山水有清音,何必丝与竹”,将宅居置于郊野庄园之中是士大夫们相当普遍的选择,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史籍上有所谓“竹林七贤”,“竹林”就是嵇康在山阳城郊的一处别墅。士大夫一改汉儒穷经入仕为个体情绪表达的同时,并未走向对理想的否定,在自然中人们仍然探求着蜉蝣于天地而亲化万物的生存意义。陶渊明蔑视功名,宁愿回归田园,“种豆南山下”“带月荷锄归”,布置了“日涉以成趣”的素朴小园,门前以垂柳为荫,“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另一种情形可以列举隐居时的谢安。谢安“于土山营墅,楼馆竹林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世颇以此讥焉。而安殊不以屑意”。可见,园林中的士大夫,或简朴或奢侈,他们具体的生活方式都直指人生追求。借山水以怡情一时成为风尚。临水行祭以祓除不祥,谓之“修禊”。但是,像著名的兰亭聚会,名为“修禊”,其实已经升腾为雅致的文化行为。茂林修竹,曲水流觞,“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种淡泊情怀取之于自然,又以自然来寄托人生追求的行为,是从“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到“足以极视听之娱”,再及“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一个过程,是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唐代情形发生了变化,那是隐士最受宠、最春风得意的时代。由于超然世外的隐逸生活方式被认为是高尚品德的体现,唐代兴起了一股走“终南捷径”而为官的风气。“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要做隐士,已不必远遁山野林泉,魏晋时代的表隐实逸蜕变为以隐求仕。有“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孟浩然,有以“中隐”闻名的白居易,还有“隐于朝堂之上”的“大隐”人士李泌。在唐一代,文人在入世行“势”或出世入“道”方面,是最心安理得,最被宽容的。对于山水自然,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地利用,隐逸已不可能是普遍追求的人生归宿。(有删改)
7.“魏晋南北朝时,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选出下面不在原因之列的一项()A.汉末魏晋时代形成的隐逸之风。B.士大夫阶层思想意趣的影响。C.虚无主义的玄学对人们的引导。D.自然山水已成为个体情绪表达的载体。解析:选DD项是“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有了重要的发展”的结果,不是原因。8.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隐为其表,逸为其实”,深刻揭示了汉魏隐士们归隐的实质是对“主荒政谬”现实的逃避。B.隐士们有的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如陶渊明;有的则失去了人生目标,如谢安。C.魏晋六朝隐逸之士的心路历程是:将淡泊的情怀寄托于自然,又从自然中感悟人生应有的追求。D.“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两句体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完全否定。解析:选AB项,根据原文“或简朴或奢侈”可以看出谢安也在坚持着自己的人生追求。C项,应是自然感发情怀,然后将情怀寄托于自然。D项,“完全否定”错,唐代是“以隐求仕”。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士大夫文人们隐与不隐以及选择何种隐逸方式,都受制于社会状况和时代风气。B.崇尚自然,将自然人格化是魏晋六朝文学艺术乃至社会文化的突出特征。C.从汉末到唐代,隐逸文化中的自然山水都是隐士们寄托人生情怀的对象。D.唐代以隐求仕风气的形成是隐逸文化的一次蜕变,也折射出作为封建盛世的唐代政治的宽松和社会的宽容。解析:选CC项,应是到唐代,自然山水被利用来“以隐求仕”。(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8分)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
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叶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解析:选B解答此题应该注意断句标志词语,如“郡守”“重臣”“庐”“坟墓”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解析:选CC项,弄混了“殿试”与“典试”,典试,主持考试。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
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解析:选AA项,原文是“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4分)译文:(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5分)译文:参考答案:(1)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2)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参考译文: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发生变化,张问达又请求全部废除矿税。当时连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张问达认为纯阳之月出现这一情况预示灾变尤其大,先后请求皇帝修身反省,语词极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终没有接受。不久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抚慰湖广。湖广境内发水灾,多次请求免除借债。皇帝正在营造三座宫殿,在湖广采集木材,共耗资四百二十多万两银子。张问达多方辛劳,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一段时间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办公外,还兼理都察院的事情。天启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谟成为吏部尚书。掌管朝内朝外的大事,处理公众的议论都很融洽。这时,万历年间因上书提意见而受牵连遭到谴责的各大臣蒙冤已经很久了,大多都已
死去。张问达等人规定:受廷杖刑、关进监狱、流放充边的人定为一等,追赠官职,封荫他们的后代;贬职流放、削官职为平民的人定为一等,只追赠他们的官职。(因此,)受到保护的有七十五人。张问达屡担重任,持论公正,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当政。御史周维持弹劾张问达极力引荐王之寀树立派系,搞乱朝政,于是剥夺张问达的官职。皇帝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军事建设。不久,张问达去世。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张问达家由此破产。崇祯初年,追封张问达为太保,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做官。(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9分)龚胜字君宾,楚人也。少好学明经,著名节,为郡吏。州举茂才,为重泉令,病去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荐胜,哀帝自为定陶王固已闻其名,征为谏大夫。胜居谏官,数上书求见,言百姓贫,盗贼多,吏不良,风俗薄,灾异数见,不可不忧;制度泰奢,刑罚泰深,赋敛泰重,宜以俭约先天下。为大夫二岁余,迁丞相司直,徙光禄大夫,守右扶风。数月,上知胜..非拨烦吏,乃复还胜光禄大夫。胜言董贤乱制度,由是逆上指。后岁余,丞相王嘉上书荐故廷尉梁相等,尚书劾奏嘉“言事恣意,迷国罔上,不道”。下将军中朝者议,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皆以为嘉应迷国不道法。胜独书议曰:“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日暮议者罢。明旦复会,左将军禄问胜:“君议亡所据,今奏当上,宜何从?”胜曰:“将军以胜议不可者,通劾之。”博士夏侯常见胜应禄不和,起至胜前谓曰:“宜如奏所言。”胜以手推常曰:“去!”后数日,复会议可复孝惠、孝景庙不,议者皆曰宜复。胜曰:“当如礼。”常复谓胜:“礼有变。”胜疾言曰:“去!是时之变。”常恚,谓胜曰:“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莽既篡国,遣五威将帅行天下风俗,将帅亲奉羊、酒存问胜。明年,莽遣使者即拜胜为讲学祭酒,胜称疾不应征。后二年,莽复遣使者奉玺书,太子师友祭酒印绶,即拜。使者欲令胜..起迎,久立门外,胜称病笃,辄推不受,曰:“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语毕,遂不复开口饮食,积十四日死,死时七十九矣。(选自《汉书·列传第四十二》,有删改)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B.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C.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
D.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解析:选AA项,原文标点:嘉资性邪僻,所举多贪残吏,位列三公,阴阳不和,诸事并废,咎皆繇嘉。迷国不疑,今举相等,过微薄。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文中指精通经义。B.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C.迁、徙: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左迁,指降低官职,也说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右迁,指升任官职;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解析:选BB项,“西汉”改为“东汉”。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龚胜好学通经,名重一时。年轻时被举荐为秀才,后又被何武、阎崇推荐,连哀帝对他也早已闻名;王莽篡位后也多次召他为官。B.龚胜为官刚正,敢于直言进谏。他关心民生,担任谏官时多次上书批评时弊,提倡俭约,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C.龚胜敢于坚持己见,不愿随波逐流。在讨论王嘉误国乱法及是否恢复孝惠、孝景祠庙问题时,他表达了不同意见,甚至与人发生争执。D.龚胜忠于汉朝,坚决不事二主。王莽篡汉后,他屡次称病,拒不接受新朝授予的高官,最终绝食而亡,以死明志,令人感佩。解析:选BB项,龚胜“揭露权臣董贤扰乱朝纲,因此得罪皇帝”并非是在担任谏官时,而是在担任光禄大夫之时。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我视君何若,君欲小与众异,外以采名,君乃申徒狄属耳!(5分)译文:(2)吾受汉家厚恩,无以报,今年老矣,旦暮入地,义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5分)译文:参考答案:(1)(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2)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
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参考译文:龚胜字君宾,楚国人。少年时爱好学习精通经义,以名誉好、有节操而闻名于世,担任郡吏。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任重泉县令,因病辞官。大司空何武、执金吾阎崇推荐龚胜,哀帝在做定陶王时就已听说他的名声,于是征召他为谏大夫。龚胜身居谏官期间,多次上书求见,陈述百姓贫苦,盗贼众多,官吏不良,世风淡薄,灾异屡现,不能不担忧警醒;国家规制用度过于宽奢,刑罚过于严峻,赋敛过于苛重,应该以节俭宽大表率天下。任谏大夫两年多,升任为丞相司直,调任为光禄大夫,担任右扶风太守。几个月后,皇上了解到龚胜不是善于处理繁冗政务的人才,于是又让他做光禄大夫。龚胜指责董贤惑乱朝纲制度,因此违逆了皇上的旨意。一年多后,丞相王嘉上书推荐原来的廷尉梁相等人,尚书弹劾王嘉“说话随便,不负责任,迷惑国人,欺蒙皇上,是大逆不道”。皇帝将此奏章下发让朝中将军大臣们讨论,左将军公孙禄等十四人都认为王嘉确实犯了迷国不道之罪。只有龚胜上书说:“王嘉本性邪恶,他所推举的人多为贪婪残暴的官吏。他位列三公,不能调和阴阳,许多事情都废弃了,罪过都在于他。他犯了迷国之罪毫无疑问,不过,这次推举梁相等人,不算什么大过错。”傍晚时分,讨论结束。第二天又继续讨论,左将军公孙禄问龚胜:“你昨天的议论没有根据,今天要将讨论结果上报皇上,你最后决定服从哪种意见呢?”龚胜说:“将军如果认为我的意见不恰当,就连我一起弹劾好了。”博士夏侯常看到龚胜与公孙禄之间的谈话不愉快,就起身到龚胜跟前对他说:“应当按照尚书奏章所言。”龚胜用手推搡夏侯常说:“走开!”几天后,众大臣又聚会讨论是否可以恢复孝惠帝、孝景帝祠庙的问题,与会者都说应当恢复。龚胜却说:“应当遵循礼制。”夏侯常又对龚胜说:“礼制也是有所变化的。”龚胜立刻反驳说:“走开!是时势变了。”夏侯常生气了,对龚胜说:“(你知道)我看你像什么(人)吗?你想有点与众不同,在外借此博得名声,你不过是申徒狄一类的人罢了!”王莽篡夺国家政权后,派五威将帅巡视天下风俗,将帅亲自捧着羊、酒去问候龚胜。第二年,王莽派使者前去任命龚胜为讲学祭酒,龚胜推说有病而不应召。过了两年,王莽又派使者捧着盖有玉玺的诏书和太子师友祭酒的印绶,前往龚胜的家里拜他为官。使者想让龚胜起身迎接,长时间地站在门外,龚胜推说病重,就是推辞不接受,说:“我蒙受汉家深厚的恩德,没有什么用来报答,如今年老了,很快就要入土,按照道义难道可以用一身侍奉二主,到地下去见原来的主子吗?”说完,就不再开口饮食,拖延到十四天后死去,死时七十九岁。三、表达能力训练(10分)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由于相互间有某种联系,__①__。看到流逝的江水,__②__;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力的顽强。单是一个秋天,__③__。它的悄然而至,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萧瑟,会带来寂寞和感伤;它的成熟,会带来喜悦和满足。答:①
②③参考答案:①常常会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②会想到时光的一去不复返③就会带给人许多不同的感受19.中国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空间站,下面是中国空间站的构想图,请把这个构想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75个字左右。(5分)答:参考答案:中国空间站,将建造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建成后,将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研究实验,以及在太空轨道上进行对地观测和太空观测,为科技发展作贡献。(或:中国将建成的空间站,由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构成;它的主要功能将用于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研究实验,以及在太空轨道上进行对地观测和太空观测,为科技发展作贡献。)四、写作能力训练(50分)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50分)弟子问大师:“天底下谁最睿智?”“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者。”大师答。“谁最强大?”“善于自控者。”大师答。“谁值得尊重?”“自重并敬重邻里者。”“大师所言,皆显而易见。”另一弟子说。大师微微一笑:“显而易见,不过很多人却视而不见。”读了上面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悟或联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写作提示]这是一则对话类材料,从弟子问、大师答的内容看,主要表述了下面几个观点:睿智的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强大的人善于自控,值得尊重的人是自重并敬重邻里的人。同
时,另一弟子说大师说的都是显而易见的,大师则说虽显而易见,但很多人视而不见。由此可以看出,材料的立意可以有:①善于学习才能睿智、善于自控才能强大、学会尊重才值得尊重;②知行合一(知与行的关系);③浅显中蕴含真理;等等。[参考例文]善学而睿智《汉书》说:“常玉不列瑑,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作者把君子之德的获取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就像“玉不琢,不成器”一样,君子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高个人的修为。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善学,是睿智的基础。“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是老子对孔子说的话。孔子由鲁国千里迢迢乘车到东周问礼于老子,正是这种不辞劳苦、对学问的如饥似渴,孔子才得以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的是吴下阿蒙,吴国武将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为学、善学,最终得以白衣渡江战胜关羽,从此名扬天下。或许,不问礼于老子的孔子,学问未必会少多少,但“独学无友”的孔子肯定没有后世赞美的人生大智慧,因为一个不善学的人,很难达到智慧的巅峰,很难达到道德的高标;或许,不学习的吕蒙也未必不能名扬天下,但“目不识丁”的阿蒙肯定不会获得后人如此的赞美,因为一个不善学的人,很难达到成就的巅峰,很难赢得后世的敬仰。所以,曾巩说:“古之圣人,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然至其成德,莫不由学。”学习,让归有光身居斗室十几年而能够心如止水、废寝忘食;善学,让归有光身居偏僻之地而胸怀天下,最终功成名就。“箪食瓢饮”是孔子称赞颜回的话,孔子的话除了表达对颜回安贫乐道的赞美之外,何尝不是对颜回的善学表达赞赏?艰苦的环境中,颜回能够不改初心,坚持学习,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象;“悬梁刺股”是赞美东汉孙敬和战国时期的苏秦的,这个词语除了表达对二人刻苦学习的赞赏之外,何尝不是对二人善学的褒扬?唯有坚持不懈,才有可能成功。“箪食瓢饮”让颜回成为“复圣”,“悬梁”让孙敬成为东汉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刺股”让苏秦身佩六国相印。《颜氏家训》说:“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取其实。”学习,就是这样,努力学习,善于学习,最终才能获得超人的智慧。世界上,没有一种学问是可以不努力就能学会的,也没有一种智慧是可以不通过学习就能获得的。那么,就让我们用宋朝黄晞《聱隅子·生学篇》中的一句话共勉:“生而不知学,与不生同;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点评]本文具有以下优点。①注重理论论据的使用。文章十分注重有关“善学”的名言警句的使用,并且通过这些名言来展示古代“善学”的人最终成为“睿智”的人,以此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②注重辩证分析。文章十分注重对事例、事理的辩证分析,比如在列举了孔子问礼、吴下阿蒙的事例后,用假设的口吻辩证分析如果他们不这样做的结果,得出“不善学不睿智”的结论。③注重篇章结构。文章开篇使用“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表述学习的重要性;中间部分用“善学”的相关事例、事理;结尾用黄晞的话呼吁。这样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