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余光中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萧乾枣核萧乾
萧乾(1910—1999),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蒙族人,生于北京。1929年进燕京国文专修班学习,一年后考入辅仁大学。1933年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35年6月毕业。1939年他赴英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的反法西斯战场上。1945年,他从莱茵河前线返回伦敦,经加拿大东岸转旧金山,采访了联合国成立大会。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一、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萧乾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特写《美国点滴》。1980年5月分为10篇先后在《人民日报》连载,《枣核》便是其中的一篇,写于1980年4月。1999年2月11日,萧乾病逝于北京。
萧乾关于《枣核》的信桂申同志:示悉。关于那小文,实无可说,只不过为了表现海外华人思乡而已。那位友人为高君纯女士,三十年代我在燕京的同学,已殁。匆问近好萧乾13/1(1989)
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饱含深情的语言
蹊跷山坳嫣红劈头潜艇厂甸种籽枣核yīn切玛nǎo国jí乾qīqiāoàoyānpīqiándiànzǐhé殷瑙籍qián注音或写汉字:
理清课文线索和结构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还贵重我问起枣核的用途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
带枣核(第一段)托枣核(第三段)种枣树(第七段)枣核(线索)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棵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提示:第七自然段)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想旧历年、想胡同、想枣树”——抒发殷殷思乡之情殷切(第三段)、劈头(第七段)
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么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花园的台阶两旁草坪中央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老人是把思想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方式。——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分析课题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的寄托了思乡之情。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什么是以小见大?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地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又是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设置悬念:一、托我带枣核,却不说明用意,让我觉得蹊跷;二、见枣核后,很激动,却不正面回答其用途,我还是不明白;三、把我安顿好以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让我迷惑不解。
揣摩句子,回答问题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提示:“托在掌心”似乎是在感受枣核的分量,显得珍惜。
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提示:强调了就是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提示:蛰居海外思乡心切,倾诉思乡之情,面对来自故国的“我”,这样问是合情合理的。
北海VS唐人街北海公园唐人街
随堂练习:1、交流爱国思乡的诗句2、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