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知识要点 一、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1、背景资料 1980年初,作者访美归来后,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系列随笔《美国点滴》共10篇,《枣核》是其中的一篇。 1979年2月,即出访美国的前半年,中国作家协会正式为萧乾平反,确认1957年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实属错划。经过这20多年的坎坷磨难之后,萧乾所面临的神州大地,一方面是生机勃勃,另一方面又百废待兴,渴望甘霖,国门重新面向世界。面对这样的现实,可以想象到这位老作家的心潮是澎湃激荡的。他到美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对他而言是新课题,对于这个课题的认识与选择都是要眼力的。事实证明他有着深刻的洞察力,他以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审视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这就是《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如果说这篇特写在结构上是多触角型的体现了取材广泛这一特点的话,那么在其表现手法上还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作者站在民族与发展的高度,用比较借鉴与民族感情这两条线,将这些材料紧紧地串在一起,使读者在这一轴心上与作者一起思考。特写的每一篇虽然都又是独立的,而给人的印象却都是深刻的,读起来非常亲切、有趣,决无空洞之感、堆砌之嫌。 2、作者介绍 萧乾,蒙族人,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1910年生于北京,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先后主编天津、上海、香港等地《大公报·文艺》并兼任旅行记者。1948年参加香港《大公报》起义并协助编译地下党英文刊物《中国文摘》。1884年任《人民中国》(英文)副总编辑,1956—1958年任《文艺报》副总编辑,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等,译作有《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等,此外,还出版过多种英文著作。1999年2月11日逝世于北京。 二、重点字词 1、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蹊跷(qīqiāo) 掐指一算(qiā) 故弄玄虚(xuán) 殷切(yīn) 嫣红(yān) 玛瑙(mǎnǎo) 枫树(fēng) 草坪(píng) 山坳(ào) 厂甸(diàn) 卵石(luǎn) 株(zhū) 核潜艇(qián) 2、多音字 匀称(chèn) 名称(chēng) 秤砣(chèng) 枣核(hú) 核桃(hé) 3、解词 感慨良深---感慨很深。良----很。 风烛残年----比喻人已经到了晚年。 蹊跷----奇怪。 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欺骗人。玄虚----迷惑人的花招。
三、文章结构 全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巧设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2—10)详写了作者和老同窗见面的经过,通过住在他家,同访后花园,终于了解了朋友索取枣核的原因、目的。 第三部分:(11)议论点题。 四、课文精析 第一部分 1、这部分叙述朋友托带枣核时,怎样表现出他对枣核的非常重视?这样写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答:写在“我”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日同窗写来了封“航空信”。信由“航空”邮寄,惟恐“我”不能在动身前收到,而且信中“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表现出这位朋友对枣核非常重视,亟盼“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到美国去,郑重托带枣核。 朋友信中并没有说明枣核的用途,有意让“我”揣个闷葫芦,也表现出他对枣核的兴趣和重视:“我”接到信后感到“用途却很蹊跷”,不能理解托带的枣核的用途,感到奇怪。 这样写出朋友对枣核非常重视,亟盼带去,和“我”对枣核的用途感到“蹊跷”,自然就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后文。 第二部分 1、2---3段写朋友和“我”见面、接到枣核时的什么样的情景?他怎样回答“我”的枣核用途的问话?这样写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答:朋友和“我”在车站拥抱之后,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殷切”,表现出满心期望带来枣核,急欲看到枣核。“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交给朋友后,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托”在掌心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满心欢喜地端详、欣赏枣核的情态;用“珍珠玛瑙”这贵重饰品做比较,表明朋友把枣核看得“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具体地表现出他非常珍爱枣核。 朋友们并不明确回答“我”枣核用途的问话,而是一面把枣核“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使“我”感到“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有改”。“揣”这个动作,表现出朋友把枣核装入衣兜时的十分小心。“故弄玄虚”,表现出他兴味盎然地故意不对“我”说明枣核的用途,“调皮劲”十足。这和上文“我”的彼此都已是“风烛残年”的心理活动相呼应,更表现出几颗枣核使得这位“风烛残年”的朋友,都欢喜得返老还童了。这就更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后文。 2、文中第5段写朋友居住的环境是不是闲笔?为什么写这些内容? 答:写朋友居住的环境不是闲笔,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朋友所住山城和他家住宅优美的环境,说明优裕的生活并没有阻断朋友强烈的思乡之情,从而突出主题。 3、朋友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那后花园。“我”对那后花园的观感如何?朋友首先对“我”说了什么话?写这些具有什么表现力量? 答:“我”对那后花园的观感是:“地方不大,布置的得却精致匀称。”朋友“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我”的观感,表明后花园是经过精心布置的:朋友的问话,表明他精心布置“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为的是要展现出“家乡味道”。“劈头”,开头,有直截了当、单刀直入的意思。领“我”进入后花园“劈头”就问这话,表现出朋友极愿“我”看出花园的“家乡味道”
和急于向“我”倾诉思乡心境的感情。 4、朋友指点“我”留意到园中哪些树木、花草?栽种这些树木、花草表现了朋友什么样的感情? 答:朋友指点“我”注意到台阶两旁的“两株垂杨柳”和草坪中央的“睡莲池”。垂杨柳、睡莲,都有具有浓厚的家乡味道,栽垂杨柳、养睡莲,正体现了朋友的思乡之情。他要以在异乡目睹家乡味道的垂杨柳、睡莲,来聊以慰藉思乡之情。 5、为什么“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象是缺点什么。”? 答:事业的如意,齐全的现代化设备,难补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 6、“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这一串“想”写出了什么感情? 答:这一串“想”字是这位美籍华人朋友用京腔京味述说着对故乡的思念,述说了思乡之苦,它把故乡的形象真切的再现出来,这就充分表达出美籍朋友强烈的思乡感情。 7、朋友为何让“我”万里迢迢带几颗生枣核? 答:为寄托思乡之情,在异乡的土地上之中种上一棵故乡的枣树,以慰藉思乡之情。 8、朋友对我说明了假山石的来历,这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答: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是人物思乡的具体表现方式,饱含着游子眷恋故土的深情。 第三部分 1、第11段为何独立成段? 答:抒发美籍华人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枣核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 答:以枣核这条凝聚深切乡情的感情线索贯穿全文,结构精巧,有力地吸引了读者,突出了强烈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阅读 月之故乡 乡愁 台湾:彭邦桢 台湾:余光中 天上一个月亮 小时侯 水里一个月亮 乡愁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我在这头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母亲在那头 低头看水里 长大后 抬头看天上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看月亮,思故乡
我在这头 一个在水里 新娘在那头 一个在天上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枣核》在线测试窗体顶部 1、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0分) A、潜艇(qiǎn) 调皮(tiáo) B、殷切(yīn) 厂甸(diàn) C、枣核(hú) 称心(chèn) D、分量(fèn) 枫树(fēng)窗体底部窗体顶部 2、下列句子中无错别字的是()(10分) A、改了国藉,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 B、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C、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脑还贵重。 D、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棵枣核。窗体底部窗体顶部 3、借助语言环境,给红色词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十填入相应括号内:(10分) (1)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的说:“等会儿你就明白了。” () A、故意假装糊涂。 B、故意打岔,不回答别人的问题。 C、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窗体底部窗体顶部 (2)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A、旅游的人。 B、客居他乡的人。 C、离开家乡的人。窗体底部窗体顶部 (3)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 A、有所感触而发出很深的慨叹。 B、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C、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D、看到某物而引起深深的怀念窗体底部窗体顶部 4、“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这句话中北海加引号的作用是:()(10分) A、表示引用部分。 B、表示需着重指出的部分。 C、表示特定称谓。 D、表示否定或讽刺的意思。窗体底部窗体顶部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问题(10分) 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
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想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这段文字写了美籍华人向作者的诉说,诉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这花园有点家乡的味道。 B、心上总缺点什么。 C、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D、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窗体底部窗体顶部 (2)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的标志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花园中有体现家乡特点的垂柳、睡莲池和“北海”一样的假山。 B、这里的主人思念家乡。 C、一到园中,就让人想厂甸,想隆福寺。 D、花园中的主人和客人是同一个家乡的。窗体底部窗体顶部 (3)“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的意思是() A、因为没有故乡的枣树,所以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B、因为老同学都不在身边,所以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C、因为远离祖国故土,思乡心切,所以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D、因为没有故乡的厂甸、隆福寺、北海,所以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窗体底部窗体顶部 (4)“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这一句,表明了什么?选出理解最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一座座北海的景观堆砌得那么逼真,表明朋友有艺术天才。 B、对北海的景观记得那么细致,真切,摆得那么细心,表明朋友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C、有那样的闲情逸致堆北海,表明朋友有一颗童心。 D、对北海的景观记忆犹新,表明朋友非常喜欢那里,还想再去。窗体底部参 考 答 案
1、A 分析:潜艇(qián) 2、答案:B 分析:正确写法 A 籍 B 瑙 C 颗 3、(1)C (2)B (3)A 4、C 5、(1)C这几段内容主要写作者带朋友参观后花园,其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2)A 作者把自己的思乡之情寄托在仿造故乡的景物上面。例如:垂柳、睡莲池和“北海”一样的假山 (3)C 物质生活不贫乏,孩子事业有成,但思乡之情更甚。 (4)B 这一细节描写,表明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的 眷恋之情。中 考 解 析 1.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宣闹 厂甸 手势 再三托付 B、蹊跷 分量 嫣红 自动掀启 C、紫藤 视查 想像 荷塘佳色 D、赚钱 殷切 国籍 依恋故土 [考点]汉字的字形。 [分析]答案:D A、喧闹 B、自动掀起C、视察 2.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欺骗人。 B、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风烛残年:比喻随时都可以死亡的晚年。 C、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登上讲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D、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思量:深入细致地用心思考。 [考点]词语的理解。 [分析]答案:D思量:思索。(不涉及深入细致的问题。) 3.选出与“皎洁的月亮从云缝后面向下窥探着”
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A、朵朵浪花托起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B、休闲是人生一枚甘甜的果实。 C、他委屈的泪水,像开了闸似的哗哗流了出来。 D、在这时代的主旋律中,也偶尔有几声不和谐的音符。 [考点]修辞方法的运用。 [分析]这道题的例句是拟人的修辞方。选项中只有A项是拟人,其余三项都是比喻。[课外拓展]萧乾:文坛罕见的多面手李保琰 萧乾,原名萧秉乾,1910年生于北京的一个贫苦蒙古族家庭。降生前3个月,父亲病逝,11岁时母亲去世。小小年龄的萧乾,是靠到地毯房做工、送羊奶,半工半读地上小学、中学的。“五卅”运动使他萌发了反帝爱国意识,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大革命时期他秘密加入C·Y共青团,被军阀张作霖的侦缉队逮捕,受到拷问而不屈服。1928年又被北平“市党部”列入黑名单,不得不出逃避难,差半年未完成高中学业。在友人帮助下到广东汕头做了一年中学教师。1929年夏返回北平,进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班学习。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仍靠给洋教授家推草坪、看护孩子、教外国人汉语等,半工半读坚持学习。1932年转燕京大学新闻系,受到斯诺影响立志做一个记者。1935年6月毕业,7月进天津《大公报》工作,编辑文艺副刊。全国抗战爆发不久,应邀到英国讲学并充当《大公报》旅欧记者。1948年参与策动香港《大公报》起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英文刊物《人民中国》副主编、《译文》编委、《文艺报》副总编。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4年被摘掉“右派”帽子。“文化大革命”被揪斗批判,下“五七”干校。1979年彻底平反,后参加第四次全国文代会,被选为作家协会理事,并任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馆长。 萧乾在文学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冰心在谈到萧乾时说:“在文学创作上,他是个多面手,他会创作,会翻译,会评论,会写报道……像他这样的什么都来一手的作家,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是罕见的。” 1933年冬,萧乾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蚕》,获得人们的好评,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栗子》。这些作品大都在“京派”刊物上发表,又与京派作家特点相近,因而萧乾被称为“京派”后起之秀。他的小说多以儿童及青年为描写对象,带较浓重的自传性,语言清雅,自然流畅,在描述人生的凄苦中,也有爱国精神的抒发,又常有生活哲理的宣示,使人阅读之后犹有绵长的余味。萧乾的小说,既有中国文学传统的诗的精巧构思,隽永含蓄的境界,又广泛吸取西方文学的艺术表现手法,巧妙的比喻、意识流等的运用,使这些作品颇具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现代色彩。 报告文学是萧乾文学活动的另一个阵地。1935年夏,鲁西、苏北发生大水灾,刚刚到《大公报》工作的萧乾即赴灾区采访,做连续报道,后集成《流民图》。全国抗战后,发表多篇关于军民抗击侵略者的报告文学作品,其中有记英雄飞行员的特写《刘粹刚这死》、悲壮的《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晋察冀抗战生活的报道《在华北打游击战》、《林炎发的入狱》等等。1939年应邀到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讲师,并任《大公报》驻英特派记者。欧洲战争爆发后,他是唯一的中国战地记者,对战争中的欧洲社会情况与人民的生活、战后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及纽伦堡审判等进行系列报道。
萧乾的散文和杂文也很不少,早期散文作品清雅舒曼、幽默俏皮,明显带有英国随笔风味;杂文则多以反讽手法,鞭挞社会黑暗与反动派、侵略者。晚年的作品,则趋于平和,读这些作品,仿佛在聆听一个历尽曲折艰辛的老人的心灵的倾诉,对人生、对历史、对自己,进行冷静的剖析反省,里面有世事沧桑的感慨,也有生活哲理的省悟,充溢着对祖国人民深厚的热爱,亲切感人,给人启迪。语言朴素自然,诙谐冷隽。出版散文特写集有《落日》、《小树叶》、《灰烬》、《见闻》、《南德的暮秋》、《人生采访》、《珍珠米》、《红毛长谈》、《土地回老家》、《一本褪色的像册》、《海外行踪》等。 萧乾的文学评论集有《书评研究》、《废邮存底》与沈从文合著《英国版画选》、《菲尔丁——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等。 1998年,10卷本《萧乾文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萧乾1997年以前的作品基本都收入在内。 萧乾还翻译了多种外国文学作品:《大伟人江奈尔·魏尔德传》、《好兵帅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里柯克小品选》、《培尔·金特》、《屠场》、与人合译《战争风云》等,特别是他在80岁的高龄时,与妻子文洁若合作,用了4年多时间,完成《尤利西斯》的翻译,这是该书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尤利西斯》被视为“意识流”开山之作,是举世公认的20世纪世界文学中最有影响的巨著之一,也是最晦涩难懂更难翻译的“天书”。 萧乾还有英文著作多种。 萧乾和许多现代作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特别是与冰心、巴金保持了70多年的友谊,冰心把他当作小弟弟关心爱护,他跟冰心叫“大姐”格外尊重;他把巴金看作老师和挚友,巴金也把当成亲密朋友。文坛三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成为文坛上一段感人的佳话。 萧乾的晚年除文学活动外,还担任许多社会工作。他在做中央文史馆馆长的十年里,组织全国32个地方文史研究馆联手合编《新编文史笔记丛书》,并亲任主编,这部4辑50册的大型丛书在1995年出版,还精选16册,在台湾、香港分别出版,受到好评,获第7届中国图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