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作者生平及思想。2对照注释,疏通文意,熟读成诵。课时目标
课时目标达成方式达成时间目标检查与展示自主学习导学案p97作者信息和背景回放。自读(要求圈画重要知识点)5分钟自查自读全文疏通文意要求:圈画批注后互相提问(注音、注义;圈画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整理出重点文言句式)20分钟读背全文自读成诵10分钟第二课时待背诵展示完成导学案P100基础巩固第1---7小题。自测\小组交流10分钟小组检查
知识点一览表凶、加请、既、曳、走、或是无胜、数罟、洿池、养生丧死谨、庠序、申、悌、颁、负戴检、涂、莩、发、罪
探究如下问题1、梁惠王的做法为什么不能使民增多?2、梁惠王治国为什么要使民增多?3、你怎样理解孟子以战设喻与梁惠王治国之间的相同之处?4、试概括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治国方略。5、你觉得孟子的治国理念和策略在当时可行么?就现在社会而言,你觉得孟子的哪些观点仍具有现实意义?
1梁惠王的做法为什么不能使民增多?做法:移民移粟勤政爱民?梁惠王:好战治国之本:以民为本
2梁惠王治国为什么要使民增多?战国时代背景:“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①,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孟子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棚里有壮实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有饿死的尸体,这如同率领着野兽来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们见了尚且厌恶,而身为百姓的父母,施行政事,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这又怎能算是百姓的父母呢?孔子说过:‘最初造出陪葬用的木俑土偶的人,该会断子绝孙吧!’这是因为木俑土偶像人的样子却用来殉葬。(这样尚且不可,)那又怎么能让百姓们饥饿而死呢?”出自《梁惠王上》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同雀)者,鹯zhā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夏桀和商纣之所以丢掉天下,是因为民众不再支持他们;之所以不再支持,是由于对他们失望。要得天下的办法就是去获得民众的支持,做到了就能得到天下;要获得支持的办法就是获得他们的认可,做到了就能得到;要获得民众认可的办法就是做民众期望的,不要做他们反感的。人民支持仁爱,就好像水会往下流,野兽会跑到野外去一样。所以,鱼之所以要跑到深渊那样的地方去,是因为水獭在抓他们;鸟儿之所以跑到树丛里,是因为害怕鹯的追逐;百姓之所以追随汤武,是因为桀纣的暴虐腐败。如果现在有一位仁慈的君主,那天下的诸侯就会支持他。那时候就算他不想成为领导者也不行了。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好像得了七年的病却想用三年前存的药来治疗。平时不去点滴的积累,一辈子都不会得到。平时不行仁政,一辈子都要担忧失去支持,这样下去早晚都会失败。诗经说“那怎么能做好(治理好国家),不过是早晚落水罢了”。
3你怎样理解孟子以战设喻与梁惠王治国之间的相同之处?“移民移粟”------小恩小惠------打仗“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一样:逃跑“移民移粟”的所谓“尽心”与“邻国相对不尽心”实质上无本质区别,只是形式上和数量上不同。暗示小恩小惠不能使民加多,必须实仁政、行王道,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好国家。
4试概括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治国方略。王道之始:养生丧死无憾------养民措施:恢复并合理发展生产(农、林、牧、副、渔)王道之成:衣帛食肉、不饥不寒------教民措施:庠序之教、孝悌之义
5你觉得孟子的治国理念和策略在当时可行么?“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理想社会的基础,但孟子时处战国,是最为凶险的一个年代。有了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孟子才能想到理想社会。所以完美的社会是两者并存的。要想让孟子的理想社会实现,那必须十个人里面有十个人是孟子,孟子的理想社会是依靠统治者实行仁政建立起来的:经济上关注民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伦规范和对人民进行教化,在政治上得民心。各诸侯国都在想着如何一统天下,温和的儒家思想是无法实现他们的目标的,儒家只适合在太平盛世是使用,因此孟子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