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诗两首·马嵬》教学设计唐全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结合读过的诗,巩固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艺术创作。(2)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这首诗的内容主旨、情感和表现方法。2.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体会李商隐诗着意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2)通过写“讲述诗中人物故事”“个性化意译”等训练,提高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2)深刻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分析《马嵬(其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特别是其诗歌的对比衬托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难点:正确把握诗人对唐玄宗的评价,评价作者的观点。教学方法:诵读法、设问导学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创新构想☆立足学情,把“适当而有梯度的提问导学”和“个性化的意译”结合起来。引导点拨要适可而止,思维启发要启而有度,范例展示不可越俎代庖。(闲话:我以为,高一高二阶段学习诗歌,应该侧重于从“读懂”(即对诗歌内容做整体把握)的层面去下功夫,而技巧手法只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可于内容分析把握的过程中顺势为之,对技巧手法层面的把握切不可过早的接轨高三,不能动辄深究技巧手法、答题模式,从涵养学生的体悟能力,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那是弊大于利的。)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相似导入:关于汉代名将、军事奇才韩信其人生的转折浮沉,文学中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而我则想问,李唐王朝,泱泱天下,其盛衰之变,又究因于谁?是否可以论断:盛也玄宗,败也玄宗?概说导入: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富庶繁盛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诗仙太白登仙而去,诗圣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6
二、题解(根据学生能力及活跃程度,可由老师简明讲述,也可由学生了解,介绍。)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三、诵读教学(诵读教学要以多种方式做足、做透)1.教师放flash动画诵读。2.教师配乐范读,提示诵读节奏。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3.学生自由诵读课文,齐读课文。4.鼓励学生个别诵读展示。☆教学创新构想,亮点展示☆四、梯度设问、个性意译,导学全诗(本环节中,通过适当而有梯度的提问来导学全诗,结合个性化意译,给学生创造足够的思考、动手的空间,积极参与探究的环节,充分体现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当然,必须要阐明的一点是,考虑诗歌赏读是语文教学难点,这个“梯度”是相对的,跨度相对较小,以符合学情。)(每一个梯度设问要在幻灯片或者小黑板上呈现)1.梯度设问:诗歌内容于宏观而言,不外乎景、情、物、人、事、理,反复诵读之后,你觉得本诗写的是什么内容?——由学生思考回答,但本处要引而不发,以做悬念式处理。(此问重在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老师可把学生的回答选取关键词,简明地书写于黑板右侧副板书位置,但先不评判正误,不揭晓谜底,要留下悬念。本环节利用了悬念教学法和激趣教学法。)2.梯度设问:你能否尝试用文学化的语言,各以一个对仗的句子来交代诗中两个人物的身份、关系?人物身份:唐玄宗——你为盛世君王,天皇贵胄;(此处由老师示例,意在启发引导,要鼓励学生勇敢尝试,有其它阐述方式,切不可局限思维,泥囿于此。)杨玉环——她为羞花红颜,绝代灵秀。(此处纯粹由学生开动思维,组织语言,书于黑板、课堂作业本,老师的任务在于抽查、评判,最后给出一个参考。)人物关系:本为绝世佳偶,却成怨侣遗恨。本可一世相守,终是永隔天人。(此处纯粹由学生开动思维,组织语言,书于黑板、课堂作业本,老师的任务在于抽查、评判,最后给出一个参考。)(本环节一个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身份、关系,二则可以有提升度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则可以为后边审视人物的尴尬境遇张本,可谓“一箭三雕”。回扣设问1中“本诗写什么‘人’”。)3.梯度设问:能否结合你所知道的史实、文学、轶闻、影视,或荡气回肠、或理性冷静、或跌宕起伏地讲讲诗中人物的故事?本环节的首要意图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审视诗中人物及其相关的历史、故事,可以6
促使学生去调动、筛选头脑中的各类信息,并努力尝试去整合,训练其思维的同时,也于讲故事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给不同的学生以多种选择的余地。有了新奇时尚、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在学生的深度参与中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能力的提升也就变得潜移默化,势所必然。在学生讲述故事之后,老师可以用以下文字表述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准备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历史中的唐玄宗,有其虚度,有其奢靡,有其沉溺,有其渎职,有其可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文学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有其绮幻,有其绝美,有其凄惶,有其动人。(回扣设问1中“本诗写什么‘事’”。)4.梯度设问:比较诗歌中的叙事顺序与同学和老师讲述故事的顺序,你觉得二者在叙事顺序上有什么差异?这种叙事法有什么作用?(水到渠成地探究本诗叙事特点,引导掌握倒叙手法的运用。)学生思考,个别发言,他人争鸣,师生明确。——使用了“倒叙”手法,可让叙述悬念跌宕,曲折幽深。5.梯度设问:你能否结合注释、背景、个人理解,通畅准确地翻译本诗?本环节由学生审读问题,以个人自主或者数人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然后抽学生展示自己的翻译结果。老师在评判学生翻译结果前,先要提醒学生注意“通畅准确”四个字,提示学生“通畅准确”后面所隐藏的直译法和信达雅的标准,然后让同学们评判他人翻译结果。译诗参考(此处结合人教版教师教学参考和高中古诗文全解整理):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刁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6.梯度设问:你能否自信、准确地指明本诗的题材类型、创作意图?学生思考回答。他人评判,师生明确。——本诗为咏史诗,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意在借古讽今,讽喻当朝统治者,一味骄奢淫逸,沉溺享乐,终会误国误民,误己误身。(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题材、创作意图的探究来看到诗歌的批判锋芒之所指,来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误国误民的本质,激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过程中,可以在黑板右边的副板书上引导学生回忆主要的诗歌题材类型。)6
7.梯度设问:能否全用设问句的形式,意译诗歌,并在意译过程中把本诗讽喻锋芒揉合进每一个设问句中?(到此时,学习过程中已经翻译诗歌两遍,但执教老师一定要把握其区别,直译在于初步理清字面,意译在于进一步参悟主旨,切不可混同之。)老师以第一句示例,学生以小组协作的方式意译其它诗句,要求每一句都要追问根由,暗含讽喻之锋芒。①教师示例:为什么你只能虚妄地向虚无飘渺的海外九州去寻访她的芳踪?②学生协作意译诗歌,小组展示意译的诗句,师生点评优劣。③后续参考:为什么你与她会落得缘尽今生,而来生又无从预料的境遇?为什么你身处这禁卫军中、耳听宵柝却满心空落,犹如存身阒寂荒漠?为什么更漏杳远,时光明明在流转,而你的生命已经失去色彩和意义?为什么曾经是两情朝暮,妾意郎情,笑看牵牛织女,羡煞仙侣?为什么而今会败如丧家犬,狼狈蜀山道,六军同哗变?为什么身为帝王,坐拥天下,尚不如凡夫俗子夫妻恩爱浓,长相厮守甜?④我们在意译中问了这么多“为什么”,我们一起来明确唐玄宗不得不面对这种境况究竟是“为什么”?根由到底何在?——统治者骄奢淫逸,沉溺享乐,误国误民。(最后一个小问,意在让意译活动有最终的落脚点。发而能收,是为周全。)8.梯度设问:从前面的学习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唐玄宗身份如此之尊,地位如此之高,但其处境却如此之窘、之寂寞寥落,其所在乎之人、所萦怀之情却离他如此之远,你认为这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本环节重点是立足于前边的学习环节,在水到渠成时探究手法。手法由学生探究,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师生明确。——对比衬托。得出结论之后,让每个同学动手找出诗中运用对比衬托之处。抽生发言,汇集众人之智力。——颔联:玄宗处境,昔安今危,昔乐今苦;颈联:二人感情,郎情妾意,六军哗变,赐绫马嵬;尾联:不同境况,天子孤老,庶民恩爱。9.梯度设问:若你为古代之君王,或而今之国家元首,你当如何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如何兼顾“小爱”与“大家”?参考答案略。本环节意在生发,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思考治政与家国,探究爱情与责任。活着本来就是一门哲学,生命本来就有种种悖论,怎样去思索面对,这是一种智慧。可由学生在思考后畅言,但要注意两点:发言一定要有正向的价值取向,表述要注重语言思维的逻辑条理。五、明确主旨,小结课堂通过本科学习,我们看到,李义山以含蓄委婉的笔调寄予尖锐深沉的讽刺,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不要“玩物丧志”,而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否则,“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6
六、板书设计马嵬咏史诗玄宗——盛世君王耽于私情怨侣遗恨沉溺享乐玉环——羞花红颜(对比反衬)天人永隔颔联:处境,昔安今危,昔乐今苦;颈联:感情,郎情妾意,赐绫马嵬;尾联:境况,天子孤老,庶民恩爱。(对比反衬)对比反衬:讽喻批判、以古鉴今倒叙手法:悬念跌宕、曲折幽深七、同步练习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空传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知他俩可以永不分离。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B.“空闻”句,用“虎旅传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传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政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参考答案:1.C(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2.A(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这首诗批判的锋芒都恰好是指向唐玄宗。)八、布置作业6
背诵《马嵬》全诗,准备早自习或课前默写。九、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因为在《李商隐诗两首》的教学中《马嵬》是第二篇,故教学中不再对作者作介绍,但为了资料的完整性,把作者简介放在资料链接中):李商隐(约813~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李商隐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绚的推荐,得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郁得于杜甫诗歌的精髓,绚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受益于李贺。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李商隐的诗歌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十、教学反思1.教学中一定要有学生,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都必须要虑及学情,尽力做到目中有人,实现“学生主体”。2.教学中一定要有自己,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都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有自己的尝试、创新,重复别人,就迷失了自己。3.设问的层次和梯度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但无论如何都值得我们去充分思虑。4.努力了,虽不知道效果,但尽力去潜移默化语文素养,提升一点儿语文能力。一颗芦苇,尽管卑微,学会思索,生命便著上色彩。走别人的路,即便高大英伟,也只是拉长的影子;寻自己的途,哪怕卑弱蹒跚,却是站立的真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