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教学举隅摘要:汉语成语的梳理探究活动,要力求突出文化品位,并与“优美的汉字”一起,组成一个互联的整体,使学生探究汉语字词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与汉民族文学、书法、中医等的密切关系,突出成语的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既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又使学生学会梳理探究时应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的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关键词:梳理探究;成语教学;文化寻根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036-0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目标强调:“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在探究活动中,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这既是对参与课程实验的学生的目标要求,更是对引领课程实验的教师的目标定位。以教科书必修2《梳理探究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语文活动为例,既是培养师生双方在语言、文化、文学等方面所教学过的内容进行梳理,便于在长期积累基础上的巩固和整合,又是引导师生双方合作探究,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如果只把教材的“三个小活动”完成,没有去进行“独特视角的梳理探究”,学生除了概念化的感知,不会有新的所得,活动的
深层意义就难以显现。如何使活动显现深层意义?如“成语与民族文化传统、自然环境、语言特点的关系如何体现”、“文化名人余秋雨不提倡使用成语或反对使用成语,该如何看待”、“成语中有歧视妇女的现象存在,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特征”等问题的梳理探究,可能会使师生双方得到意想不到的提高。“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汉语成语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信息。成语运用得准确恰当,能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因此不断积累并梳理学过的成语,也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达到“梳理探究”的目标,以下方面我认为值得探究。一定的民族语言,依存于一定的民族社会;一定的民族社会,是同该民族所在的特定的自然环境相联系的。这样,在一定的民族语言里,有些成语的产生,也就带上了该民族自然环境所独有的山川、交通、气候、物产等方面的特色。例如“蜀犬吠FT(还有“夜郎自大”)这一成语,在其他民族语言的成语里是不可能有的,因为“蜀中山高雾重,少见口光,每至口出,群犬吠之”(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样的现象,为蜀地所独有。下列成语也是汉民族语言所独冇的:合浦珠还、泾渭分明、屮流砥柱、吴牛喘月、黔驴技穷、得陇架蜀、终南捷径、庐山真面、逼上梁山,等等,对没有汉文化修养的民族是无法理解的。在汉语里,存在着很多同竹相关的成语,例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罄竹难书、雨后春笋、立竿见影、管窥蠡测、梦笔生花、箭在弦上、节外生枝、隼路蓝缕、滥竽充数、寄人篱下、功亏一赞,等等。
在英他一些民族语言里,是罕有类似现象的。何以如此呢?就在于中国盛产竹子,不仅是南方,秦汉时的北方由于气候比现在温暖,黄河以北的地区也还产竹。这样汉人的衣食住行便同竹发生了密切的关系:“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蔑,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革奚,真可谓不可一口无此君也耶!”(苏东坡《记岭南行》)正是这种情况,在创造成语时,竹便自然而然引起汉人的丰富联想,而那些生活中与竹无甚关系的民族,在他们的语言里,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牛如此众多同竹冇关的成语了。即如“雨后春笋”一词,在英语里,与之相当的是“Likemushroonis”(直译为“宛如蘑菇似的”),在俄语里,与Z相当的直译也是“像雨后蘑菇一般”。他们表示的都是同一概念,即形容新事物的蓬勃成长,而其所借以体现的手段是有所不同的。汉语是以“春笋”为喻,英语、俄语是以“蘑菇”为喻,其所以如此,正由于竹这种植物不盛产于英、俄,那么汉人为什么不用“蘑菇”,而用“竹”呢?由于汉人历来都爱好竹,曾将竹与松、梅并喻为“岁寒三友”;而蘑菇一则是它属于蕈类,蕈是高等菌类。而菌常同“霉”相关联,取义有些忌讳;再从汉语构词看属于连绵字,缺乏造词能力;此外“竹”从面子上看远比“蘑菇”体面,这也体现了汉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文化。一定的民族,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基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而有其一定的社会生活状况。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不同的习俗风尚与宗教信仰。因此,在一定的民族语言里,有些成语也就带有一些特殊色彩。例如:“目不暇接”这个成语就出自《世说新语》一书,在季羡林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中写到,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就像走在山阴道
上”,这里就是间接引用了“应接不暇”的成语,表达了季羡林对祖国和祖国文化的无比热爱。可惜许多小学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忽略了。再如汉语里的“献血为盟”、“口血未干”,它们的产生乂是由于我国古代有这样的一种风俗,即诸侯盟誓时嘴上涂抹动物的鲜血,以示诚意。在没有这样的风俗的其他民族里就没有这样的成语。再如始作俑者、可操左券、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等,都是古代汉人所特有的风俗,没有这类习俗的民族里,也不会产牛这样的成语。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佛教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于是,在汉语里便出现了一些来自佛教或同佛教有关的成语,如一尘不染、恒河沙数、五体投地、不二法门、不可思议、降龙伏虎、现身说法、味同嚼蜡、佛头着粪、借花献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等。佛教之外,我国也曾盛行道教,因而汉语的成语也冇直接来自道教语言演变而成的,如灵丹妙药、点铁成金、回光返照、万应灵丹等。欧洲各国由于笃信基督教,在他们的语言里也就有不少来自《圣经》,如:Aovenantofsalt(不可背弃的盟誓),Togirdupone,sloins(磨厉以须),Toheapcoalsoffireon(以德报怨)等。一定的民族语言有其形成的历史条件。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冇其独特的活动背景和情节。这样,一定的民族语言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成语,都是植根于一定的历史背景的。《伊索寓言》也是欧洲一些民族语言成语的一个源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近代才传入我国,汉语中的成语未曾受到其明显影响。汉语成语还有汉民族独特的文化渊源,《山海经》、《太平广记沢《方舆胜览》、《列子》、《论语》、《庄子》、《韩非子》、《孟子》、《枕中记》等都是直接生发成语的中国经典文化,教科书中做了突出说明;此外,我国还是一个富于艺术传统的国度,自古以来就将“琴、棋、书、画”并称“四艺”,“笔、墨、纸、砚”合称“文房四宝”。我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和文物,传之久远,必然会渗入成语中来。
例如急管繁弦、弦外Z音、胶柱鼓瑟、煮鹤焚琴、紧锣密鼓、举棋不定、棋逢对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等等。我们的祖先,在中医、中药领域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遗产,在成语里也有这方面的体现,如痛下针眨、如法炮制、对症下药、妙手冋春、着手成春等。各个民族对丁事物往往有不同的感情,这种情况多和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相关,在成语中也有充分的反映。例如“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封建时代用作皇帝的象征,也用來比喻俊杰;“凤凰”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之鸟,被视作“百鸟之王”,以象征祥瑞;“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屮的一种奇异之兽,古人以为“圣出则见”,当作吉祥「'龟”虽是实有的爬虫,但因其寿命长,也被视为奇特的灵物,称作“介虫之首”。“龟”和“鹤”并举,用来称颂亨有高寿。由于世代相沿,流传久远,人们便将麟凤龟龙,谓之四灵。或取“四灵”以命名指称事物;或据“四灵”以雕塑描摹图像;或借“四灵”以作为夸饰之辞。除了龟字用得较少外,龙、风在汉语成语屮用得很广,例如“龙盘虎踞、龙潭虎穴、龙腾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画龙点睛、群龙无首、叶公好龙、凤毛麟和,等等。在各民族语言的成语里,都有収“狗”的形象为喻的。可是,就汉语与英语的成语而言,由于汉人与英国人对“狗”(dog)有着不同的爱憎之感,反映到成语文化中的感情色彩就泾渭分明。在汉语成语里,“狗”常被用以譬喻卑劣而丑恶的形象。如:蝇营狗苟、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狼心狗肺、丧家之犬等。而英语里对(狗)”则怀有一种喜爱的心理,并视之为“忠实可靠的朋友”,成语里表现的则为褒扬或怜悯之意。
不同的民族语言,都是以独具特色的语音、词汇、语法而组成为一个体系。产生于不同民族语言的成语,是从所属民族语言的诸要素中取得一定的特性,而在结构上表现出显著的民族风格。汉语的成语,基于汉语语音构造的特点与汉语文学语言的传统,多数以四音节为基本形式;音组缀连为一个整体,或通过囚素的结合而构成为声韵的复沓,或凭借音高的变化而组成为平仄和谐的配对;按照属对的格局,还可联成骈俪的格式,以汉语特有的音节结构而造成的“四字格”,以汉语所特有的音素而造成的和谐性,以汉语所特有的对偶辞格而造成的匀称体,显示了汉语成语的“均齐美”「回环美”或“错综美”的特色,同英他民族语言成语相比较,既表现了独特的民族特色,又为人类语言增添了异彩。汉语成语的“梳理探究”是非常有创新价值的,可以为“梳理探究”这一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精神的教材教学提供标本。通过中华文化寻根,“积累历史文化知识,增加文化底蕴,并融会贯通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要力求突出文化品位,并与“优美的汉字”一起,组成一个互联的整体,使学牛得到探究汉语字词屮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汉语与汉民族文学、书法、中医等的密切关系,突出成语的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特点,达到能够从整体上有一定的参照,既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又学会梳理探究时“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方法论,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的态度和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