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十堰市汉江路中心小学蹇蕾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体会语言准备、简洁的表达特点。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教学的难点:理解三、四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什么叫做呼风唤雨?(学生自由回答)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请同学们齐读课题。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话可说。学贵有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并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梳理。简单的当时解决,留下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使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学习要求。二、通读全文,整体感悟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检查预习情况,出示生字新词以及难读的句子,以开火车、自读的方式找学生认读。3、哪一个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板书:二十世纪)谁来呼风唤雨(板书: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板书:现代科学技术)【设计意图】抓住学生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进行教学,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老师”作用。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为深入学习课文做铺垫。三、深读课文,感受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1.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说二十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2.生汇报。(出示句子)(1)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图片并显示练习题)(2)生谈感受。(3)相机指导朗读。(二)学习第三自然段1.默读课文第三段,想一想二十世纪以前人类过着怎样的生活?2.生汇报。(出示句子)(1)理解“农耕社会”和“依赖”。(2)句式训练:没有……没有……也没有……(出示训练)(3)相机指导朗读。3.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从二十世纪前的农耕社会到二十世纪的呼风唤雨,作者用那句话来形容呢?(2)生汇报(出示句子)(3)出示并朗读原诗,理解诗句,谈感受。(4)指导朗读。(5)课文中的那一句话可以解释这句诗?(课件出示)(6)生谈感受、朗读。(三)总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展开想象,使枯燥的语言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图文结合,不但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也使学生对“引用”这种表达方法有了初步的感知。四、结语铺垫,埋下伏笔。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造就了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的世纪又造福于人类,那么二十世纪究竟是怎么呼风唤雨呢?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五、作业布置。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向他们介绍20世纪的科学成就。
2.选做:阅读《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板书:29呼风唤雨的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教学反思:一、围绕中心句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阅读。由于这篇课文的中心突出,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20世纪是呼风唤雨的世纪。”让学生从读、听、看、说中感受。接着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展开想象:①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从哪些地方看出?②20世纪之前人类的生活又是怎样?③20世纪之所以与过去截然不同,靠的是什么?从问题中紧紧抓住中心句,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大胆的把他们想象的说出来。让学生从书本中所介绍的资料去认识20世纪的巨大变化。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快的从课文第4自然段中介绍的科学成就感受20世纪的呼风唤雨。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的,这样学生很快就能够说出是用举例和对比这两种方法来介绍的。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训练朗读。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语文课上是必须的,因此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如:“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而学生在读时,总是读成“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断句不准确,朗读的效果也就不好,理解起来也不工深刻,因此我示范朗读教给学生正确的断句方法。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数梨花开”这句诗,在学生充分了解了科学的巨大成就后来读,所表达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还有,为了让学生弄清“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我引导学生从文中找找看,哪些成就是说“发明”的,哪些是说“发现”?这样学生同读书找例子,很快弄清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并且会用他们所一句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学文中感受到了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